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11月24日

(2024-11-24 18:00:18)
标签:

教育

分类: 文章转载

崔允漷:没有课程,只有课堂,课改就只剩下改课

 

 

 

 

 

 

 

 

 

 

 

 

 

 

 

 

 

 

 

 

 

 

 

 

 

 

 

 

 

 

 

 

     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担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学教师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组长。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01

课改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 20 多年,虽然教材变革、老师观念更新,公开课也有所变化,但教案没变,导致老师依然站在昨天的讲台上重复前天的故事。以语文公开课为例,通过对 10 个省市 1008 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公开课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好课常模不合理:

  40 分钟一节课,21 分钟老师讲,12 分钟师生生生互动,5 分钟作业单过任务,2 分钟小组活动。33 分钟学生都在听中学, 学习时间最多 7 分钟,且从小学一年级到九年级,好课模型几乎一样,不适合每一个人。

课堂话语问题多:

  课堂太 ,老师一分钟问两个半问题,八年级到九年级甚至问 100 个问题,其中 32% 自问自答,学生回答后有 1/5 老师没处理。课堂思维含量低,对话、民主质量不高,易培养出 知道分子,而非知识分子。

教案陈旧:

  教案存在五大问题,包括目标不见素养、立场以教师而非学生为主、运作抓小放大、关注信息传递缺乏反思、重教学轻评价。这样的教案难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02

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课程思维,具体表现为:     

理论基础错误:重课时、课文、知识点,而非课程教育学。     

内容立场偏差:关注教什么,而非学习结果,即学生只能学会什么。
教练考模式不合理:新授课时间越来越短,考试时间越来越多,以为学生是考会的,而非学会的。崔教授从教学实践的逻辑起点谈起,强调了抓大统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生动形象地指出没有课程,只有课堂,课改就只剩下改课;没有课程,只有课时,教学就成了没有乐谱的演奏。

     不仅是教师专业实践的计量单位,也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的确值得关注。然而,只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小运作单位,如果就课论课,只关注课时及与其相伴的课堂或课文,而不关注存在于背后各个层级的课程,那么就是抓了小(课时/知识点)而放了大(单元、学期、学段/育人),这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抓小放大问题突出,后果严重。

所谓抓小放大就是以为中心,只顾课时、课堂、课文(包括知识点、技能点)的教学,而忽视支撑着每个课时的单元、学期和学段课程;只顾知识/技能点的传授,而忽视高阶位育人目标的达成。譬如,语文老师只关注单篇课文的内容教学,不太关注单篇课文所属的单元、学期、学段课程,导致有些老师当了一辈子语文老师最后成了课文老师,一离开课文就不知道何为语文、也不知道如何教语文,而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也只是课文内容,没有与语言运用、社会生活、个人发展等高阶位目标建立必要的关联。再如,数学老师关注最多的是一个个概念、原理、公式如何落实,而不太关注学生学了这些知识后能解决哪些真实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像这种以课时为教学单位,聚焦课文或知识/技能点,只关注知不知、懂没懂、不关注会不会、愿不愿的目标的教学,其后果极易导致教师见书不见人”“教书没育人,至多培养出知道分子,而培养不出有使命感、责任心的知识分子,更遑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任的时代新人

抓小放大理论根源在于的教育学。

200 多年前,赫尔巴特为立论,之后,苏联教育学循此逻辑发展出多种教学意义上的课型70 多年来,中国教育学不仅丰富了的教学形态,如习题课、讲评课、探究课、视频课等,还发展出的研究形态,如听评课、观课议课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各种课程理论被引介进来,课程开始进入教师的视野,但由于强大的习惯思维或集体无意识,很多教师依然用教育-教学思维去解读课程,把课程理解为教学内容或教材,把课程实施等同于教学,把课程评价当作考查考试等;教师培养与培训依然是围绕上课而展开,课堂展示、教师评价、教学研究等专业实践同样聚焦于上课,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而习惯的做法。甚至到了21 世纪初,我国开展的大规模举世瞩目的课改最后也被窄化为改课,随处可见的是赢在课堂、决战课堂、高效课堂等口号,旨在文化再造的新课程只剩下了流于表面或只在公开课上出现的课堂。

新课程需要抓大统小的新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将原有的教育-教学思维转变为课程-教学思维,即先有课程,再有教学”“惟有课程,才有课堂,秉承课程思维。课程思维是一种实然思维,要把想得到的美丽(培养目标)变成看得见的风景(课程标准),再具体化为走得到的景点(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课程思维是一种工程思维,要把社会需求、学科内容、学情、课时与资源组建成一个个合理的学习事件或育人产品,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追求效率、效果与效益的统一;课程思维也是一种民主思维和开放思维,儿童不只是专家的,更是大家的,提供给儿童的课程要由大家协商决定,要与社会生活对接。因此,课程思维统领下的教学需要抓大统小,要站在育人即培养目标的高度统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这意味着教师备课再也不是从课时、课文、课堂出发,而是从育人目标出发,立足课程标准统筹思考教材、学情、课时与资源等,首先编制一个学期的学科规划即学期课程纲要,再来思考一个单元/课时的教学。

同样以语文为例,教师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学情、课时、资源等,按学期编制课程纲要,用两三张纸说清楚一学期的语文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替代以前的教学进度表;然后,根据语文教材的单元内容安排,即主题和要素、课文和作业,把每个单元的课文作为语言输入,口语交际和习作作为语言输出,开展大单元设计,创设真实情境中的语文任务,如给同学推荐一本书、争当神话传讲人等,再将此大任务分解成子任务,使之与课文学习、课时分配相匹配,将作为范例的课文学习成为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知识或技能条件,实现所学即所用、所学为所用。在这样的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过程中抓大统小,从而在学科层面把国家育人蓝图具体化为课堂层面的施工图,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