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一幅画板,徜徉于多彩的大自然;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倚情来汲取创作的甘泉。
握一支画笔,耕耘在艺术的原野;斗室里勾勒诗的意境,宣纸上泼洒美的语言。
松梅竹菊,蜂蝶雀燕;紫藤粉荷,芭蕉牡丹……写意的画品伴随着写意人生,一位乾州才女梁雅静悄然走进了三秦画坛。
梁雅静,她从人杰地灵的乾州走来,文静而幽雅。人如其名画亦然。
故乡民间文化的滋养浸润,家庭环境氛围的耳濡目染,给予了梁雅静最初的艺术启蒙和薰陶,使她自幼就对传统书画情有独钟。童年纸本上的涂涂抹抹,校园黑板上的写写画画,蜡笔、铅笔、粉笔、毛笔,如一根根魔棒,陪伴她度过了无数快乐的时光。
从学校毕业,梁雅静有幸走进了乾县工艺美术厂的大门。乾陵唐墓壁画灿烂的艺术光辉,照亮了她人生的路。每天用心领悟,认真临摹,用色彩和线条,编织点染绚丽的梦。同时,也为日后从事绘画事业,聚集了艺术的底蕴。
在以后的岁月中,尽管梁雅静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是心中的梦想,激励她在艺术探寻追求的苦旅中一路前行。
紧握并高举手中的画笔,它就是一支激情燃烧的火炬。梁雅静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在西安美术学院进修期间,她先后师从刘保申、姜怡翔等名家,主攻写意花鸟画。名师的言传身教,自我的勤奋努力,使梁雅静的绘画技艺有了质的飞跃,在艺术认知和感悟层面上,获得了理性的升华。之后,她又去了北京中国国家画院进修。
在学习实践中,梁雅静自觉遵循“师法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规律,博采众长,师古创新。她勇于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精心研读写意花鸟画的布局造型与物象取舍,不断探寻笔墨变化与线条走势的内在律动,竭力追求清新典雅、意境悠远的艺术风格,以增强作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如果说写意画贵在写胸中之意,抒心之情怀,那么韵味与趣味的体现可谓是写意画的魂魄。梁雅静的写意花鸟作品,风韵、神韵、气韵具足,而韵味恰恰是中国古典美学里较为高深,近乎神秘的一种艺术境界,看来梁雅静在已经在写意花鸟的领域里获得了某种领悟和启示。明代董其昌认为,气韵不可学,它是生而知之的,自然天授。同时,他也指出了获得“韵度”的方法,那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下笔如有神助,韵度自出。
如果说一件艺术品的高妙,是艺术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艺术修养,以及作品所达独特境界等内外各方面功夫的总和。那么,相由心生、境由心生就不难理解。自古文人就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理念,所以孟夫子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生命总结。奉天硝河痴人对她曾有这样的评语:“雅静笔下的花意,清静雅致,一反热情奔放,活力四射,有艳无边的形象。这与她的为人处世一样,文静而不失活泼,热情但不失理智,大方面却有所保留,智慧而不溢于言表,她的画作,深深地带着她人生的烙印——虽然身处逆境,却永远微笑着坚持。虽然身处生活的重压之下,却不肯放下心中的期盼,以免沾染世俗的恶习,永远保守着那一份清静、那一份优雅、那一份执着。”
细细品味梁雅静的画作,传递给人们的是神韵与情趣合一的唯美视觉感受。无论是田园情调的葫芦、牵牛花,还是超凡脱俗的松鹤、白莲;无论是灵动飘逸的紫藤、芭蕉,还是风姿各异的梅兰竹菊,抑或是翩然翻飞的蜜蜂彩蝶、云雀雨燕,无不从中逸出一种脱去俗尘的淡泊,一种远离喧嚣的静谧,一种风物放眼的雅量。尤其是风格独具、典雅极致的多姿牡丹图,清新怡人,意态如生,自然传神,妙趣天成。在“墨分五色”的浓淡变化中,散发出生机盎然的活力和沁人心脾的精气神,其意象所携带的象征意蕴,彰显出画家对心灵纯净的呼唤和对崇高与美的向往,也是画家人生观、审美观的艺术再现和笔墨凝结。
人常说:“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年轻的梁雅静深知其中的道理。只缘有了艺术的相伴相随,她的人生才显得多姿多彩;只缘有了心的“虚一而静”,思的“幽微澹远”,方有艺的“雅韵高蹈”,意趣盎然。
一代宗师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曾为梁雅静笔下的牡丹写下赞词:“牡丹仙子”;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员、著名教授、清皇室后裔康熙九世孙爱新觉罗恒毅先生为梁雅静题词赞赏:“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著名作家陈忠实题字称赞其作品“出彩非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题词称赞其作品“雅静丹青,美奂美轮”。
梁山风光育菁优,雅气和辉长安城;静思睿智才女梦,才点金秋又绘春。如今在长安城里梁雅静为人们不断的绘制着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也绘制着她多彩的人生。
丹青妙笔传雅韵,秋水清风送静馨。人们在对青年女画家梁雅静的人品和画品的解读中,感悟到了“人画合一”的新境界,那就是:心淡泊而意悠远,惟创新而艺长青。
文/徐宏宪
/李信宣http://www.xbggw.cn/uploadfile/201503/201503121819227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