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的优异,源于对语文的科学的理解

(2023-12-19 16:31:5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辅导

           语文教学的优异,源于对语文的科学的理解

                         严华银

  我一向把《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举办的中语杯大赛,看作中国语文教育的头部平台,通过它可以比较精准地观察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和趋势、现实和未来。这一比赛有其特点。很多参赛课的背后都有“人”,高人,很多的课代表的不是或者说不完全是上课者自己,而是所在区域语文教育的包括很多教科研人员和名师在内的一大批精英。这一比赛的最为重要的意义,不在于课堂和执教教师本身,而在于所显示出来的语文教学的现状、现实,也在于其中隐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这成为研究者最好的素材。原生态的教学,自然是一种素材;经由深思熟虑而展示的教学,自然也是一种素材,甚至这种展示更有理念、观点和思想的张力和延展性。从预知未来、判断趋势、研究变革的角度看,这是最好的论据。

一、好课连连,新人辈出,初中语文教学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次大赛初中组十六节课,呈现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紧扣核心素养,坚守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这一核心价值,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返璞归真,求真务实,成为本届课堂大赛的基本追求;那种曾经常见的甚至在比赛现场也屡见不鲜的泛人文、硬贴政治标签、将语言学习与人文教化拉郎配的思想说教课,那种极度预设、请君入瓮、矫揉造作的形式主义表演课,正在销声匿迹。

2.以项目化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为代表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批量出现;少量带有综合性和务虚色彩的研究课型开始试水,比如浙江余三铭老师的《单元建构课》。这些新构课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对未来语文教育的极度丰富而美好的畅想。

河北丁立芳老师用为连环画配文的方式教学《狼》、江苏于洁老师穿插皮影戏的表演教学《狼》、北京高国丽老师用为陶渊明诗文集配插图的方式教学《饮酒》,似乎都带有一些项目式学习的特色;而任务驱动教学则更为多见,比如上海张一凡老师的《背影》、海南徐聪老师的《情动于中,辞发于外—— 在“寄语家乡”中学习间接抒情》、甘肃谭放老师的《动物笑谈》、四川王潇迎老师的《杞人忧天》、内蒙古于福义老师的《愚公移山》、广西叶晓云老师的《桃花源记》等,这些课的整体设计感十分明显,教学的目标任务非常明确,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所增强,教学的效益大幅提升。从学生课堂反应看,涉及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活动多,思维很活跃,很开放。

3.本次比赛,绝大部分选手选择古诗文作为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式依然闪现亮点。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的黄晓雯老师教学《狼》,围绕小说语言、结构、情节等关键要素,运用传统的“读读、评评、说说”等教学方式,虽然教学节奏慢了一些,但依据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要求学生想象着补写、对比着分析故事末段一连串语气词的作用、与《聊斋志异》另一则故事《梦狼》的比较分析等,倒也老树新花,给本节课增色不少,让我们进一步发现传统教学的魅力依然。

4.卓越教师群体以较为新鲜、颇具活力的姿态奔涌而至,俊采星驰,令人目不暇接。与往届大赛比,这一批参赛老师携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几乎与小康中国同步,着装得体,举止大方,或如水光潋滟,或如山色空蒙;像桃花明丽,像白鹭轻飞,气韵流动,顾盼生风,慧中秀外,真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如陕西的崔宝玲、山西的段煜、甘肃的谭放、江苏的于洁、内蒙古的于福义、辽宁的汪美娜、浙江的余三铭等,这意味着,我国语文教育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东风,随着第三代的逐渐退场,新生代或者说第四第五代正以一个创新的姿态向我们款款走来!

