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蜗牛为梦想而生
蜗牛为梦想而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80
  • 关注人气:1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他人的法,写自己的文

(2023-03-04 16:35:04)
标签:

教育

生活

生长

用他人的法,写自己的文

————我这样教语文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任吞吐,笔有千钧任歙章。是不是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写作就能得心应手了呢?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写作训练,纵使“读书破万卷”,还是不能“下笔如有神”的。

语文教学中,本着“一课一得,用他人的结构写自己的话”这一读写原则,我们的阅读指向写作的旅程一直都不孤单,一直都有话可写。

素读《黄果树瀑布》时,就发现这篇游记散文,不仅文质兼美,是孩子们积累语言的好素材,其“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更是巧妙,精湛,值得孩子们拥有。

于是,教学活动就有了一些安排:

回顾课文,梳理写法

“现在,我们再来看全文,作者到过哪些地方?我们又获得了什么?请在文中划下来,做批注。”当教学活动接近尾声时,我把剩下的时间交给了“写作方法”的梳理。

孩子们再次默读批注。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批注很快结束。

“作者是从‘刚进入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写起的,我们就远远地看。”黄薇薇第一个举起了小手。

“接着作者是‘透过树的缝隙’欣赏黄果树瀑布的,我们就看见了宽宽的瀑布。”张海平也不示弱。

“后来,作者‘自西面顺着的石阶往下走,到了谷底,坐在岩石上’,我们就看见了瀑布的气势,听见了瀑布的声响。”贡乐乐早早地就举起了手。

“我们还读到了作者的感受呢。”罗佳佳接着贡乐乐的话尾补充。

“再后来,作者就‘离开了谭边’,我们就看见了徐霞客了。”孩子们纷纷说。

借助板书,并深入文本之后,孩子们对作者所到之处找得非常准确。

“是啊,随着作者不断地走近瀑布,我们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黄果树瀑布,这种方法真是奇妙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提到写作方法时,我停了下来。

“老师,我知道,这就是地点变换的顺序。”韩振煽动着嘴唇,小眼睛一闪一闪的。

“是空间顺序——”穆蕊蕊站起来看了一眼韩振。

“作者还是由远及近写的呢。”

“真是太棒了,了解这么多写景文章的观察顺序啊,不过,这里论写作方法,我们送它一个好听的名字——移步换景。”在送给孩子们一个大拇指后,我转身把“移步换景”写在了黑板上。

“哦——董老师——就是说法不一样,意思还是一样的,走一个地方,看一处景啊。”班里孩子,王琰的脑袋瓜转得快一些。

了解了写作方法,我把孩子们带出了教室。

参观校园,确定内容

“今天,我们再一次参观校园,可要看仔细了。”走出教室门口,我提醒着孩子们。

带着全班72人这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我们来到了校门口的刺松下。

“走进校门,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刺松啊。”有孩子在人群喊。

“就是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

“是啊,正对着学校的大门。”

“在综合楼的前方。”

……

听着孩子们的议论,我知道,他们对这“移步换景”已经用自己的语言在诠释了,只不过是“口头作文”而已。

“接下来,可要用心地看要,静心地想哦,我们都到过哪些地方?你看见了什么?感受是什么呢?”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我准备自带他们走三处。

带着他们绕过刺松,我们先来到了操场,穿过塑胶跑道,直奔小操场,我们在食堂前驻足了一会儿,下了台阶,来到了教学楼正前方,往东走,我们进了教室。

一路上,孩子们雅雀无声,一直都在认真地看,仔细地想。

文图相配,积极写作

“现在,如果让你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写《我的校园》,你有信心吗?”抓住铃声响起的前一分钟,我发出了挑战。

“可以啊,我观察得可仔细了。”

“这有什么难的?我都记下了刚刚走的路线了。”

“没问题,老师。”

“董老师,你就等着明天看我们的文章吧。”

……

回到教室的他们一听说写文章,兴奋劲就上来了。

“前天《刺松》大家写得都很棒,我相信这次会更棒的!”看了看孩子们我接着说:“今晚作业就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写《我的校园》,写三处景点,一处详写,两处略写,把你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字数不限,记得配上画。”

当孩子们送出“OK”后,放学的铃声响起。

虽然,我不知道这一次孩子们会把文章写得如何,但,用习得的方法,写自己的心里话,我对他们还是有信心的,毕竟,这几年来,我们的语文学习都是这样走过的。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主要是“近距离”的,体现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不仅仅因阅读而在,更应写作而在。用他人的法,写自己的文,课文就是这样的一个写作例子。若遇一例,写一文,孩子们的写作是不是就容易一些了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