雨落端午
(2022-06-16 10:55:06)雨落端午
半夜,被淅淅沥沥的雨声唤醒了,似乎以这样的方式醒来,丢了的睡眠也不计较了。躺在黑夜里,不在意是子时还是丑时,我只是喜欢听滴滴答答的雨声,我觉得这就是天籁之音,似乎是呼唤也是抚慰。这样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个叫蒋捷的男子,一首《虞美人•听雨》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写尽了世间的苦辣酸咸。想着那个失眠的夜晚,他的诗句醒着,一生的光阴就是几个片段而已,还要,有文字可以依托。一首词,穿越千年,依旧醒目,似乎人的一生一次次的听雨,听着听着就老了。
一场雨后,初夏的草木又沐浴了一场爱的甘霖,开始卯着劲生长。这两天校园里的百日菊已经开始零星盛开了,课间的时候喜欢和花草对视,像是知己一样不言不语,可是彼此的美好都懂得。我喜欢看花开的模样,不管心情怎么样,春去夏来,只要有花儿次第绽放,似乎一切都在奔赴美好的路上。我觉得飘雪落雨的日子都是大自然的恩赐,让我们慢下了脚步,也让我们懂得抬头看看天空,那一瞬间,灵魂清空,脚步似乎轻盈了许多。如果不去享受一场风一场雨,才是对生活的辜负。
这场雨似乎来得还是有点突然,昨晚下了自习还没看到雨的影子。这应该算是一场好雨,其实,所谓的好雨就是知时节而已。
记得母亲生前最在意哪个节日下雨,哪个节气落雪,母亲一辈子都天气都是很在意的。母亲喜欢说“有雨下在五端阳,猪狗不吃白干粮”,这谚语里藏着美好的期盼,言外之意就是端午节的雨算是个好兆头,似乎就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了。而母亲出生在农历四月初八,记得有一年的四月初八正好下雨了,母亲一脸的欣慰说,今天是佛诞节,可是下了一场好雨,似乎美好的愿望都随着一场雨而从天而降了。母亲一直觉得自己出生在很美好的日子里,似乎一生的命运都和这个日子息息相关。尽管母亲也没有像样过上一次生日,可是有生的日子母亲也还算是过得自在。而今,似乎母亲的话就是耳畔,可是两个端阳节与母亲没有关系了。
小时候,这个节日算得上是春节过后又一个盛典了。故乡干涸少雨,没有芦苇,自然没有粽子。所以,故乡人是很有智慧的,可以用油饼代替粽叶,似乎也是相得益彰。在端阳节就会做糕卷儿,当然枣儿、糯米也不是从那片土地上孩子,自然得提前张罗。母亲们提前换好米,买好枣子,在端阳节的前一天就把枣子煮好,那些被水煮过的枣子圆润饱满,然后在一个芨芨草编的筐子里铺上纱布,一层米,一层红枣,等到放好之后把筐子包好就放在大锅里开始煮,煮糕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在煮糕的过程中,前一天的发面也好了,等到酸碱度把握好之后就开始炸油饼。
这一天,女孩子们还要忙着用各色的线给孩子编五彩绳,故乡人叫“狗绳子”,当然里面是要放几根狗毛的,老人说可以辟邪驱鬼,孩子们戴子手碗上自然开心的到处跑,好像那只胳膊都格外受到了恩宠,村子里都是孩子们的笑声。那一天,女人们自然最是忙碌,那个飘香的日子都在女人的手头揉捏。村里柳树少,孩子们摘些柳枝插在自家门口,还给自己编个帽子戴上,似乎快乐都有些膨胀,那一天,极尽美好。
等到糕煮好了,母亲便轻轻揭开纱布,这时候糯米的清香和着枣子的甘甜扑面而来。我们围着母亲守在厨房逼仄的空间了,内心的快乐推波助澜。母亲把米和枣子拌匀,然后再泼些烧到八成热的清油,这时候的米和枣子已经亲密的拥抱在一起了,米中是枣子的甜,枣子里是米的香,那样的日子实在是太香了。那一天是飘香的村庄,
家家户户的炊烟里都是米糕的香味,空气里都是甜甜的味道。
端午节,有糕卷儿,有粉汤,还要蒸包子,似乎都是这个节日的标配。到了傍晚的时候,姑娘们绣荷包,荷包里装着艾蒿、香茅草等,一针一线都是密密匝匝的心事,那精美的荷包似乎装上了所有美好的期盼。
后来,当我读到苏子的“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氤氲着香气的文字在我的眼底绽放,就觉得所有的美好都藏在文字里,隔着千年的时光,嗅到了节日的芬芳,在美好的时间的节点上,我们都喜欢给时间的前面加一个时间的限制,可惜,很多美好瞬间就是永恒。
如今,故乡的土地上最多的就是艾蒿,端午以前是艾叶,端午过后就是艾草了。似乎端午节就是艾蒿生命的一个节点,而今,这样的日子,那个小村庄依旧香气飘荡,只是我家的小院里长满了寂寥的野草,而为了大小节日忙碌了一辈子的辈子也躺在地下了。
一场雨后,百日菊就次第绽放了,还有鸡冠花,那些细细碎碎的花儿总算给我一种绵绵密密的幸福,我觉得人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年年端阳,今又端阳,淡淡流年切切思念,再也吃不到母亲的糕卷儿了,那些飘香的日子成了记忆中的盛宴。那缕缕清香,就是端午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就是那个小村庄的味道。
如今,这场雨下得如此缠绵,而母亲却无法对这场雨做出点评了,我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声音了。母亲再也不能站在窗前看雨中的风景了,我也不能和母亲絮絮叨叨藏在日子里的这份美好了。
2022.6.3
前一篇:大学生活的浮光掠影(162)
后一篇:风吹麦浪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