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结核是矽肺病的常见合并症,是矽肺病患者病情恶化的常见病因。但今天所述及的不是如何鉴别矽肺病是否合并了结核,而是强调为什么诸多矽肺病患者,在与结核病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被医疗机构诊断为结核病,进行抗结核治疗,屡屡造成误诊。这个问题不解决,导致张海超现象的温床就依然存在。虽然当今社会对于张海超现象的关注度已经迅速降温,作为一名职业病临床医生,我依然固执地认为导致张海超现象的种种社会因素并未从此得到根本的铲除。
2009年11月初,我在门诊接待一名患者。他具备明确的粉尘作业史,由于出现了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在当地就诊;X线胸片和肺部CT清楚地显示二肺存在圆形小阴影,右肺有一团块状阴影;当地医生怀疑患者患有肺癌或肺结核。患者进京求医,有关专科医院经过系统检查,否定了肺结核的诊断;肿瘤医院为确诊,建议患者做CT引导下病灶穿刺;同时建议患者到职业病专科就诊,确认是否存在尘肺病。
患者在我院做了高千伏X线胸片检查,依据X线胸片和肺部CT影像学表现,我认为应当首先考虑尘肺病的诊断,而且是叁期尘肺。患者家属问我,还有必要做CT引导下病灶穿刺吗?我认为单靠X线影像学表现,无法百分之百地鉴别尘肺病、结核病及肺癌。但是如果将患者明确的粉尘作业史、有关专科医院的系统检查和X线影像学表现特征连贯起来考虑,诊断尘肺病的概率应当是很大的。坦率地讲,在很多情况下,尘肺病的诊断是一种概率诊断,有经验的医生也只能将误诊的概率降到最低,但不可能是零。
患者做了CT引导下病灶穿刺。病理报告描述看到纤维组织增生和炎性表现,排除了肺癌的诊断。由于我国目前职业病诊断强调“属地管理”原则,患者只能回到当地进行尘肺病诊断。
2009年11月下旬,患者的家人来门诊找我咨询,说当地的诊断已经确定,考虑是“粉尘作业观察对象”,相当于原来的0+,最多可以考虑是壹期矽肺,合并有“结核”。我无言以对。作为尘肺病诊断病例,有多少人能够到北京的医院完成职业病、结核病和肿瘤的系统检查与鉴别诊断;考虑到患者还承受了CT引导下病灶穿刺并取得病理检查报告,资料的完整性在现阶段几乎无法被超越。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患者不准备默默咽下苦果,与诊断机构矛盾的激化无可避免。只不过他已经没有必要再行“开胸验肺”,因为在技术层面,开胸验肺所取得的信息未必就能超出CT引导下病灶穿刺的病理检查报告;所能获取的可能只是另一次社会轰动效应,鞭策有关部门行政干预,以非常规程序获得职业病诊断和相应的赔偿。
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发生在河南的事情还不足以让其他省市的诊断机构和诊断医生彻底警醒。如果一定要我们面对张海超时才能够意识到职业病诊断责任的重大,应当懂得谨慎,应当懂得敬业,进而懂得“害怕”的话,那么张海超现象的曾经热议,就没有取得应有的积极意义。
2009年12月9日中国广播网报道,百余民工疑患尘肺无处检查,政府机构相互推诿。看来不知道害怕的并不仅仅是一些诊断机构和诊断医生。100多名农民工跨省打工,如果确实患有尘肺病,那是多少个张海超又走上了一条近乎极端的维权之路?
劳动者职业病诊断的艰难并不仅仅出现在求医的路上。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有效管理,到企业必须依法自律,再到医疗机构职业病诊断的客观公正,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基本要求都还有距离。如果各个环节都出问题,劳动者职业病诊断的弱势地位就将更微弱。
结核感染加剧了矽肺病患者病情恶化的趋势;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不作为,侵害劳动者健康权益的客观效果并不亚于结核病对他们的侵害。
期盼全社会都能以恰当的方式关注我国职业病诊断工作。实践证明,仅仅靠张海超现象的热议,不能根本解决劳动者职业病诊断的难题。根治方法是什么?恐怕不是一种单一的疗法所能奏效,或许要像治疗结核病那样,采取三联、四联甚至更为全面的药物治疗,还要配合防治结合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