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一周年的转变
——一位讲师的学修心得分享
弹指一挥间,皈依一周年。这是一生中意义重大的一年,收获累累的一年,希望满满的一年……
从苦海浮沉到皈依安心
2012年自己45岁了,虽然心态很年轻,但毕竟有了四十多年的世俗经历。造了很多恶业,当然也积了一些的福德。尽管获取了最高学历,但对人生的疑惑却没有解开过。记得在大学的时候就对《易经》产生过浓厚的兴趣,还自学起卦算命。但大学快毕业时,自己反问自己:算命有意义吗?自己的生命轨迹不是已经画出来了吗?自己能改变吗?于是,又开始对《道德经》感兴趣,明白了“上善若水”的道理。那时刚步入社会,但发现这些老祖宗的东西还真管用。因为传统文化的浸润,一路走来,磕磕碰碰不少,可发展得还算有模有样。渐渐地,我开始更多地思考我是谁,我和地球的关系,我和宇宙的关系……最早接触佛法是毕业没多久时,读了《六祖坛经》,知道了《金刚经》,对“幡动?心动?”的典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精要有了自己的认识、见解,但最重要的是打开了佛法的一扇窗,窥见了佛法的妙趣。
刚开始时,对佛教的认识更多的停留在佛教的仪轨上,觉得不实用,解决不了生活的实际问题,所以一直没能发心皈依。可是佛法对自己人生的指导作用却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福报是要靠积累的,终于佛缘来了!有幸通过微博与师父上学下诚大和尚互动了几次。师父批评我没有用心营造增上环境,没有发心。佛缘还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2012年4月29日善缘终于成熟,我皈依了。当三皈依拜下去时,我才明白自己得救了,师父把自己从苦海中捞了上来,搭上了驶往彼岸的大船。心终于安住了!
从复杂浮躁到简单清净
在工作的二十年里,每天面对的几乎都是唯利是图的境界,个人的价值观也一直为赚钱、升职,房子、汽车所左右,能静下来思考人生的机会少之又少。天天忙忙碌碌,曾经每周能回家吃三顿饭就是对家人的恩赐。有人曾笑话自己一天的工作就像铁人多项比赛,白天开一天的会,晚上陪客人吃饭喝大酒,饭后去夜总会继续唱歌喝酒,凌晨2点才回家,早上6点又爬起来陪客人打高尔夫球。这种复杂浮躁的生活简直就跟工厂里24小时不停转动的机器一样,都让自己提前折旧。
打拼了这么多年,自己想要的也几乎都能得到了,但渐渐发现得到的这些却并不能让自己更幸福。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呢?2011年下半年在新浪微博遇到了师父,与师父在网上进行了多次互动。师父的字字教诲,惊醒了梦中之人。自己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2011年7月11日,开始茹素。2012年4月29日皈依了三宝,决定戒酒,结束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在无法回避的应酬宴会上,经常都会跟大家道歉,自己是个素食者,希望不会影响大家吃饭;自己不喝酒,希望不会影响大家的氛围。当其他人得知自己是为了信仰时,都能理解。当然也会有不少人提出质疑,但自己也只是一笑置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的同事、朋友看到了自己的可喜变化,逐渐改变了他们对茹素和信仰的看法,不少人也开始素食和了解佛教。生活方式的转变,使自己切身体会到简单清净的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不可思议。
从盲从瞎学到次第学修
皈依前,断断续续地读过一些经书,练过打坐。虽然种下了一点善根,但没有善知识的指导、没有师法友的拉拔,一切修行都是事倍功半,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庆幸自己今生得遇明师,尽管已经虚度了45个春秋,但还是遇到了,结上了善缘。
师父一再教诲:“在家居士修行佛法最重要的是要依止一个僧团,这样才能保证修行的正确与稳定;教理上以皈依三宝、修信念恩、深信业果为重点,行持上以敦伦尽分、孝亲睦邻为立足。”自己每天都会一条、一条对照师父的开示,观照自己哪一条没做到,或者没做好。当看到自己没做到的越来越少,原来做得不好的越做越好时,那种法喜充满的喜悦无与伦比!
从低俗自私到高远利他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众生愿成佛!”每天早晚课的缘念字字芬芳,沁人心脾;又感觉如沐春风,尘垢尽洗。特别是“为利众生愿成佛”,一下子把自己的愿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处于这样的境界再回头看看以前的我,只有痛心疾首、忏悔不及。“菩萨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尽管还有很多不良习气,但自己的心越来越平稳,因为自己越来越能坦然面对,发心修正。
当明白自他一体时,就能懂得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当把“我”一点一点放下,更多地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时,内心的那种安详、恬淡、洒脱和舒畅,不可思议!特别是当自己成为一名学佛小组的讲师时,才更深刻地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深刻含义。
从及时行乐到无限生命
皈依前的我曾经很放逸,因为自己认为人生苦短,一定要及时行乐。皈依后的我曾经很焦虑,因为明白了生死无常、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甚至曾经总是忧心何时才能资粮具足?何时才能往生净土?何时才能觉悟成佛?甚至曾经祈求今生就能佛果圆满。其实这种“我执”毒害甚深!现在渐渐明白,在无限生命的旅途上学修佛法,中道为要,不急不缓,不紧不松。失于两边都会造成偏差,误走弯路。在无限生命的长河里,很容易迷失自己。成功、失败,其实都只是梦幻泡影,不必执着。修行人要做的就是在面对这些成功、失败时,还能“如如不动”。如果做事一定要达到什么结果,那就偏执了,会烦恼重重。但如果没有目的又会漂浮、放逸。还是应该依师父所教: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事来则应,事去不留;放下拎不起的,扛起应该扛的。
阿弥陀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