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五次预习作业(二)

(2022-05-07 15:35:23)
标签:

教育

新网师

成长

【网师过关作业.《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次预习作业

 

提交人:201371董艳

     2443565382@qq.com

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作业

预习书中第五篇第三章《广义的知识分类给教与学带来巨大的帮助》,作业如下:

1.观察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描述思维过程中三类知识是如何运行的?(真实性、逻辑性)

2.举三个例子,体现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逻辑性)

3.辅导一名学生解决一道难题,通过与学生互动过程,诊断学生解决问

题时缺少哪一类知识。详细介绍学生学习成绩背景,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辅导过程(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4.设计一节习题课,体现指导学生三类知识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作业正文】

 三类知识用三类知识

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一书第五篇第三章提到知识时,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三类知识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三类知识?我们又如何运用这三类知识呢?

    下面,就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三类知识

二、走进课堂教学,再看三类知识

刘老师在谈到“陈述性知识”时说: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阶段,首先要将它同化好,其次把陈述性知识以多种形式编码表征好。回到《长相思》课堂中,我这样引领孩子获得陈述性知识。

1.检查预习,初见陈述性知识

刚走进教室,我一眼就看见了大屏幕上投射着关于纳兰性德和《长相思》的一段文字。并且这段文字是以文档的形式存在的。

有效的学习是从独立的预习开始的!我用手中的电子笔点点屏幕。

“我们班好多同学家里都没有电脑,我就在教室里搜集,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小姑娘站起来,有些腼腆。

“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这种学习方式,以后可以继续!分享可以带来快乐!分享更需要掌声!”我一边肯定着小姑娘的做法,一边把“分享”渗透进孩子们的心里。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听得出那掌声里有一点感激的成分。

“如此用心,相信你们对纳兰性德一定了解了不少!对‘长相思’一定知道了很多!”借着孩子的话茬,我想在课前几分钟内掌握孩子们的信息处理情况!

“纳兰性德是诗人,也是将军!”

“纳兰性德爱好填词!”

“纳兰性德是康熙皇帝的侍卫!”

“‘长相思’是词牌名,《长相思》是纳兰性德跟康熙出行时写的。”

屏幕上出示我在备课中搜集的相关信息。

“看来,你们用心了!搜集来的信息不一定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其中对于我们学习有价值的就是我们的需要,所以处理信息很重要!这一点,你们做到了!”我是想告诉孩子,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应该依据我们的学情而定。

“对于《长相思》,我们需要的也是分享,分享纳兰性德的写作诗情,分享我们彼此间的诵读感受,分享我们在诵读过程中留下来的思考等等。那么,我们就从分享开始吧!”借着孩子这一搜集故事,我顺水推舟,把本课学习的关键点到了分享上,目的是想让课轻松些。

一首词,一个纳兰性德,孩子们用了“将军”“诗人”“侍卫”等多种形式的编码来表征,使得大家在学习前有了一个陈述性知识的积淀。

刘老师在谈到“程序性知识”时说: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包括辨别、概念、原理、规则,以文字符号的形式表征,进入问题解决的操作阶段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把视线拉回《长相思》课堂中,我们一起在探究中获得程序性知识。

2.读出韵味再见程序性知识

“诗词预习得好不好?就看你读得怎么样?你们读几遍呢?”我看着孩子们个个自信的模样,出示了屏幕。

“我读五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回答。因为,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我是让他们读五遍的。

“有没有比五遍多的?”我开始把期待的目光投向孩子们。

“我读七遍。”几个孩子站起来,争着说。

“我读了十遍。”一个女孩子站起来眼睛盯着我说。

“那么,我们先请读五遍的孩子来分享自己的声音吧。”看着班里的小手一直举着,一边切换屏幕,一边找了一个孩子。

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这孩子读得是原滋原味的,算是正确的程度吧。

“现在,请读七遍的孩子来读一读。你可以比他读得更好!”我指着刚才说自己读七遍的一个孩子。

这孩子是比刚才的孩子读得好一些,有些流利了,情感也投入一些了。

“十遍的,你一定行!”我看着班里那个唯一读十遍的孩子,真的想知道孩子读十遍之后是个什么样?

或许是女孩子的缘故,这一读,声音里有些“思念”的味道,但,《长相思》该有的诗味还是没出来。

“读诗不同于读一般的课文,诗应该有它自己的味道。你们看看,试试,读读。”切换着幻灯片,我解释着屏幕上词文的停顿。

孩子们自由读中。

“现在,谁来试一试?”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我明显觉得感觉不一样了。

几个孩子都起来试了试,停顿的地方做得很不错,感觉一点点出来了。

“你们听,在该停顿的地方,我们注意一下,诗就有味道了。读词,不但要注意停顿,还应该知道它的韵脚。你们听一听我读词有什么特点?”我开始读起来。

“老师,你在每行的最后一个字上都重一点点。”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孩子给指了出来。

“是的,这些字就是本词的韵脚,反复读一读,感觉感觉,说说它押的什么韵?”一边把词文里的韵脚文字点成红色,我一边试探着孩子们对韵脚的了解。

“是eng啊!”我没想到,班里八成以上的孩子都说了上来。

“谁来读一读?”看着班里即将沸腾的气氛,我想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一个孩子(是预习中读五遍的)站起来读,停顿,韵脚,都注意到了!

