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语文研课》第3次作业:《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材解读
(2021-04-13 08:23:26)
标签:
教育语文研课生活成长 |
一、教材解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教师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统编教材的一篇课文,教什么呢?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能否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探寻到一丝可考究的教学依据呢?
统编教材较以往的各个版本的教材对于“教什么”更加地明朗,也更加地有所指了,这让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统编教材的两条线: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个方面内容的组合,都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追根溯源——看看《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部分梳理 |
|
课程性质 |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课程基本理念 |
1.语文课程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样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学段目标(第三学段) |
阅读: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习作: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
教学建议(第三学段) |
阅读:1.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 2.精读课文,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习作: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
综上所述,针对统编教材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这一学科及五年级这一学段的详细指导,教什么呢?就是要“读写结合”,在读中感受人文思想,培养人文情怀,在读中学习语文要素,获得表达方法,从读到写,将阅读指向表达!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人物单元)的一篇课文,教什么?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能否在小学阶段的各年级教材中寻觅到到一丝可参考的教学信息呢?
仔细寻觅,粗劣地梳理如下:
各年级人物单元特点 |
|
四年级上册 |
从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 |
四年级下册 |
从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品质。 |
五年级下册 |
从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 |
六年级下册 |
从外貌、神态、言语等多角度多方面体会人物品质。 |
(三)走近教材:看看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统编教材的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物单元)的一篇课文,教什么?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能否在第四单元及各篇课文中捕捉到一点可参考的教学方向呢?
仔细搜索,粗劣地梳理如下:
表一
第四单元 |
|
类别 |
教学目标 |
人文主题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责任担当) |
语文要素 |
1.阅读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
2.习作要素: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现人物的内心。 |
|
字词句方面 |
1.认识28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5个字,会写29个词语。 |
2.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
|
3.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
|
阅读方面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
|
3.能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 |
|
4.能交流、总结“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
|
5.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
|
6.朗读、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
书面表达方面 |
1.能选择某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把经过写清楚。 |
2.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 |
|
3.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
|
|
(表一:第四单元总目标)
表二
各课对落实人文素养和语文要素的要求 |
|
9《古诗三首》精读 |
从动作、语言、神态体会王昌龄的豪情壮志;陆游的收复失地的愿望、杜甫的狂喜之情。 |
10《青山处处埋忠骨》精读 |
从动作、语言、神态体会毛主席的内心:毛主席不徇私情的博大胸怀。 |
11《军神》精读 |
从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刘伯承的意志如钢铁般的英雄气概。 |
12《清贫》略读 |
从作者自述中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方志敏舍己为人的崇高美德。 |
习作《他 |
从动作、语言、神态多个角度表现人物的内心想法和情感。提高写人记事的能力。 |
语文园地四的字词句运用 |
总结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方法并进行实践运用。 |
(表二:第四单元各课教学目标)
不难发现,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方面,在阅读要素重在“体会人物内心”,习作要素重在“尝试运用体现人物内心”上分别给予了明确的规定,这些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所在,教什么?心中渐渐明晰了。
(四)走进教材:看看课文教学关键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统编教材的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物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教什么?
本文是基于历史的文学创作,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博大胸怀。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可概括为:一,失子痛;二,抉择痛。
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用常用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但本文又不同于以往文章,它在细节的处理上独具匠心,在表现失子痛时,作者写到: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在表现抉择痛时,作者写到: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着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大爱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两处细节的刻画都恰好地体现了毛主席内心的失去痛和抉择痛,动作无疑给这两个细节增添了神来之笔。
读之复读,感人肺腑,悲从声来,敬由心生!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是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从课程标准的纲领性要求,到小学阶段各册教材在人物单元的教学中对语文要素的纵向观看,再到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总体要求及该单元各篇文章的教学侧重,最后回到《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前瞻后顾,教什么?人文主题渗透:责任担当,师生共同学习中体会毛主席的悲痛之情和国家领导人的博大胸怀;语言要素:通过品读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毛主席的内心并尝试运用通过修改文章来体现文中的人物内心或喜,或悲,或兴奋,或幸福。
二、学情分析
预设了教什么?《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学生会怎么学呢?走进教室前还得仔细想一想。
先学后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又该怎样学习这篇文章呢?他们有起点吗?不妨看看下表。
各年级人物单元特点 |
|
四年级上册 |
从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 |
四年级下册 |
从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品质。 |
五年级下册 |
从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 |
六年级下册 |
从外貌、神态、言语等多角度多方面体会人物品质。 |
看来,在语文要素的目标实现中,编者的这种阶梯型安排已经帮助五年级的学生铺好了起点,在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上建设“最近发展区”实现语文要素的“挑一挑摘桃子”的目标。
有了起点,他们会怎么学呢?
朗读怡情是他们的首选。据我所知,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学生,说到预习就是大声读,可是,他们的预习也就限在这里了,所以,新教育理想课堂的预习要强调用;说到有感情地读就是朗读,学习这篇课文,他们当然也应该如此操作,但,有感情地朗读还得在充分体会到了文章的情感之后方能抵达目标。
默读思考是他们的第二选择。据了解,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学生,说到思考一定都是在心里读了,不出声默读,已经成为他们默认的一种方式了,但缺少动笔的习惯,也没有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的训练有素,他们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是流于表面的,所以,默读批注还是要教方法的,联系上下文深度理解课文还是要教方法的。
“写”是不会主动的。深入五年级学生调查:老师不布置写文章,他们不会主动动笔的。“写”成了一大难事!所以,读写结合这种学习方法要提上日程了。
三、教法预设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教什么?怎么学?小心翼翼地揣测后,具体怎么教呢?以学定教!以教引领学!
独立穿越,任务式预习!在框架备课的预习作业设计中,我设计了预学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独立地与课文进行一次对话,自己能学会的就自己学,先建立自己的阅读感受,把起点再提高些;在共同学习中,我设计了共学单,目的在独立阅读批注,倾听补充批注中帮助学生养成读中思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在力求一打破以往的学习规律的方式帮助学生走上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的学习之路。
多读结合,体会人物内心!对于体会人物内心,理解人物品质,领悟人物形象,教学的方法很多,但“读”还是更有效的方法之一,毕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细节,读出毛主席的失去痛、抉择痛;品读关键语句,读出毛主席的博大胸怀;补充资料互文读,辨析出毛主席的责任担当;拓展延伸读诗词,读出毛主席的伟人风采……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希望这种结合的读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有预设都是只是预设,还得课堂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