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什么推荐中学生阅读学术随笔

(2024-04-01 18:14:4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辅导

我为什么推荐中学生阅读学术随笔

 

潘双林

关于中学生的读物,有不少老师都有自己的看法,班主任老师尤有自己的“心得”,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家之论,各执一端。

于我而言,特别主张中学生读学术随笔,甚至曾经极端地放言:中学生只要读学术随笔,可以不上语文课,甚至可以不上学,一样可以成才成家!

也许有人大不以为然,甚至会以为我酒喝多了说醉话,或者,脑子“瓦特了”说胡话,或哗众取宠,或大放厥词……实非如此,就是到此时此刻,我仍持这样的观点。

为什么?理由如下,听我道来。

首先是它的知识性。学术随笔,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表达方式,以随笔的形式表达学者在其专业方面的思考。因此,学术随笔包含了许多专业性知识,作者往往又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术业有专攻,这些知识又是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如果我们中学生能广泛阅读这些学术随笔,兼收并蓄,这些随笔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从哲学、历史到自然科学,无所不包,提供了多元的学科知识、思想观点、学术见解以及学术展望,可以为中学生打开一扇扇通往不同知识领域的大门。

比如,唐宸澄先生的《世界桥梁趣谈》,就从桥、古代桥梁科技、近代的桥、现代的桥、未来的桥梁等几个方面一本讲述了桥梁的发展与趋势,解读了桥梁设计的科学原理,阐述了桥梁的创新是桥梁设计创新、建桥材料创新与造桥工艺创新的综合结晶。这本书是茅以升老先生作的序,我们正可以和老先生的《桥梁史话》一起读,茅先生对桥梁的发展历史、技术变革、结构样式、中外之别,如数家珍,又会帮助我们获得对桥梁发展、技术的新的认知。

再比如,文科方面的,读周振甫先生的《文章例话》《诗词例话》,各篇取之古代典籍,作为范例有着具体的分析,“征史”“诗家语”“隔与不隔”“理趣”,等等,来解释一种或一类文化现象、文学手法,可以帮助学术熟悉古代诗词的文学、文章技巧,同时,“仔细理会”“分别看”“找渊源”“分因革”“辨流别”“求出入”,等等,对中学生如何阅读古典诗词、文言文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们的写作也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更直接的考试都大有裨益,可以说对中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帮助是全方位的。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和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例话》、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何兹全先生的《中国文化六讲》、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纲》、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一起读,文、史、哲、美打通,一定会有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之感。

其次,就是它的趣味性。以我看来,文学也好,科学也罢,要使一个人对其钟情,有所投入,必定是要一定趣味的,所谓趣味相投是也。否则,读书学习就成为了一件苦差事,只剩下苦不堪言了。阅读学术专著,听专门的学术讲座,往往有“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之感。学术随笔,不是有关学术的严谨的鸿篇巨制,往往是学者专长的旁逸斜出,或者是与其研究相关的闲情逸致,可长可短,却是别有眼界,引入入胜。就像风味小吃,真正的美食往往在乡间,在里巷,在胡同。比如,前面所讲的茅以升的《桥梁史话》,介绍的“开合桥”“联合桥”等等,本身就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知识本身就有趣味。如果由此宕开,再读陆志华先生的《乡土漫谈》,梁思成先生的《拙匠随笔》,陈从周先生的《梓翁说园》,王澍先生的《造房子》,那又是次第打开了新的世界,风光不与四时同,一时好景君须记,赏心悦目,养眼养心。加之老先生们学识丰富,既会举例剖析,又会引经据典,比如,金性尧先生的《闲坐说诗经》,俞陛云《诗境浅说》,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既闲又浅,析诗词,讲故事,道典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浅读不甚吃力,甚或莞尔一笑,风轻云淡之间,知识、掌故入脑入心,较之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没日没夜昏天黑地的刷题,真是轻快方便多了。

当然,这种趣味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香水脂粉味的,地锅卤肉味的,学术随笔的知识也不完全是浅层次的、科普性质的,有不少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刻性和学术独创性,这种独创性、深刻性,本身就是一种学术的趣味。比如,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随笔中,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的理论,分析了创新如何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和进步,经济的景气循环、经济的转型,为我们理解当下的经济环境以及树立信心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再比如,马斯克的《人生由我》,充满了独立思考和前瞻性见解,他提出了“第一性原理”思考方式,从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直接剪去火箭下摆裂缝的裙边,直接用海水给火箭发射器冷却,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傻逼行为,不仅推动了SpaceX火箭技术的突破,也让我们感到科技发明与思维创新的趣味,并对未来科技创新充满新的热情。

当然,我推荐阅读学术随笔,对语文学科而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审美趣味、表达能力而言,还在于它的语言的典雅性、写作的优雅性。读过学术随笔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学者毕竟是学者,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有那么一种腔调、一种格局,或者说一种品位,就是不疾不徐,从容淡定,流露出一种学者气,细细回味,余香萦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读书人,饱读诗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的语言不晦涩,也不粗俗,大多是一种典雅的汉语。比如,陈从周先生的《梓翁说园》,“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宁绍之园,其池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无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好,水口堤岸皆构成水面形态之重要手法。至于水柔水刚,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以左右之。石清得阴柔之妙,石顽得阳刚之健,浑朴之石,其状在拙;奇突之峰,其态在变,而丑石在诸品中尤为难得,以其更富于个性,丑中寓美也。”语言之凝练,整散之巧妙,表达之雅致,实是令人受益无穷。

再比如,读张中行先生的《负暄琐话》之《犊车驴背》,文章由剖题开始,“写下这样一个题目是出于不得已;所谓不得已,主要是求雅,如果用大白话,就要说‘坐牛车和骑驴’。不得已之外,还有缠夹,因为想说的情意很杂,甚至很怪,无以名之,碰巧其中牵涉到驴,于是找不到和尚就拉个秃子充数。”讲现代旅游,讲古代交通,讲唐吉坷德,讲宋人轶事,再回到现代人的财富观、价值观,“依照以上我的高论,骑驴就会有两种伟大的意义:一种是诗意的享受,陌上花开缓缓行之类是也;一种是战略的防卫,保持见阔气而漠然的心情自由是也。”提倡“陌上花开缓缓行之”的人生态度,真可谓曲径通幽,禅意深邃,读之令人赏心,思之令人清心,行文之妙,颇有讲经人心法。

当然,读学术随笔的好处,远不止这些,比如,激发中学生学术研究的志趣,培养想象力与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学习的能力,等等,不胜枚举!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会让不少班主任和级部主任定性为“闲书”“黄书”,予以没收,你尽可以理直气壮地怼他,这是某某数学家写的,某某化学家写的!

总之,学术随笔,无论在思想内容、行文特色,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有可观可取之处,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色香味俱全的上佳美食。

劝君饕餮大飧,大快朵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