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绵绵,攒思写我先生气质
(2022-08-22 20:59:18)
标签:
教育阅读生活成长 |
岁月绵绵,攒思写我先生气质
————读《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第5章
今日继续阅读,来到第5章《教师专业研究的实施与突围》。
深入阅读,王老师此章围绕“教师专业研究”阐述了四个方面内容“如何理解教育研究”“关于教师专业研究的再反思”“走近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叙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忠告看似对教育管理者说的,更是对一线教师说的,研究是教师实现“教育幸福”的路径之一,同样教书育人,谁不想在教育生涯中获得教育幸福呢?
王老师提到的“教师专业研究”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研究”吗?“研究”很多时候是属于象牙塔的事情,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吗?如果可以,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什么是研究呢?为什么要做研究呢?怎么做研究呢?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研究?王老师开篇指出:中小学教师从走向研究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是一个凭借经验应对教育生活的普通教师,而是能够依靠理性与科学探索教育奥秘的创造者。让更多的普通教师成为研究者和创造者,是教育最美好的理想和梦想。是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创造者,更何况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呢?不研究,教师如何能发现教育问题?不研究,教师如何能帮助学生成长?不研究,教师如何与学生共享教学相长?不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发展?如此,教师进行研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小事,是教育振兴的大事,更是整个新时代圆梦的宏伟志业的一部分。
新时代,不研究,何以为师?
教师要知道什么是教育研究?学者裴娣娜教授这样阐述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构建教育理论的过程,它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获得教育规律为目标的过程。正如王老师所说: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起基本行动包括总结新的经验、发现新的情况、探索新的教育规律、研究新的教育现象等。如此说来,我们追随的“新教育”是大的教育研究;我们摸索的校本课程、班本课程是小的教育研究;我们在教室里运用不同于往日的方法解决了往昔的问题是微型教育研究……所以,有了教育研究,才有了诸如《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孙双金与情智语文》《钱梦龙与读写导练》等伟大教育成果的问世;所以,有了教育研究,王维审老师从“挣分数的英雄”到写“教育叙事”最后到研究“叙事教育”,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心境中把自己一步步从乡村教师研究到教育名家的行列;所以,有了教育研究,才有了朱永新、陶行知、杜威等伟大教育家的诞生……教育研究的百花绽放,促就了教育百花园的四季常春。
做教师,我们被赋予了很多身份,说我们是园丁,我们不能如园丁那样侍弄花草,我们要知道怎么将花草打扮得与众不同;说我们是春蚕,我们亦不能如春蚕那般只管吐丝,我们要想办法怎么吐出美丽丝线;说我们是蜡烛,我们更不能如蜡烛那么烧尽了自己,我们要选择好燃尽自己的最佳时段……我们教师要知道什么是教育研究,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不研究如何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呢?
做教师要研究,于内做好一份职业,提升职业素养,于外育好所遇孩童,彰显职业尊严,显然,“研究”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的。
新时代,不研究,教师何以为“好老师”?
教师如何研究?我们习惯了按部就班地工作,循规蹈矩地教书,谈起“研究”色变,为什么?面对研究这块硬骨头,我们不知如何下手,不知从哪儿下手。这里,王老师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方向:教师做研究,可对成熟的做法进行梳理提炼;教师做研究,可对失败的教训进行归因修正;教师做研究,可对存在的困惑进行解释突破;教师做研究,可带着课题走向问题、走向实践。仔细揣摩,教师做研究也不难,我们要不能安于现状,要有问题意识,我们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发现问题;我们发现了,如果想着办法去解决;我们解决着,不断地拨正着解决方法;我们拨正中,不断地总结……久而久之,这小问题就做成了大课题,将小课题做成了大学问。
这些年,守望农村教育,编织诗意生活。我和孩子们乐享着属于我们农村师生的“诗意教育”小研究。摸索中得到启示:农村孩子是一首诗,这首诗荡涤着我们农村教师的灵魂,我们以生为镜,反观师魂;农村教育是一首诗,这首诗纯净着我们农村师生的生命,我们以自然为师,教学相长。启示中萌生信仰: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书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信仰中编织生活:围绕农村田园“诗意教育”的摸索,我和相遇的一个又一个农村孩子乐享“读写思行”之旅,进行了“乡土乐”系列课程的探索。以“古诗文诵读”为主题的“沐浴古来之风”课程,我们每个清晨诵读古诗词,给古诗词配画,将古诗词改写成小片段、儿童诗,增强孩子们的语感。以“儿童诗读写”为主题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课程,我们每周诵读原创诗歌,我写诗送给孩子们,孩子们进行集体、个体创作,我记录课程叙事,学习组织语言,感受汉语的魅力。以“整本书共读”为主题的“荡舟书海”课程,每月我们师生共读一本书,我通过上推荐课、推进课、汇报课三种课型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指导孩子们进行阅读,并引领孩子分享阅读带来的快乐,打下厚重的生命底色。以“描摹乡土生活”为主题的“品味乡土生活”课程,我们在传统节日,物资交流会,四季农耕……带领孩子们走上街道,走进超市,走上晒谷场,走进田间地头……用从阅读中汲取的知识,提升的能力来“阅读”农村社会,描摹农村生活,培植孩子们的乡土情怀。以“书信”为主题的“远方的诗”课程,我引领孩子们给自己,给远在外地的爸爸妈妈写信,用阅读中获得的力量以文字的形式来排解留守的孤寂心理,感恩父母,进行自我教育。我做“萤火之光”大课程,提出了“成长为了更好地成全”的团队行走方向,带着师生在“蓼城.燎原”团队中读写思行研,引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多人文章发表;我做义工带团队成员进行阅读推广,覆盖80多个乡镇,惠及8000多名师生。这些课程使得我的语文教学形成了在农村教育环境下的“阅读指向表达”的语文教学观,走上了具有田园气息的“大语文”诗意教育探索,形成了“田园诗意教育观”。
为了给予乡村孩子不一样的教育,我乐享教育研究,我们接到的额外奖赏不断:师生共读了500多本书,累计创作了3000多首儿童诗,写了1000多篇文章,30多个孩子的诗歌、文章发表在刊物上,集结了诗集《孩子们写的诗》,正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筹备出版中。我个人撰写教育教学随笔500多万字,发表文章100多篇,出版专著《寄一片情给乡土》,参与了《童书电影》等5本书籍的编写,集结了诗集《写给孩子们的诗》正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筹备出版中,应邀在省内外上公开课、做交流报告100多场,先后被《光明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从这些小研究开始,我慢慢地触及了《乡土儿童诗进课堂的实践研究》《小学语文作业作品化设计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一点一点从教育研究的边缘人一步一步走向教育研究的大门,并和所遇到的师生共享这研究带来的幸福。
做教师,研究了,方为明师!
做教师,专业是底线!研究是路线!成长是灯线!保住了底线,走好了路线,抓住了灯线,明灯才能带着我们做研究型的教师,经历研究实践,创生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理念……不断研究,不断成长,做一个四有好教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合上书页,回顾过往,轻敲思绪,入眼入心!岁月绵绵,攒思写我先生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