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当如旅行
(2022-07-23 17:31:52)
标签:
教育生活成长 |
求知当如旅行!
若教育以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的话;若教育是我们从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春秋、清末开始忆起的话;若教育是我们从培根,卢梭,赫尔巴特那里有所感觉的话……而今,教育到底承载的是什么?
如果没记错,《教育学》这样告诉我:教育是一种对人的身心进行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与其他现象相比,说明了一点,教育的特点就是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其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
是的,志愿!
昨晚,和小墨聊“接受教育最终是为了什么?”从考好大学聊到获得好工作,从报效祖国到获得好人生,最后,我们一致认为是为了“不断地探索未知,走向未知,终身学习”!
《深度学习》一书说:只停留在头脑中的知识属于“无法被使用的知识”,而用身体记忆的知识属于“能够被使用的知识”。我们在求知与求智上,犯了思维错误,我们总以为:求知越多,会的越多。我们还常常把知识与智慧混为一谈。其实,知识存在脑海里,只是死的知识,只有在运用过程中,知识才会复活,成为智慧,运用中个人的知识体系也会得到不断构建,形成智慧。这个期间,思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说一个简单的故事,我们理解起来就容易些:有两个人以打柴营生,掌握了许多打柴的经验,一天他们又要上山去打柴,一个人早早地就出发了,来到山上后却发现自己忘了磨砍柴刀,只好用钝刀劈柴。另一个人,没有急于上山,而是先在家把刀磨快后才上山。这样一来,他们两个谁打的柴更多呢?当然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那个人打的更多些。
其实,一个人知识的多少,是指他对外在客观世界的了解程度,而智慧水平的高低不仅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还在于他驾驭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强弱对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我们阅读了,不代表我们就会阅读了;我们阅读了很多书,不代表我们就会写作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看我们怎么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看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写作了?我们只有把功夫下在了平时的阅读写作中,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到了“砍柴”时,这平时“磨的刀”才会真正发挥作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通俗一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所以,我们要做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首先要改变是的思维方式。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知识不等于智慧。这也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对于一个人来说,知识好比是人吃进去的食物,智慧好比人吸收到的营养,思维能力好比人的消化功能,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所有的食物都有营养吗?消化功能消化所有的食物好呢?还是选择性地消化一些好呢?消化过多的食物,多余的营养无法吸收,导致的还是消化不良。学习中,就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了。
据说,南北朝的贾思勰,读了《劝学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思:细弱的槐树苗种在麻田里,也会这样吗?后,在麻田里,他真的种了三年的槐树,把槐树种得高大挺拔。读而思,思而行,贾思勰得出了植物生长规律。这就是智慧。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往今来,学习获取知识,思考领悟知识,行动形成智慧,这是智慧诞生的必通直径。
我们阅读,是要记住所有?还是吸收那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部分?这就需要思维来帮助筛选。如果一味地贪图阅读量的增加,而迁移运用的思维能力还一直在原地踏步,那么阅读只能会使得我们的头脑处于僵化状态,进而阻碍并束缚我们的实践能力,让阅读所得只能储存在大脑中成为知识,成不了智慧。知识泛滥,说起来头头是道,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这是思维问题,是知识与智慧的转换问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知识的支撑,智慧也是无源之水,没有思维的驾驭,知识是死水,智慧也难以唤醒。所以,学习知识和启迪思维是提升智慧不可偏颇的两个方面。
《教育的目的》一书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获得活跃的智慧。如此,我们为什么不通过知识去获取智慧?还徘徊在知识的漩涡里,不启用思维,去赢得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