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十本书
(2021-02-28 19:41:19)
标签:
教育生活成长 |
说说我的十本书
捧读《书择十本》,我的十本根本书籍又是什么呢?回首中,这些书已然成了我精神的伴侣,灵魂的寄托!
不读不食,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穿越他人成了我生活方式之一,这盏灯也随着文字融入了我的生命。
不知从何时起,我便喜欢上了小说,或许小学三年级那会儿吧!爸爸是一个武侠小说迷,记忆中,他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那一本本封面花哨,纸质粗糙的有点泛了黄的厚书。因好奇,我也时不时偷着瞄上几眼,后来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偷瞄”的次数便多了起来,虽不能读懂什么,但也会被书中人物的传奇经历震撼好些天。
上学期间,《红楼梦》一书竟囫囵吞枣捧了三遍,小学读故事,中学读人物关系,再后来就关注起了书中诗词,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曾认真地把书中所有诗词都抄了下来,汇编了一本《红楼诗词》,至今保存完好!小说让我辩证地看着这个世界,还有这个世界的人生百态!
如果说小说丰厚了我的阅读常识,诗歌则填补了我的情感空白!
即将毕业,《散文诗》月刊走进我的生活,我庆幸自己找到了生活的一方净土,心灵的一泓清泉。她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但她不拒绝乡土田园,自然风光及历史和政治的加盟,她集散文,诗歌于一身,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手法,诠释了文学的深刻与丰富!所以,栾承舟的禅思,喻子涵的诗情,吴雪峰的清新时刻伴随着我的夜半三更!喜欢《散文诗》,喜欢她清新的,淡雅的却不失哲理的长短句,如“带着我的微笑,在午夜,雕刻时光!”……如今,我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诗意徜徉,把自己的写作称为雕刻,或许便是那时深埋的种子。
《散文诗》的确滋润了我粗糙的情感,对于她的喜爱,我便自然而然喜欢上了散文!
毕业之后,当阅读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水分的时候,我渐渐走出了故事,靠近了“文学阅读”,并开始关注文学书籍。散文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便深深吸引了我。她时而清新得像萋萋芳草,时而绚丽得如璀璨的霞光,时而纯真得犹婴儿的香吻,时而深邃得仿韵在骨子里的诗歌。《散文鉴赏》这本书中,我开始捧郭沫若的《银杏》,孙伏国的《红叶》,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在“现代散文”中游园游弋;又走进了张恨水的《陶然亭》,冰心的《樱花赞》,萧白的《响在心中的水声》……在“当代散文”里穿梭嬉戏。喜欢散文,工作初期,我也开始涂抹,仿散文的文学样式以随笔的形式记录我们农村生活,反思我的教育教学行为。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人生逐渐走向了理性,开始在阅读中思考我的工作,我的人生,还有我的梦想。阅读的视角也逐渐开始了偏移,有所侧重。
很多人质疑:你怎么会对那些枯燥乏味的文章感兴趣?看着他们一脸的疑惑,也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这文章的快乐点击,这文章的直击心灵,这文章的攻玉之妙,这文章的幸福收获……困惑,迷茫,怀疑,无知……所有的所有,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灵机一动的快感,柳暗花明的豁然,醍醐灌顶的释然……所以,作为教师,我喜欢上了“文章”。
“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不知不觉我走上了这样一条阅读之路!
工作初期,相遇《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什么样的姿态才是一个教育人该有的教育姿态呢?什么样的姿态才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用生命来书写呢?什么样的姿态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教育的世界,融入教育甚至是人的生命,成为一种令人敬畏的生命存在呢?一路捧来,还是于漪老师那句来自生命深处、闪烁教育阳光,流淌教育情怀的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最震撼我的心,于老师的“如水姿态”也将我的生命裹入其中,与之深深共鸣—— 一生做农村小学教师,一生学做农村小学教师。带着这样的初衷,我深深明白选择了农村教师,就选择了在黑板前站立的姿势。
心捧《陶行知教育文集》。走进陶先生的世界,没有人怀疑那是一片广阔的教育天地,不说他的平民教育,也不说他的创造教育,更不说他的师德思想……单单,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就以生命之热情弹响了我的生命之弦!
先生说: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不读不食,当阅读像呼吸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诗歌,散文,人物传记……走进了我的生活,我走上了一条自我教育之路。尤其是,闭门即是深山,捧书随处净土的阅读心境产生之后,阅读越发随心所欲地存在于我的生活里。穿越他人后,我尝试着与自己对话。用文字雕刻时光,尝试着与教育对话,我与写作形影不离。
如今,用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回看我的教育行走,我的方向:诗即生活,文即生活,接受教育,不为考试,是为了寻找诗意的生活!传播教育,不为考试,是为了帮助诗意地生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至诗意生活。在乡土,探索人的诗意存在便是我教育生活,生活教育的朝向!笃定,也不足为怪了!
