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晓宁
晓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14
  • 关注人气: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语文的作业设计

(2024-05-20 21:26:1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辅导

关于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是语文课型中“训练课”实施的基础。训练是知识在运用中迁移而形成能力的基本方式,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如何做好作业设计,是教师需要面对的大课题。

传统的作业,就是做题。教师是题目的提供者,所做的事情叫“布置作业”。作业从哪里来?从教科书或教辅书中来。布置作业之前,教师最多是找题和选题,很少有主动研究、自行设计作业的。至于今天,教师们的作业设计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作业设计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作业形态变得比较活泼,作业的实践性、综合性也都有所体现。但还有一些基本问题尚未充分解决,下面讲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根据对作业功能的理解,我们就能明白,作业设计要使作业在“质”上具备实效性,在“量”上达到最小化。

1.作业的实效性

作业必须有实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然而跟许多学科相比,语文作业的实效性往往不足,学生常常感觉到语文作业做与不做都差不多——做了,水平未见提升;不做,分数不见降低。这就意味着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着问题。语文作业设计,要求教师以最大的心力去思考作业的实效性问题。我认为这几点是关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要高度清晰

任何学科都有其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科素养不能脱离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而存在。学科作业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巩固学科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以形成能力。语文作业究竟有什么用,是不是真有用,首先就要看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否清晰。这似乎不成问题,但实际上很成问题。

教师基本上都知道作业须落实到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上面去,通常也会假设所布置的作业是有效的,但仅仅具备这样一种浮泛的理解而已。相当数量的教师,并不明确地知道某次作业需要落实的知识的优先顺序,也不明确地知道所要解决的能力问题具体指向哪个具体点位,而且通常也并不明白该项作业能在何种程度上、通过怎样的机制提升学科能力。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要使知识与能力目标更加明确,要研究学生知识理解过程和能力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机制。

为了使得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按照课型的不同分类来设计作业就成为必然选择。文本分析课作业侧重于文本分析方法的训练,评价鉴赏课作业则侧重于评价理性、评价标准、艺术形式效果的分析等项目。

2)训练要突出思维品质

作业设计要有品质的概念。作业不能随意布置,语文作业必须强调思维含量和思维品质。简单地说,作业必须有助于思维发展与提升。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跟自然科学学科相比,学生语文知识不足的问题固然存在,但知识性障碍相对不突出,重点是能力训练。能力是由思维支撑的,语文作业要有思维的挑战性。怎样设计出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训练题目,这是对作业设计的主要考验。尤其是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课型,文本分析课和评价鉴赏课对思维品质的要求相当高,相关的作业设计必须具备一定难度,否则难以达成预期效果。

3)作业的时机与方式要合理

作业设计要考虑训练的时机与方式。从时机来说,作业不一定总是在课后做,也可以课前做,前置性作业能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按照课型分类构想,要有预习课,预习课要有作业,预习本身也是一种作业的形式。从方式来说,第一是要先“训”后“练”,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训练特别重要,要有专门的训练课。第二是语文作业不一定是做题,更多地应该是带着学习任务去阅读。阅读应提供思考题,以提升阅读的实效性。学科阅读课和综合实践课,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带有鲜明的作业性质。

4)要让学生有获得感

作业由学生自己完成,因而作业设计需要顾及学生的感受。这不是强调作业的趣味性或娱乐性,作业并不总是有趣的,不会总让学生获得愉悦的体验。关键是作业设计要尊重学生对作业有效性的感受,要让学生完成作业而能有获得感。一旦有了获得感,学生就有动力去克服学习中的疲惫和枯燥。

首先是要让学生有自主感。这就意味着作业要匹配学生的动机和需求,作业任务要让学生有自愿选择、主动担当的感觉,使他们产生“我想要做”“我需要做”的想法。

其次是要让学生有胜任感。胜任感要求作业设计的难度要合理。太难了会产生挫败感,太简单则胜任感太廉价。要适度增加难度而不是降低难度,难度太低的作业没有挑战感,没有挑战感就不会有真实的成就感。

再次是要让学生有联结感。人与知识发生联结的过程,就是能力形成的过程。“情境”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识与自我的联结是在具体情境中实现的。作业设计的情境创设的意义,也在于此。

2.最小训练量

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提供给学生的训练量必须极小化。多而无当地布置作业,是迄今非但未能疗治、反而愈发严重的顽疾。为解决这个问题,这几点值得关注:

1)评估作业的质和量

原则上说,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要先做。这能帮助教师全面评估作业的合理性。教师自己先做,既能预先发现作业的难点,也能了解作业所需的时间。

