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全国第六届教育博览会:特别对话脚本

(2024-05-02 21:13:24)
标签:

教育

生活

生长

2023年全国第六届教育博览会:特别对话脚本

 

【主持开场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定向就业师范生李若雨。

刚刚的视频中,大家看到的是安徽霍邱县扈胡镇中心小学和贵州省大湾镇海嘎小学的孩子们。他们是来自大山和乡村的孩子。在我们的印象中,乡村、山村的孩子们似乎更加胆怯、敏感,然而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却是他们自信的笑容,听到的欢快乐声,是什么带给了他们这么大的改变。这份改变又源自于谁?

或许源自于那个一次次在夜读中写下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的身影,她用阅读点亮了孩子们人生的更多可能;又或许是有人在海拔2900米的崇山叠岭之中的原野上,教会了他们如何用音乐放飞梦想。他们用牵着孩子们回家的那双手,在孩子们的日记本里写下了最美的篇章,他们是黑夜里不灭的蜡烛,更是崎岖的山路里不倒的脊梁。

今天我们有幸将他们请到了我们的开幕式现场,一起聆听属于乡村教师的“最美故事”,掌声有请2023年度最美教师董艳老师、顾亚老师。

 

【对话过程】

李:两位老师好!先请两位老师做个自我介绍。

董:主持人好,大家好,我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扈胡镇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

顾:……

李:欢迎两位老师!今天特别荣幸有这个机会跟两位老师这么近距离的交流。我记得董老师在一篇报道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董艳老师十八年来绝了很多大城市的橄榄枝;我们的顾亚老师最初也是想在舞台上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但最终还是毅然选择从事教师行业,九年来扎根乡村,一直陪伴着大山里的孩子们。我们身边的乡村教师其实不少,但是真正能够留在乡村的不多。两位老师这么多年来始终坚持在乡村教育的一线,我其实很想知道是什么让两位老师能够如此坚定地走在乡村教育的路上呢?董老师,您先说说您的看法吧。(问题1)

董:我走上乡村教育的道路,和一句话有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学生时代读到的《陶行知文集》里的一句话,也就是这样短短12个字,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又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2007年,我第一次走出去学习,我发现城里的孩子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当我回到学校看到孩子们所接受的教育,和我小时候的几乎一样。我暗暗下定决心:我要给我所遇到的乡村孩子不一样的教育。

班上有个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小楠),孩子入学时,她的父母对我说:老师,俺上不起特殊学校,您行行好,给俺带着吧……面对这对苍老夫妻的恳求,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个生命的加入。我坚定地答应下来。从此,每一个黎明,我都单独拿出两分钟教小楠读诗,虽然她的朗读十分吃力,但她的表情告诉我她很喜欢。我更没想到,近800天1600分钟的阅读,竟开启了一个不会计算、不能阅读的孩子久封在生命深处的智慧,让她提起笔来写自己的生命之诗,我流着泪为小楠写下了一篇特别叙事《我的信心源自你的生命开启》。期末庆典上,我给予了小楠这样的颁奖词:我可爱的孩子,你也是一颗沉睡的种子,三年来你以自己的方式正慢慢地醒来,花开有时,我愿意再等三年!

我想就是这样一个个生命的绽放坚定了我一颗坚守农村教育的初心。

李:是一个个生命的绽放坚定了董老师坚守农村教育的初心,那又是什么让顾老师在大山里一守就是9年呢?

顾:……

李:是的,这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两位老师这种坚定的信念感也深深的感染了我,相信和我一样有着教育梦想的师范生们,也会更加坚定最初的选择。我相信在爱的教育中,不仅扈胡镇中心学校和海嘎小学的孩子们命运的齿轮正在转动,我们国家上千万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儿童的命运,也正在290万乡村老师们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中悄然改变。

另外一件事情我比较好奇,据我了解,目前大多数的乡村教师更多的还是注重课本内容的教学,想请问两位老师是怎样想到在教学过程中用“音乐”或者“诗歌”这种载体来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问题2)

董:选择“诗歌”这个载体是有一系列探索的过程。起初,工作中我发现所学撑不起我所做,我本人是非常热爱阅读的,我觉得是阅读改变了我,我想通过“阅读”也改变乡村孩子的命运,让他们的未来能有无限可能,于是就走上了教育阅读之路。

后来凭着自己的阅读写作经历,五年中我摸索着带着孩子们读书写作,但就是觉得少了些什么?2011年,我遇上了新教育,新教育研发课程的全新理念,让我醍醐灌顶:我要在教室里进行课程研发。2013年,我提出了“乡土田园诗意教育观”,在教室里开展了“那诗意在乡土的歌”等阅读指向表达的系列课程。

教学相长,一个个课程就在孩子们的好奇中诞生了。我结合古诗词的厚重,儿童诗的活泼,开启了《诗与诗》《诗与文》《文中诗》等课程,读写给予了孩子们充分的自由,培养了他们健康的怀疑和开放的思想。我更希望孩子们在这样的读写中,心智得到解放和成长。开始,我也担心:这样做行不行?会不会耽误了孩子们?直到小楠发生了改变,小楠就是前面提到的有智力缺陷的孩子,我坚信了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的魅力是无限的,我们的语文教育、阅读教育完全可以借助诗歌的读与写去做更多的创新和探索。其实我觉得这与顾老师用音乐去打开孩子们的心灵是异曲同工的,诗歌与音乐都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扩宽认知世界的可能性,让孩子们自由的表达自我。