由此,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语文教育正在或者说已经进入一个欣欣向荣的活跃发展期。

二、语文教学问题依然突出:存量犹存,增量有增

1.文言文教学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师一向谈之色变,不知如何捉摸,但现在似乎畏之如虎的不多了。本次大赛,百分之八十的教师都选择教学古诗文。但问题依然明显。一是多数老师还是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教,好像教学者都有一个假设或者预设,文言文就是现代文,学生不用教学就可以或者说已经完全理解了文言文的词句文意了。二是很少有老师关注和研究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这价值,关乎语言,关乎文化,也关乎审美。一位老师在《狼》的教学中引用莫言评价《聊斋志异》的话,大意是说,为汉语提供了优美的典范,但其通篇教学中却未能围绕本小说的语言做过细致的分析和鉴赏。

《饮酒》教学中,高国丽老师的设计应该说很精心,可教学推进却很滞涩,问题出在哪儿?除了所设计的某些内容和学习要求超出了初中学生认知外,未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关键诗句是致命伤。比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果学生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准确理解其诗句意思和陶渊明借助该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又如何能够为这首诗配上形神兼备的插图呢?实际上,这几句诗的理解是异常困难的,不要说学生,即便老师也要深入参悟才能明白个大概。但课堂上,老师于此蜻蜓点水,接着的教学中却又要让学生阐述到位、配图精准,这只能让学生捉襟见肘,步履艰难。

2.自读课文的教学问题。如何理解和处理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不是什么理念问题,也不是什么技术和操作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陋习”戒除问题。戒除好为人师的师者的控制欲和表现欲,一向是个难题,如同瘾君子之戒烟戒毒。但既然在比赛现场又明示为“自读课文”,还不知道收敛,那不是问题也是问题了。究其原因,也许是习惯使然,也许是现场比赛“人来疯”所致。我以为,讨论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果站在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思想的高度,而不总是从教学论和课堂效率的角度,那么我们会看得更准确、更深刻一些。在总是高度管控的环境里,那是最安全的;在总是表扬的生态中,那是最开心的;在不用思考的日子里,那是最轻松的:那他何时能够独立面对丰富、变化甚或危机四伏的生活、社会和世界呢?从这个意义上讲,简单的“自读”是学生通向未来世界的一级阶梯。甘肃谭放老师教学素养相当不错,但对自读课文《动物笑谈》的教学用力过猛,整整一节课,老师铆足了劲,火力全开,学生有如被牵着、赶着,一路向前,几乎少有一个整时段“自读”“静思”“问难”。即使是讲读课文,如此教法也未必妥当。同是本课文的教学,陕西崔宝玲老师的处理就比较恰当稳妥。

自读课文,既然规定为自读,就应该放手、让时,不自以为是,减少干预,减少噪音,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安静时空。当下我们对社会干预学校教育的现象,烦恼多多,怨恨多多;在不少学生心中,也许我们也是这样不受待见的“社会”。如此,我们在自读的课堂里,讲话发声真该像优秀的书画家那样,惜墨如金。

3.项目化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问题。被美国中小学教学普遍采用的项目式学习,究竟适不适合我国单科的语文教学?可不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中使用?据我所知,美国的多数州的小学和初中一般不分科,无教材,很少有我们这样规定时长的课堂教学。因为少有学科系统知识的目标任务,更没有我们分学科且始终指向学习个体的知能评测,所以,这种完全开放、跨学科、综合性、常常合作开展的、动态的“项目式”学习,自然是首选,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突出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相对而言,这一教学法几乎可以适合所有的教学,这些年来,英语教学已有比较成功的实践。

问题是,无论项目式学习还是任务驱动学习,都特别强调目标明确,任务主线,学习者自主、亲历、参与,且必须在分工、协作中学习;要求真正实现做中学,悟中学。而本次大赛的许多课堂里,与之相关的很多问题好像还没有引起部分教师的重视和关注,教学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苗头和倾向,必须慎重对待。

其一,这类以项目和任务来组织、设计、安排的教学,是不是紧紧扣住了该课文应该完成以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核心价值的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目标?比如,穿插“皮影戏”内容来组织的《狼》的教学中,隐约感觉,这些活动的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似乎若即若离,活动虽然调动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如果缺失了价值意义,那就是节外生枝,弄巧成拙。