2)统筹单元训练点

教材按单元编排,作业也要根据单元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各次训练的重点。推而广之,教师还应统筹各个学期的训练、整个学段的训练,把整个学段的语文作业逐渐构筑成一个有效的训练系统。

统筹要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业必须尽可能指向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考虑到作业形式的综合性、实践性。

3)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重复

训练需要重复,重复才能巩固,但重复必须控制在必要的数量范围。要杜绝所有不必要的作业,减少学生机械的、简单重复的劳动。即便重复,也不能是复印式的重现,要力求创设新的情境,变换新的角度。

二、作业设计的学科学理

任何有效的作业在学科内容上必须合理,这是常识。语文学科中学理欠缺普遍存在且比较严重,这需要教师不断精进学科,逐渐解决。

最近看了几份初中语文的作业设计,下面以这些设计为例简要分析。
1.
作业要符合语文学习的目的

有一份作业设计是关于单元戏剧的。戏剧可以演出,但语文教学肯定不是为了演出。语文课中,戏剧教学的目的,依然是《课程标准》所说的语言文字运用。也就是说,戏剧教学所指向的是剧本的阅读与思考;要明确戏剧单元的语文学习对象是剧本而不是演出,作业设计中可以包括作为实践活动的演出,但演出是为理解剧本服务的。

这份作业设计中,有排练、演出、评议等学生活动。学生通常喜欢这样的活动,但也容易在开心的活动中忘了语文学习本来的目的。教师必须清楚:活动的本质必须是语文学习,教师是要通过活动来拓深学生对剧本的认识,比如通过演出来贴切地触及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

 

2.作业要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有一份作业设计充分考虑了单元统筹,单元课文包括《<</span>孟子>二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这份设计说:“本单元的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带领学生在阅读文言经典作品的同时,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胸襟。”这番说辞基本合理。既然这番话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作业设计就应在此维度上有所展开,有所深化,要不然作业的目标就可能落空。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学习中的主要意义,是启迪智慧、建构思想。学理依据则是:第一,语言是思维操作的符号,掌握语言本质上是掌握思维,语言能力的进步与思维水平的提升具有一致性;第二,思维水平的提升则有助于辨析文本中所表达的观念,进而促进正确观念的形成和必备品格的养成。那么,就这个单元而言,如下问题是可以被设计出来提供给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的:

这些文本中有没有价值观或价值取向冲突,例如陶渊明和孟子?进一步说,我们如何理解人的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作为个体,担负这些责任是否存在着某种责任边界?

愚公的精神值得鼓励,他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吗?周亚夫对皇帝的态度真的是明智的吗?他的这种态度有没有可能存在着政治等别的方面的考量?

安史之乱不应由杜甫负责,而安史之乱却威胁着杜甫,给他和他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苦难。《春望》这首诗,是否意味着国家对其人民未能尽到责任?这跟单元主题“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会否冲突?

 

这样的问题属于评价鉴赏课的范围,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站在更高维度上审视课文文本。但遗憾的是,作业设计者并未提出类似的问题。

 

3.单元主题的提炼要合理

有一份单元作业设计的题目是:“双减”背景下“尊重动物,善待生命”主题单元作业设计——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课文有郑振铎的《猫》、蒲松龄的《狼》和一篇外国作品《动物笑谈》。把单元主题提炼为“尊重动物,善待生命”,未必恰当。郑振铎的《猫》,主旨是揭露人性,是检讨人性的自私和自我中心;蒲松龄的《狼》,最终的意图也是反思人性,“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明确地指出人类的狡诈远甚于禽兽。这些都跟“尊重动物,善待生命”有很大出入。

不合理的主题提炼,可能误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会对作业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带来损害。尤其是蒲松龄的《狼》,狼是作为负面形象出现的,“尊重动物,善待生命”,莫非是要学生尊重和善待小说中的狼?这个单元的主题,不如提炼为“那些跟我们不同类的生命在喧哗”——尽管我们未必能听得懂,但那些动物世界的生命,都有自己的、跟人类需求未必一致的诉求和欲望,都有其自身生命的表达。这样的主题提炼,也许更为合理。

三、结语

作业设计的基本面,无非是知识内容是否正确、能力目标能否达成、训练体系是否科学、作业数量是否合理。当前的作业设计,较多地考虑到作业形式的多样性、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多设计出来的作业看起来较为新颖,但能力指向模糊、经不住学理推敲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由此看来,高品质作业设计的根本,是教师要有深入的学科研究。绕开学科研究来设计作业,作业形式可能异彩纷呈但徒有其表,最终还是难以提高训练的质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