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教学反思

(2012-11-07 16:09:37)
分类: 传统文化

《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撰,到了宋代,与《论语》、《孟子》、《大学》一起被称为四书。中庸,宣扬儒家伦理思想。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之意;,有常道、平常之意。儒家认为人性是由上天赋予的,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开发人们心中本有的。由此看来,我们就是开启学生心中真善美那扇窗的人。这和现在的既教书又得育人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中庸》中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引导在今天也非常有借鉴意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的是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慎重地思考问题,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的去做事情。特别是提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了而没掌握就决不放弃。而且要问之弗之,弗措也;思之弗得,弗措也。除非你不问,问没搞明白,就决不罢休;除非你不思考,思考的问题没弄明白,就决不停止。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勤学好问的学习品质,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就如《中庸》中所提到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别人一次能做到的,自己做一百遍总能做好;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做一千次也能做到。果真按这种方法去做。即使头脑愚笨的人,也会变得聪明起来;即使意志软弱的人,也会变得刚强起来。我在想:如此真能使愚笨之人变得聪明吗?其实在这里一直是在鼓励学习者要勤奋努力,坚持不懈,不做则已,做就要一做到底,做完美。我想:对学生而言,此道未必使能学生变得多么聪明了,但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一次肯定比一次有进步。具有了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不懈努力的学习精神,经过磨练后自然不惧学习中的困难,变得坚强,这对学生将来的做事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