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洪江市位于沅水上游,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距今已有3000年文明历史。历史上以集散桐油、木材、鸦片、白腊而闻名于世,素有“七省通衢”、“小重庆”、“小南京”、“湘西明珠”、“西南大都会”之美称,是湘西南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时下,还冠有一个中国第一古商城的美誉。
古商城中的高家窖子屋和高家大院更是引人注目。
高家大院的窨子屋是整个洪江古商城建筑特色的代表,也是整个洪江最大的一座窨子屋。它的特点就是就是高为二至三层,中心的天井从大到小渐渐收口,天井下用弯曲的木板装饰成极为漂亮的衬托。三层上南北间有天桥通连。屋顶还有一个晒楼,极具特色。而外墙则是高高的封火墙,即使一墙之隔的邻居失大火,也可保自已这边全无损失。站在高家大院里,你仿佛能听到当年在这座古商城中门市兴旺,客来人往的繁华景象。窨子屋一般都是一楼做店面,二层是仓库,三楼是居室,如有两进的就后院是居室。至于为什么把二楼作为仓库而不是一楼,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当地气候潮湿,如果把东西囤积到一楼那么容易发霉变质,因此放到二楼。
高家大院,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为江西临江府新干县藉商人高玉轩的私宅。高玉轩年少时,为躲避当地土匪骚扰,举家搬迁到邻省湖南湘西洪江创业。历经艰苦,创办“高乐顺”油号。发达后修建该大院。此建筑有典型的民居特色。大院分侧院和书院两部分,有二进三层。二层为主人居住的地方,三层为管家、佣人居住的地方。主人从大门进出,管家佣人从后院侧门进出。大院内设有暗道,直达财神巷。建筑风格古朴别致,整体风貌保存完好。
中国第一古商城
附载:
洪江古商城高家大院出生的
后代回洪江之感
听说我们要去湘西洪江古镇,婆婆大人比我们还要兴奋,一下午的忆苦思甜座谈会后,第二天清晨又下懿旨,嘱此行一定要访到她出生的高家大院。
上世纪初,1900年左右,江西南昌田家村一干老乡,为躲避当地土匪骚扰,举家搬迁到邻省湖南湘西洪江镇。这群人里面就有婆婆大人的爷爷。为什么不去长沙不去岳阳,独独迁徙到湘西的洪江呢?婆婆大人说是村里有人很偶然去了洪江打工。偶然,就是这样改变人生。如果田家村那个村民在长沙打工,乡亲们可能就落户在长沙,婆婆大人乃自我家先生的命运也将改写了。
洪江古商城,婆婆大人在这出生,又在这里生下我的先生。两代人寻根地,五十年故乡情,别说年逾古稀的婆婆太激动,就是我这个外来者心底也按捺不住那强烈的好奇。
有谁知道,当年东海,长江,黄浦江来来往往的船只身上,那金黄透亮的桐油是从哪里来的?码头上一桶桶运往东南亚的“洪油”又是从哪里来的?仓库,港口一包包一车车运往内地,往云贵川的百货是在哪里大船换小船,分流集散的?有一种说法,把与旧江南从远古到民国,一直保持贸易关系的他乡贸易伙伴称为远亲,那么洪江就是这些远亲中的一个成员,自古洪江就有湘西“小南京”之称。
古镇很是幽静,是我们这些探访者屡屡惊醒了它关于远古的繁华梦。青石板街道,窄小弯曲,阶梯很长,街旁古老的房子,黑色的瓦,高高的青砖墙,墙缝里长出紫罗兰和巴壁虎,野草在高墙头摇拽。
按照行前婆婆大人详细的描绘,很容易就找到了那个大院,竟是一幢建于清道光年的老宅。门前挂了文物保护牌子,并介绍了房子的建造时间。
先生在老宅子里转了几趟,终于在尘封的记忆深处挖出一个片断,指着天井某处说:我曾在此被外婆用竹尺监督练写毛笔字。可怜他四五岁时在这里生活过的,竟然还能记起,竹尺功不可没也。而我听他说过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是:外婆差遣他去街口的包子店买早点,十个包子,每个都被他咬了一口。理由很简单,他想知道每个包子里是什么馅子!
同行的C君,还有S君、D君不禁感慨万分,还是资本家好啊,住的房子是历史文物,被保护起来了,后人还可以探访发发思古之幽情。他们不知道,之前的半个世纪,老宅子的主人为这个吃了多少苦头呢。五十年前这所大宅子,被没收瓜分,现在仍然住着三四户人家。我们七找八找,在大院深处一偏房,找到一个回家休假的帅哥,和他聊起来,竟是婆婆大人说过的房东高家兄弟的孙子。
高家兄弟早已仙逝,后代大多离开古镇,去了长沙广东等地,和我们聊天的帅哥就在东莞打工,国庆节休假回来看望母亲的。古镇有300多座老宅,原主人都像高家兄弟一样风流云散了,他们的后代也和我们一样,成了古镇的访客。
回想一百多年前,洪江作为商城已经是很繁荣昌盛了,据老人回忆,在清代有个富商不仅洪江置有50多幢窨子屋楼,占了洪江半条街,而且在贵阳,广州,上海,汉口等地设了分店和铺面,置有房产;有些商人还在广州和上海设有钱庄和铺面。
再往前追溯,在洪江的出土文物中,有一幅据说是元代的雕板。从雕板上我们看到河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镶着门窗,有檐,有帘,有桅杆南来北往的商船,河岸边是一座比一座气派的码头和风雨桥似的连通走廊;再里面是有着壮观城门的古城墙;城墙里有雕梁画柱的寺庙与楼堂会馆;还有栉比鳞次的民居及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站在古商城颜色鲜艳的木牌楼前,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风光无限的“清明上河图”。鼓楼花窗依江畔,江中商船木排,川流不息。两岸居处丝竹声声,炊烟袅袅,高墙深巷悬着大红灯笼,茶社里坐满听曲说戏的商贾。入夜,街巷两边酒楼,妓院点上明亮的角灯,七冲八巷九条街上足有几百上千盏,照耀如同白昼。
其实这也是清代文人王炯的感受。在王炯的《滇行日记》里,他记载说洪江“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集”,赞洪江“烟火万家,称为巨镇”。
婆婆大人指着一张小巷的照片告诉我们,这个门里头住的是镇里最大的油坊老板的二太太。那个老板有四房太太,前面三个都没有生下儿子,直到第四房才有了子嗣。我们去那宅子参观,果然是金碧辉煌,都过去半个多世纪了,那所老房子还是很坚固,雕梁画栋的,颜色有点褪了,仍掩不住昔日的华丽。真个是“雕梁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现在的古镇很小,不过七冲八巷九条街,婆婆大人记忆中却仿佛很大,她竟然没有去过镇子外不远的洪江边游玩。在古镇游览图前,我才知道个中缘由,昔日古镇的青楼会馆大多临江,江边勾栏瓦肆,江上画船箫鼓,好人家的女子绝对不能前往驻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