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改革为何要不断更新概念?
(2024-12-06 15:39:00)
标签:
教育 |
分类: 微信快递 |
语文教育改革为何要不断更新概念?概念的花样翻新有何意义?
刘徽教授在《大概念教学》一书的引言中说到:每个人或许都能感受到,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范式层面的教育变革,这场世界级的变革是在时代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变革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有一大波新概念袭来,比如“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真实性学习”“高阶能力”“项目化学习”“真实问题情境”“合作学习”“跨学科统整”“STEM教育”“单元整体教学”“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还有“大概念”等,老师们普遍反映有些眩晕感。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总是要“变着法子”出些新概念,其实库恩(Kuhn)在他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概念变化是理论变化的核心,科学革命其实就是科学家观察世界的概念网络的更新,这意味着范式转换前后科学家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库恩,2003)那么,教育变革也是一样,现今的教育领域无论是概念的名称还是概念的内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理解这些概念的转换才能深刻把握这场范式层面的教育变革。库恩的话是什么意思呢?要想理解他的话,我们要知道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言外之意,语言是反映思维的。概念对应着语言中的词语,如果你把概念的改变视为词语的改变,那说明你还没理解叶先生的意思。概念的改变其实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就是对世界认识的改变。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讲作文审题的时候,有的老师讲首先要划出关键词,我总是强调,要找出核心概念。很多人都以为,这不是一回事吗,有什么可强调的?显示你的创新吗?原来,你所谓的创新就是名词的翻新?不是这样的。从表面来看,核心概念就是关键词没错,但是,称其为“关键词”那就意味着,你对作文材料的把握还停留在纯粹的语言层面;而“概念”是逻辑学中的术语,表征的是思维,强调找出核心概念是强调找出这段语言背后反映的思维的核心。所以,这种概念的变化重要的不是词语的变化,而是背后思维方式的变化。如果你理解了概念变化背后的含义,那么,你就会承认,这个变化意义很重大。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说:简单说来,概念是表示事物类别的思想格式,而范畴则指基本的普遍性的概念,即表示事物的基本类型的思想格式。我们说的“大概念教学”中的“大概念”其实就是“范畴”。汤一介先生在《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诸问题》中说:列宁说:“范畴是在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苏联《哲学辞典》说:“反映现实界各种现象和认识的最一般的和最本质的特性、方面和关系的基本概念。”前者强调“范畴”是把握“自然现象”的关键,后者强调“范畴”形成认识的关键。一个指向存在,一个指向认识。而两者是统一的,认识是对存在的认识,存在只有被认识才被视为存在。我们学习新知识其实就是在认识“现实界各种现象”(即列宁所谓“自然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最一般的和最本质的特性、方面和关系”当然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对教育改革中各种概念更新的认知可以约略分为三种层次:第一个层次,认为概念的更新只是名词的变化;第二个层次,认为概念的更新只是方法的变化;第三个层次,认为概念的更新乃是认知方式的变化。只有第三层次的认知意义最重大。因为,名词的变化是毫无意义的,方法的变化意义也有限,因为每位老师都已经有自己熟悉且有效的方法了。只有意识到,概念变化背后反映的我们对语文教育过程认知上的变化才是比较有意义的。它意味着我们的思维没有僵化,我们对语文教育过程的认知一直在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思路,完善我们的教学理念。概念的更新只是表象,如果你执着于表象,认为它毫无意义,那确实就毫无意义,因为这背后蕴含的对语文教育过程认知的巨大改变你是完全忽视的。前一篇:常态读写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后一篇:新课标“新”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