其二,这类活动的设计主要应是满足学生独立、自主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的需求,因而活动本身必须高度切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需求。但从《饮酒》《狼》《背影》等课文的教学看,活动设计偏深偏难,加上有限的课堂里难以找到合适的卓有成效的支架,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冷场和僵局,原本应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环节,不得不还原为教师的独自表演。

其三,从教学过程看,采用任务式、项目式学习的课堂里,教师的“教”的活动并未受限,有的甚至还异常活跃。这就是说,原本的项目式、任务驱动“学习”,已经被异化为项目式、任务式“教学”,这与该设计的初心南辕北辙。可以说,本次大赛中采用这类设计的课堂几乎都有这方面的问题。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完全排除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教”的作用的发挥。实际上, 从医学领域和工程学领域移用来的“项目”和“任务”概念,与教育教学之间有着天生的缺陷和抵触。比如,比较机械、刻板,缺乏灵性和活力,确定、琐碎,思维呈现线性和聚合状,也因此,整个学习过程中,热情、想象力和生命活力的张扬不足。

因此,教师需要适时介入。《猫》的教学,当牵涉对文中的思想、主题和作者所寄寓的情感的理解时,教师及时插入作者简介;《愚公移山》的教学中,在深入理解愚公精神时,教师及时插入列子的哲学观:这让学生获得关键性的帮助,使理解顺利走向深入。

这就是说,无论项目学习还是任务驱动学习,教师的功能都不可或缺。问题是,教师在开展这类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退避三舍,进退有度,古人说“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是也。其判定的依据是,学习者真正需要。这个需要,就是:彷徨时的指引,困难时的支持,低沉时的激发,浅薄时的提领,琐碎时的整合。它就像面对散兵游勇时吹响集结号。

我们总是说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搭建桥梁,哪一天我们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时的支架和桥梁,我们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就算精准了。

我们总是抱怨我们的教学生活受到外界的干扰太多了,哪一天我们能从学生角度思考我们也可能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干扰,并予以改正,那么这样的学习就可以实现其理想的初衷了。

三、问题解决,迫切需要提增对于语文教育的科学理解

我国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是公认的;语文课程标准涉及的社会学领域,包含的学科知识内容,可谓“大千”“万象”;语文教育工作也自是异常复杂,左右交融,上下关注,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惊涛骇浪。所以说,任何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由他对语文教育的个性化理解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理解,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正所谓:一千个理解,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何为理解?理解就是懂得和了解。理解又有层次的不同。有对事物一般性的表面现象的简单认识和理解,通常基于直观感受和印象;也有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理解其本质和内在联系,这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反复思考和探究;还有一种就是在深层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通过思考主体的创造和想象,从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中发现新的思想和观点。由于理解能力、水平和层次的不同,语文教师对纷繁复杂的语文课程的理解千姿百态,千千万万个哈姆雷特自然也会随之涌现。

1.对于语文教育的科学理解,需要教师优秀的思维品质和深厚的学养。湖南葛雅文老师在《狼》的教学中,实实在在用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教学文言文,特别重视理解,重视思维过程。但在课堂的后半部分,让学生放开讨论,当学生们发表对“狼”这一文学形象的不同理解甚至与她的预设截然相反时,葛老师显得有些吃力,未能很好地驾驭这样的现场。葛老师最终只充当了一个“和事”的角色,未能对之做出客观、公允和有说服力的回应。这对将要面对“应试囚笼”的学生可能是一个重大缺憾。

四川王潇迎老师教学《杞人忧天》也遭遇同样的两难。教学中,她设计了“杞人忧天”合理与否的大讨论。现场看,这一设计是成功的,学生的讨论不仅充分展开,而且讨论热烈。但是,当各方“公婆之论”亮出,问题和冲突产生且难分伯仲时,她似乎也坠入困境,难以给出令人心悦诚服的仲裁和答案。