顾:……

李:我们看到在乡村教育改革创新的路上,两位老师用着不同的方式向着同样的目标努力。董老师提出了“乡土田园诗意教育观”,一直致力于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顾老师也从昔日的摇滚青年蜕变成如今的乡村教师,用音乐点燃大山孩子的理想。那么,两位老师认为新时代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振兴乡村教育,从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来说,最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问题3)

顾:……

董:对于顾老师的感受我也感同身受。振兴乡村教育,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乡村教师、学生家长拧成一股绳,化作一盏灯,才能照亮乡村教育,照亮乡村孩子的心灵。

比如成立工作室之类的,让优秀的教师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我们也很幸运,在县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成立了“霍邱县董艳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以“成长为了更好地帮助成长”为宗旨,引领师生教学相长,我们共读有声教育著作400多次;书写读后感1000多篇;进行教育研究,书写教育叙事800多篇,推动了整个县域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后来,我们工作室申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新父母分站——新教育萤火虫六安分站,带领工作室的义工们线上、线下进行阅读及教育交流。所以,我想如果有更多力量投入到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指导我们建立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让我们的乡村教师和乡村里的孩子们接触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相信我们的乡村教育一定会越办越好,让更多的乡村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也让更多的乡村家长安心为乡村振兴尽心。我们的乡村教育好了,我们的乡村就能建设的更好。

李:的确,乡村教育好了,我们的乡村也能建设的更好,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作为优师计划师范生,毕业后,我和我的同学们将去到八百三十二个脱贫摘帽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的一线任教,希望随着强师计划、优师计划等教育政策的落实、教育现代化战略的实现,我相信两位老师的期待一定能够达成

《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帮助我们优师计划师范生坚定从教初心,到欠发达地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今天我也想借这个宝贵的机会,代表我的同学们请教两位老师,在您们的心目中“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是什么样子的?(问题4)

董:我心目中“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是像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老师那样的,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教育著作等身,为乡村教育人提出了行动方向: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朱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22年,朱老师在获得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后,他将个人奖金及项目资金共3000万港币全部捐献出来,成立了“新教师”专项基金为“乡村班”等四个资助项目,在苏州大学开班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师成长计划,资助乡村教育的振兴。

我是受资助的乡村教师之一。向“大先生”学习,我也先后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0000多元资助乡村孩子阅读,希望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长成更好的自己。

我觉得“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应该是一个“知行合一”的教育明师。

李:顾老师,那在您心中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是什么样子呢?

顾:……

李:相信这些孩子们在收到这份温暖和爱的同时也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也希望更多的人像顾老师这样愿意去接力,持续不断的传递这份温暖和爱。去年暑期我曾前往保定阜平马兰小学进行支教实践,和顾老师一样,马兰小学的老校长邓小岚女士也是尝试着用音乐给孩子们架起了一座桥,这座桥把马兰小学的孩子们送上了冬奥会开幕式的大舞台,也带给了他们人生的更多可能。在我们身边就有着像朱永新老师、张桂梅老师、邓小岚老师这样致力于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好老师。成为一名好老师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有很多时代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

今年9月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我觉得两位老师扎根乡村、躬耕教坛的坚定与执着,热爱与奉献,正是教育家精神的生动体现。那么两位老师是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或者说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能更好地践行“教育家精神”。(问题5)

顾:……

董:就像顾老师刚刚提到的,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该要有一桶水,还要成为自来水。教学相长,在“读写思行研”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周一开展“无痕教育”的探索,写教育叙事;周二进行“那诗意在乡土的歌”的课题研究,和孩子们写儿童诗;周三开启“阅读指向表达”的课堂摸索,写语文教学叙事;周四继续“我是谁”的叩问,写心语杂感;周五结合各个课程的开展,写课程叙事;周六捧读各类书籍,写读书心得;周日走上新教育新父母的旅程,写亲子叙事。通过这样一条专业成长之路来实现勤学笃行的躬耕态度。

在我下决心引领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一刻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萤火虫有梦想/提着灯笼照家乡/青草地,山坡上/哪里都有小灯光//萤火虫追梦想/提着灯笼赶路忙/孩子孩子,你别慌/一盏一盏全点亮。//萤火虫梦想/提着灯笼走四方/乡亲乡情一箩筐/到哪儿都把故乡装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当担,谨记总书记教诲,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以文化人”,我就是那不起眼的萤火虫,点亮自己,照亮他人,我愿用文字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心灵,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李:两位老师说的太好了。我特别喜欢董老师诗里的那句话:孩子孩子,你别慌/一盏一盏全点亮。我们正一起期待着“一盏一盏全点亮”的那一天。

萤火之光虽然微弱,群萤之光却可以照耀四方。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每一位教师包括我这样的“准教师”,都应该以教育家为榜样,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执教的理想与追求。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们优师计划师范生,也是未来的乡村教师,应该以董老师和顾老师这样的优秀乡村教师为榜样引领,以教育家精神推动践行初心使命,致力于成长为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

最后感谢董老师、顾老师的分享,感谢所有来宾的聆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