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上午是我的门诊时间,接到一个小学生家长的咨询电话,诉说孩子2013年3月28日中午在学校食堂午餐时发现米饭中有汞珠,担心汞是有毒金属,孩子会发生汞中毒,要求到我院来救治。基于中毒医学对汞中毒的研究与实践结果,我在电话中肯定地回答,如果小学生仅仅是误食了米饭中的金属汞,一定不会导致汞中毒;况且发生在学校食堂中的事,涉及人数一定很多,建议在当地政府组织下进行有序的排查,来保证小学生的健康。
接完咨询电话,发现一名10岁女孩及3-4名家长在诊桌旁等我,稍作询问,已经意识到这和我刚刚接听的电话源于同一事件。孩子没有不适主诉,查体未见有何异常,加之我对金属汞不会经过消化道吸收的认知,诊察当可结束了;但是女孩的家长们异口同声,我们长途奔波而来,必须进行血汞、尿汞的检测,否则不会放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再加上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亲属们的心,为了孩子寻个水落石出的结果,情有可原。接连三天,每日来我院门诊排查孩子是否汞中毒的人数在快速递增,而前二日我院毒物化学分析实验室为这些孩子所做的血汞、尿汞检测均证实没有发生汞中毒,这符合医生在临床诊断上的预期。
问题是小学生及家长的进京求医是无序的。同属一个儿童群体,5%、10%甚至更高比例孩子被证实没有汞中毒,尚不足以安抚没来就医的学生及家长。而万一不同的医疗机构一旦得出不同的结论,事件继续升温是可能的。
汞也称元素汞或金属汞,俗称水银,在常温下是唯一呈液态的金属,金属汞的特殊物理性状使其具有易挥发特性,使其具有易吸附特性,一旦造成室内污染,会不断进入到空气中,成为持续的污染源。
金属汞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吸收,金属汞及汞蒸气经皮肤吸收甚少,金属汞经消化道吸收甚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临床上曾经有一次口服1.5公斤汞的报道,也只是有轻微的尿汞增高,并未达到急性中毒程度。
在中毒医学领域,人经口摄入金属汞不会导致汞中毒,是不争的事实。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婴幼儿试体温,不慎将口表咬碎,致使汞进入口腔的情况。金属汞进入孩子口腔是直观的,引起家长高度重视是可以理解的,而医务人员在病情判断上的任何犹豫无疑会加重家长的担忧。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就医的条件正在得到逐步的改善。问题在于中毒医学是个边缘学科,我国幅员辽阔,不是哪一个省份和地区,都能轻易找到检测有无汞中毒、判断有无汞中毒的医疗机构。都是医生,隔行如隔山。在当前特殊医患关系的背景条件下,对于汞中毒只有模棱两可认知的其他专业医生,肯轻易承担误漏诊的责任吗?一念之差,患者可能千里迢迢四处就医。就因为人们传统观念中“汞有剧毒,吃了毙命”的误传,人们看多少个医生,得多少种说法,依然无所适从。
判断人体有无汞中毒,汞的接触方式和血汞、尿汞检测结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在尿汞检查时采用了肌酐校正的方法,需要提及的是肌酐校正的尿汞检测结果主要是基于针对成年人的研究,人体自尿中每日的肌酐排泄量与骨骼肌质量成正比,由于小学生尚未发育成熟,骨骼肌质量明显低于成人,由于肌酐排泄量较低,每单位肌酐所承载的汞量会被“放大”。该观点不仅来源于针对肌酐代谢的研究,也被2012年伊利儿童段奶粉汞含量异常时,许多儿童尿汞肌酐校正数值所证实。因此,当儿童尿汞肌酐校正数值“超标”时,应当关注尿比重校正的尿汞值,以免发生误诊。
中国人望子成龙,绝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目前并非学校的假期,为整明白孩子到底有无汞中毒,学生及家长必然要付出时间和经济成本。在该问题上的误判,不会在诊断结论面前止步,必然会伴随后续的治疗。而治疗原本并不存在的汞中毒,在治疗效果和预后结论的评估上,一旦脱离汞中毒应当具备的表现,会变得泛泛而无果;今日接诊的学生家长问我,在网上看到汞中毒影响孩子的发育,影响孩子今后的生育……。结果呢?孩子输在了中途。
笔者曾经多次宣传金属汞不可能经过消化道吸收中毒,从而招致一片哗然:“你说什么?吃了水银不会有事?不能吧!”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真理真的是掌握在
“少数人”手中。就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而言,实在没有赢家。除去学生及家长的付出,我虽然不了解事发当地的情况,相信学校和政府会有压力;而我所在的医院,上自医院领导,下自职能部门和医务人员,已经接连数日做出各种努力,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的基础上加倍付出来满足就医者的需求。辛苦些不算什么,但愿人们在看到本文时,能看作是医务人员的善意提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