课堂的应变能力需要教师具有厚实的功底、学养和优质的思维。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狼”自不可脱离文本来做随意地解读,蒲松龄小说《狼》的形象有它确指的隐喻价值、批判意义;其他作家笔下“狼”形象的解读,自然也要忠实于原作品的描写。至于今人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研究、欣赏甚至夸赞动物的“狼”身上难能可贵的“人性”因素,比如团队协作、坚韧和机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文学阅读中我们自然要鼓励多维、多元、多角度,但如果罔顾文学特点,丢开文本,想入非非,这样看似热闹的讨论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杞人忧天》所要讽刺的是没事找事、自寻烦恼的生活现象,鼓励一种乐观积极、凡事往好处想的人生态度。这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生活现象有感而发。这一寓言故事具有非常切实的社会学意义。今天我们从现代科学的高度研讨这一故事,如果以现代科学的发现为证,用科学论代替社会学,颠覆其寓意,进而批判古人的浅薄、缺乏想象和探索的话,这显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颠倒歌。经由这样的梳理和辨析,就可以给学生正确的理解,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不至于产生理解的混乱。

2.对语文教育的科学理解,更需要教师的阅历和见识。阅历和基于阅历而有的见识很难从书本和他人的教诲中获得,一定得从“行万里路”的人生旅行中积累。

《饮酒》的诗意,理解不易。陶渊明遭遇魏晋时代的政治黑暗,年纪轻轻便愤而辞官,由儒家的积极“入世” 、救民报国,一下子跌入人生低谷:偏于南山一隅,随遇而安。形似道家,有采菊之悠然,但仍难以泯灭那“金刚怒目”的骨气。这样的复杂情感寄寓在这首诗里,不要说初中学生,即便如我等教师,又有几人能够轻易领悟其十一。今天的孩子能够理解、参透吗?朱自清的《背影》读来并无多少障碍,但这种在现代文明看来略带异常的传统的父子关系,今天的学生和年轻人又怎能一下子理解和认同?

既然如此,这类作品的教学可能就不是借助什么“任务”、嵌入什么项目、运用什么支架和现代技术就能实现教学目标的。

我理解,这类作品,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教给一些,留白一些。告诉孩子,有些文章的理解,有些道理的真正参透,要假以时日,甚至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揣摩教材编者,选编这类作品的目的,如果是让学生体验一种特殊作品的读法,那是高明;如果是硬性要求学生必得像一般作品那样全盘接受和掌握,那就是盲目,甚至无知了,因为这不仅害了学生,而且苦了老师。

3.对于语文教育的科学理解,还需要跳出语文看语文。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对语文教育秉持科学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当然要从语文本身出发,比如对课文、单元、整本书、任务群,对于项目式学习和任务驱动学习,对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和现代精神,对语文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等。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头部课程,关乎教育,关乎学生的全面素质,关乎未来公民的素养甚或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语文教育工作者,还得关注教育、教育转型,关注人才培养,关注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关系、核心素养的内部关系,关注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尤其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关注生活、社会,关注科技和未来。《愚公移山》 《杞人忧天》 《饮酒》 《背影》等篇目的教学,仅仅具有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素养,很难引领学生得其真谛。如果理想中的任务群教学要真正落地,语文教师将要付出怎样的辛劳!无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学,别说文本的理解,单单是其中涉及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政治观念、体制变革和价值观问题,就几乎是一部浩瀚无边的社会发展、政治斗争的历史,我们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准备!因此可以说,跳出语文的圈子,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广搜博览,学习借鉴,是语文人永远的追求。

好在语文教育还是有明眼人,有懂规律的人,有坚守者,有不为所动的理性人。从课标修订、新教材使用的较为漫长的过程中,未有热炒、未有高潮、未有轰轰烈烈的推广和培训运动,好像似乎也没有一夜之间凭空涌现出那么多的“专家”,就可以见出语文教育群体在经历了许多所谓的语文教改运动后,正在走向成熟、理性。

这是中国语文人对于语文教育的最高层次的理解。

这最为让我欣喜不已!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省师干训中心   210013

[《中学语文教学》2023年第1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