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社会)
(2013-05-14 17:06:40)
标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育儿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社会)
目标 |
小班3-4岁 |
中班4-5岁 |
大班5-6岁 |
年龄特点 |
3-4岁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做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喜欢与人交往,有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的愿望。对父母有着很强烈的情感依恋,对经常接触的人也能形成亲近的情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呢的需求。同时,他们的情感、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 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必须经过体验、内化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才能真正形成。 |
4-5岁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有意行为开始发展,懂得更多的社会规则、行为规范。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出现最初步的关心、同情反应,友好、助人、合作行为明显增多。 在自我意识方面,他们开始能体验到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情绪情感和行为反应,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发展。 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必须经过体验、内化,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才能真正形成。 |
5-6岁幼儿能形成初步的品德行为,发展起行为的内在调控系统,并且在同伴交往中实践、练习着各种积极的交往方式,运用、掌握着被社会和他人许可的社会行为,发展着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同时,他们能进一步意识到并开始理解他人有不同于自己的情感、需要、重视成人、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被同伴群体接纳,并开始自觉、有意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必须经过体验、内化,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才能真正形成。 |
|
教育内容与要求 |
||
1、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
1、 创造机会,使幼儿使用自己的姓名,知道自己的性别、年龄。 2、 鼓励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穿脱衣服、收放玩具等,从而感受独立做事的快乐和满足,对自己有信心。 |
1、 通过谈话、对比等方法,使幼儿感受自己在长大,能做许多事情,体验自我价值感。 2、 允许幼儿自己选择活动主题,学习制定活动计划。支持幼儿努力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实现自己的计划,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自尊自信。 |
1、创设开放性环境,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愿望和活动计划,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尊、自信。 2、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带动其全面发展。 |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
1、 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示范的方法,使幼儿学会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与成人打招呼。 2、 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知道同伴的名字,并创造条件,使其初步学习与同伴分享玩具和图书。 |
1、 引导幼儿知道自己有与别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想法,懂得尊重别人的意见。 2、 鼓励幼儿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会使用礼貌用语,初步学会轮流、分享、谦让、互助与合作,并尝试解决游戏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3、 捕捉教育契机,培养幼儿对人、对动物的同情心。 |
1、引导幼儿理解、关心他人的情绪、情感,能主动关心和安慰他人。 2、创设条件,使幼儿主动、友好地与他人交往,体验分享、互助、合作的快乐和意义、掌握交往技能,能独立解决交往中的问题。 3、培养幼儿豁达、乐观的性格,能接纳、原谅他人。 |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
1、 利用生活环节(如盥洗、如厕等),引导幼儿学习轮流,体验规则的作用,初步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2、 教育幼儿不侵犯别人,用适宜的行为与同伴交往(如不打人、不要人、不抓人等),能判断一些简单行为的对与错。 |
1、 创设机会、使幼儿体会规则在各种活动中的意义,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 引导幼儿学会简单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能初步判断某些行为的对与错,做错了事能承认,并愿意改正。 |
1、帮助幼儿获得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技能,增强遵守规则的能力。 2、通过讨论、体验等方法,使幼儿理解和遵守与他们关系密切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够做到初步自律,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 3、通过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
1、 在幼儿遇到挫折、困难时,鼓励其不要害怕,会寻求帮助。 2、 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使幼儿能坚持做完一件事,获得成功。 |
1、 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收拾玩具、整理被褥、擦桌椅等),养成初步的独立意识。 2、 给幼儿创造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和条件(如学做值日生等),逐渐培养其责任感。 |
1、在日常生活的多种活动中,注意抓住幼儿遇到挫折的时机,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 2、在活动中通过讨论使幼儿明确自己的任务,做事认真、有始有终,形成初步的责任感。 3、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能主动为集体、他人做事。 |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
1、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幼儿喜欢来幼儿园、喜欢老师和同伴,并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 让幼儿记住父母的姓名,了解他们喜欢做的事,感受他们对自己的爱,知道不打扰父母的工作和休息。 3、 引导幼儿认识经常接触的成人,感知他们对自己的关爱,出不同的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 |
1、 创设平等、和谐、友善的人际环境,使幼儿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在一起的快乐,热爱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 引导幼儿关注父母和其他亲人的兴趣爱好,感受他们对自己的爱,会使用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 3、 鼓励幼儿认识经常为我们服务的人(如医生、售货员、司机、炊事员、保育员、保健医等),知道尊重他们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4、 创造机会,使幼儿了解北京的风景名胜、饮食文化等,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对北京的热爱。 5、 使幼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认识幷尊重国旗、国徽。 |