偶遇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在于老师的文字里穿梭,我发现,教育教学可以这么有意思。我也清醒地认识到:不看他人的文字,便写不好自己的个性文字!不解读大师的言语密码,就码不出属于自己的言语精神!我坚信文字能改变我,我的课堂,还有我的孩子!我深刻地领悟到:读是穿越他人的世界!写是雕刻自己的时光!读写就是在他人的世界里穿越后回到自己的时光中和自己对话!我收获着“不跪着阅读”,“写有个性”的文字情缘,开启了我的写作之旅——周一用一颗心做教育写起教育叙事;周二送一首诗给子写起儿童诗;周三带一本书进教室写起教学叙事;周四雕一篇文入生活写起生活随笔;周五寄一片情给乡土写起课程叙事,周六留一点思观自己写起读书笔记,周日捧一点爱给小墨写起亲子叙事。
邂逅《教海漫记》,不写不寝,我与文字惺惺相惜,文字为我留下岁月痕迹,我为文字注入生活诗情,相互观照里,我学习着与教育对话。
捧读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在“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中爬梳,情系课堂,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科可以有多个语文课程或多种样式的语文课程!爱植乡土!告别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孤寂吟唱,我凭着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农村孩子语文学习特征的粗识,带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浅薄认识,携着对新教育儿童课程的点滴体会,2013年10月7日0:08,我在新教育在线构筑了我们师生安身立命的去处——乡土乐,自此,我在农村开始了一场以抒写“乡土人生”,深埋“乡土情怀”为旨归的“乡土乐课程”的长途跋涉。
凭着对孩子们的观察和了解,借着阅读中得来的理论,仗着行走中摸索的想法,在教室我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语文学习,我大胆放手,在教会孩子阅读批注的同时,让其摸索着自己学习课文,个体独立的穿越文本之后,课堂上探讨共性的问题,把节省出来的课时给了整本书阅读。作业设置上,我将生字词进行整合,将日记、周记、习作进行整合,把这些琐碎的作业统一命名《我手写我心》,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开启了“作品化”作业的摸索。
课程研发,生命在场,本着“宁贴在地面行走,也不在云端舞蹈”的课程研发原则,在以乡土乐为母课程的携领下,我和孩子们在教室里走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我们一年级小心地摸索着在进行简单的四素句的读写;相继开启了《那诗意在乡土的歌》,《品味乡土生活》,《远方的诗》等乡土课程,用生命诠释我们所生活的家园——农村,在农村走出课程研发的一条新路。
走进《教育的目的》,陷入怀特海的文字不可自拔。读什么,便思考什么!这次阅读为我构造了一个合宜的大脑:我开始颠簸以往的读书笔记方式,用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方式记录我的读书生活,尝试着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的方式以“走近(整体上关注一本书的存在)——走进(用批判的态度审视,纳入书中精华)——走出(用总结的方式梳理阅读之后的所感所思所获)来抒写我的阅读诗意。
多次相遇《静悄悄的革命》。在佐藤学教授的影响下,边教边写,我开启了一个人的教研:一个月精心上一次自己的公开课,上课前,写文本解读、教材解读;做课件,写框架设计;上课后,写教学叙事;结束后,写教后反思。这样走下来,每一次教研结束,我都会写上20000字左右的叙事。每一个周三,我还会在自己的常态课中选择一课,摸索并尝试着用“三段式”的方式诠释课堂教学存在,坚持用叙事印证着理想的探寻。
融入杜威教育思想的思维五步,怀特海的哲学观之认知规律,胡塞尔的哲学之现象学等哲学观点并在各种教育专著中获点滴启示,我的“带一本书进教室”这个书写主题,悄悄发生了变化: 教材解读,用走近的方式,站在读者、学者和教者的角度剖析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课堂叙事,用走进的方式,使用现象学描述法,还原一个本真的教学现场;教后反思,用走出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解读与教学差异,预设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出入!
2016年3月,捧读叙事教育的倡导人王维审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这次捧读,是直抵生命深处的。走近,雕刻《心底的呼唤,生命的温情》中感慨:被文字滋养的生命是带着书卷气质的,身为老师,用文字抒写自己的生命,这应该是文字给予的最金贵的馈赠。被文字滋养的生命应该是幸福的,作为孩子,他的老师能用文字这么绅士的方式与之相处,他的生命就有了一段可以抒写的历史。如果这些文字还能以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影响到另外一些人或事,这文字无疑是最可爱的。走进,雕刻《叩问生命,给教育加温》中深入思考:生命是一场叙事,身为老师,以生命在场的方式叙事,痛点也好,疑点也罢,或是亮点,都应该具有它自身的温度,如王老师这样,集思成慧,用文字雕刻,给教育加温,让故事生情。走出,雕刻《在故事里存在》,愈发敬畏:教育叙事就是那一个个故事,或发生在教育里的,或启发在教育外的,串缀起来的教育人生,捧王维审老师的文字,这种感触直指心底。
一个月捧读,夜夜无眠,我一点点撬动生命深处的固执,重新思考并梳理我的教育叙事的书写。
阅读,交流,汲取,反思,重塑……我深刻体会到了王老师从书写“教育叙事”到研究“叙事教育”的伟大转身,在这个转身的品味中,我深受启发,提升了我的教学叙事书写,开启了我的主题式“教学叙事”书写,审视了我的课程叙事书写,通过叙事这种朴素的文字梳理,将我在农村大地上的理想课堂教学探究,课程研发摸索,推上了一个转折点,通过“携一颗心做教育”的主题式叙事,做起了“无痕教育”的探究。
一直以来,捧读教育家系列丛书,从他们那里得到最多的不是关于教育教学的技艺技巧,反而,他们对教育的痴情与迷恋,执着与坚守是最先俘虏我和召唤我的,牵着我紧随他们的步伐,在农村大地上诗意栖居,寻找属于我们农村的诗意生活教育。
用文学滋养心灵,用文章洗涤头脑。每一种文字的背后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存在!而穿越正是我探悉这种或已经远去的或正影响当下的灵魂最诗意的方式之一。
一本书,一盏灯。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坐集千古之智。带着审视的眼光穿越他人和自己对话,我的生活与工作在阅读中走向知性,朝向诗意,向着明亮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