“好,这样读,注意——,读出——,我们就把词读出它该有的味道了。”我想让孩子们在补充的过程中,总结诗词该有的味道。

“停顿——韵脚——”孩子们的回答没有让我失望,同时,我切换了幻灯片。

“那么,你们就带着自己的新知,再自由读一读吧!”我总是认为不管是散文,还是诗词,个体的自由读对于个性的理解是最重要的。

孩子们再一次读起来!

刘老师在谈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时强调:要经历陈述性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在不同问题情境的变式练习、问题情境与陈述性知识建立条件化的联系阶段,即自动化运行的程度。解决“停顿”时,我给出的是停顿符号,让孩子根据自己以往习得的读诗的表征来进行读,在读词要关注“韵脚”时,我是让孩子们听我读,说发现,自己练读,获得感受,跳出来再总结,从诗到词,从陈述性知识转化到策略性知识,我引领着孩子带着习得的方法把词读出韵味来。

刘老师在谈到“策略性知识”时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到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要完成怎么办时,我们不仅要有面对问题本身的程序,而且在面对困难问题时我们还要对内进行调节。再次回到《长相思》课堂中,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使用着策略性知识。

3.读出景与情又见策略性知识

“听着你们这样读,我也想读一读。”我说完这句话,孩子们已经睁大眼睛看着我了。

《琵琶语》响起!幻灯片又一次切换。

“闭上眼睛,谁要能在老师的读中看到一幅画,谁就是学习诗词的高手!”看着孩子们的眼神越来越紧迫,我给出了听的要求。

我在音乐声中读,孩子们在闭眼凝听。

“我看见了,纳兰性德骑着马,带着军队,陪着康熙皇帝翻山越岭来到边关。”从孩子的想象中,我知道预习中的背景了解起到作用了。

“你把预习带到了这里,会学习!”我不得不佩服孩子的学习能力。

“我仿佛看见,边关下起来大雪,帐篷里的灯在雪光的映照下,边关的夜晚就像白天一样。”

“我看见纳兰性德半夜里看雪。”

“我看见纳兰性德跟随着康熙皇帝不停地骑马,往长白山前进。”

“我仿佛看见了他们跋山涉水,翻过很多高山,又渡过很多河流,往边关前行!”一个孩子特别兴奋。“

“好一个跋山涉水!你用一个词就解释了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见义!”说实在的,此时的我应该是最兴奋的,我还在担心用什么方式来介绍‘互文见义’呢,‘互文见义’就来了。

切换幻灯片,屏幕上出现了‘互文见义’。

孩子们挺懂我的言外之意了的,教室里,掌声送给了‘跋山涉水’。

“像这种互文,词中还有一处的。”

“老师,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睡不着觉,在外踱步像是想家了吧?”

“是的,风雪交加,一更又一更的风,一更又一更的雪,这就是风雪交加啊!诗人远在边关,他怎么能睡着呢?他在想着故园的谁呢?你们边读边想想。”借助孩子给的情景,我试图把情感引发出来。

随着幻灯片的切换,《琵琶语》响起来,孩子们自由地行走在刚刚获取的意境中读着。

“他应该想念他年迈的父亲,还在为国事操劳。”预习再一次给予了孩子的想象空间。

“纳兰明珠,这一宰相的辛劳!”我给孩子一个大拇指。

“他应该想念自己的娇妻,我知道纳兰性德有个和他一样喜欢诗词的妻子。”孩子的眼睛里柔情似水。

“我想,他最想的是他的孩子,如果他有孩子的话,他最想孩子吧?我爸在外打工就最想我!”孩子的眼睛里满是留恋。我没想到,孩子竟把纳兰性德的出巡跟自己爸爸的外出务工联系起来,这种关联,使得诗词的学习又有了一份真实感。

……

“故园,用一个词说就是——”我引导着。

“美好!”一些孩子迎合着。

“有家的故园,用一个词说就是——”我继续引导着。

“温暖啊!”许多孩子眼里闪动着晶莹的东西,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想起来自己远在他乡务工常年不得相见的父母。

“这就是纳兰性德的——”

“思念!”

“用文中一个词说,就是——”

“乡心啊!”

此时,我知道,不用多说一句话,单看孩子们的眼睛,就知道他们对《长相思》的诵读已经到了一个层次了。

“带着我们的体会自由读一读吧!”

《琵琶语》响起,孩子们自由读中。

我想这一次的读,他们一定感慨不同,其中对父母的艰辛,对父母的思念,一定占据了他们“乡心”了。

“读到这里,你知道,我们用什么方法读这首千古传颂的词文吗?你知道,你是怎么才读出纳兰性德的乡心吗?”看着孩子们沉浸在情感的浪潮中,我试图把课堂引向思处。

“老师,我联系预习来读的。”

“我是靠自己想象的。”

“我带着情感读的。”

“我联系我爸爸妈妈读的。”

……

孩子们的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人是一个比一个激动!

切换幻灯片,孩子们认真地看着,搜索着自己的经历。

我没有说一句话,我想,这时,他们的体会就是最好的诵读方法。

刘老师在谈到“元认知”时强调:策略性知识只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困难与冲突才能够被意识到并体现出来。元认知中的第三阶段,自我调节的学习者以改进将来学习的眼光来评价自己的成就。“闭上眼睛,谁要能在老师的读中看到一幅画,谁就是学习诗词的高手!”引导学生想象读,这种策略性知识在调控孩子们想象画面,理解词意;“读到这里,你知道,我们用什么方法读这首千古传颂的词文吗?你知道,你是怎么才读出纳兰性德的乡心吗?”这一系列追问,在调动孩子的元认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督和评价,帮助孩子获得一个读词、理解词的方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