1、通过不同层次的团体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2、通过家园配合,引导儿童参观有益于他们发展的文化场馆(如科技馆、各类博物馆等),拓宽他们的视野。关注周围社会生活,了解和喜爱自己家乡的文化。 3、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升旗活动,尊敬国旗,学唱国歌。 4、家园配合,使幼儿了解中国主要的风景名胜。 5、带领幼儿认识周围社会设施、公共场所及在那里经常为我们服务的人,尊重他们及他们的劳动,理解人们在相互服务。 |
6、初步了解社会常识。 |
1、 利用实地参观等方法,引导幼儿认识幼儿园和家庭周围的环境。 2、 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 3、开展丰富有趣的节日活动,使幼儿乐于参加。 |
1、 使幼儿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个国际化大都市,并了解北京正在发生的大事。 2、 可以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帮助幼儿了解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和民族,知道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体态、服饰、语言和风俗,懂得要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 3、 引导幼儿了解常见交通工具的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人是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 4、 利用实地考察等手段,使幼儿认识周围环境中的设施(如公园、商店、医院、邮局等)和常见标志,知道爱护周围的环境和公共设施。 5、 在六一、中秋节、新年等节日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初步知道节日的意义,让每个幼儿充分表现自己,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 |
1、促使幼儿关注周围的环境状况,使幼儿体会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意识。 2、通过多种媒介和活动,使幼儿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懂得尊重少数民族和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 3、鼓励幼儿在节假日设计、开展、参加丰富有趣的活动,感受浓厚的亲情、友情和民俗气氛。 4、引导幼儿认识常见标志、符号等,理解他们的作用。尝试自己为生活中的某些事物设计标志。 5、鼓励幼儿了解多种通讯方式(如邮寄、打电话、网络通讯等),知道通讯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6、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萌发喜欢上小学的愿望,做好进入小学的心理准备。 |
幼儿发展评价要点 |
1、 是否情绪愉快、稳定,愿意参加班级活动。 2、 是否愿意与同伴、教师交往,有初步的分享意识。 3、 是否知道班级常规并有一定的规则意识。 4、 是否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坚持做完一件事。 5、 是否能对父母和其他关爱自己的人表示尊重。 6、 是否能对周围环境表示出一定的关注。 |
1、 是否积极主动,乐于参加班级和幼儿园的活动。 2、 是否喜欢与同伴、教师交往,有初步的互助、合作行为。 3、 是否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行为。 4、 是否能不怕困难,坚持把事情做完,有初步的责任感。 5、 是否能关注到周围人的感受和需要,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心。 6、 是否喜爱自己的家乡,关注并乐于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7、 是否知道世界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组成的,懂得尊重他们的差异性。 |
1、 是否开朗、自信,能自主进行各种活动。 2、 是否能与周围人积极交往,乐群合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是否能够基本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则,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4、 是否能克服困难、有始有终地完成事情,有初步的责任感,显示出一定的意志品质。 5、 是否对周围的人与事物持关心的态度,有爱心、有同情心。 6、 是否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7、 是否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意识,并在行为中有所体现。 8、 是否有上小学的愿望,为上小学做好了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准备。 |
(一)人际交往
目标 |
3~4岁 |
4~5岁 |
5~6岁 |
1.喜欢交往 |
1. 2. |
1. 2. |
1. 2. 3. |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
1. 2. 3. |
1. 2. 3. 4. 5. |
1. 2. 3. 4. 5. |
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
1. 2. 3. 4. |
1. 2. 3. 4. |
1.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 2.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 3.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 4.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 5. 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 |
4.关心尊重他人 |
1.长辈讲话时能认真听,并能听从长辈的要求。 2.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 3.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 |
1.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2.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 3. 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
1. 2. 3. 4. |
(二) 社会适应
目标 |
3~4岁 |
4~5岁 |
5~6岁 |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
1.对群体活动有兴趣。 2. 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 |
1.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 2.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一些群体活动。 |
1.群体活动中积极、快乐。 2.对小学生活有好奇和向往。 |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
1.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 2.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 3. 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 |
1.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 2.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3. 知道说谎是不对的。 4.知道接受了的任务一定要完成。 5.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
1.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 2.爱护公物,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护。 3. 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 4.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 5. 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
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
1. 2. 3. 4. |
1. 2. 3. 4.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