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什刹海

标签:
旅游 |
分类: 个人笔记 |
我们的出行计划最重要的一站便是什刹海。出发前做了功课,决定就在什刹海附近找个旅店住下,且因为泰康之行的最后一站恭王府也就在什刹海西面。后来贺旺也是按照我们的这个计划安排的酒店,在恭王府西南。
网约车从钟鼓楼开出来,沿着鼓楼西大街走了一段,就到了什刹海附近的醇亲王府——我们准备先到这里看一看,然后就进什刹海北门。醇亲王府在一条巷子里,是北京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王府之一,而近前一看,竟然挂着国家宗教事务局的的牌子,成了国家机关了。正因为如此,门口有守卫人员,告诉我们这里没有开放。唉,为什么偏偏要选这么重要的一座王府作为国家机构呢?就因为它和“满族”有关系吗?就因为它有民族特点吗?
这座大院最早的主人是康熙王朝极有影响力的权臣纳兰明珠,纳兰明珠的儿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诗词作者纳兰性德也曾经在这里居住成长,“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诗句就出自他的手笔。而旁边的醇王府花园正是著名的「宋庆龄同志故居」,这里是宋庆龄同志1963到1981年生活居住的地方。
对什刹海的印象还是来自一篇朱自清的课文《绿》:“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是绿是黄,今天我来了一看究竟!
原来并不知道什刹海这么大,而且是北京城龙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龙腹。
网约车找地方停车去了,我们就穿过一条小巷,自然而然地走到北海公园。应该是北门一带,可是没有门,直接就走到了湖畔。前面有两位老者,坐在石桌旁闲聊,我们向他们打听如何走到南门。答曰:即使走什刹海的东面,也要一个小时!好家伙,根本行不通。计划改变,简单游什刹海吧。
我们就在什刹海的北门附近沿湖游览,自西向东。这里的全然不是新建的人工湖的景象,人造的痕迹鲜明,让人读不出什么历史,也看不出什么内涵,而是从元明清一路风雨走过来,那粗壮的、年轮丰富的老柳树,那斗拱飞檐的亭榭,那优雅端庄的古桥,那石刻玉砌的栏杆,那浓阴掩映的堤岸,那粼粼泛光的绿波,无一不是这个大湖的鉴赏词典的精彩章节,让人百看不厌,不忍卒读。
著名的银锭桥就在西面,我们只得远远地望是一眼。
湖畔垂柳,环湖拥立,各具姿态,每一株都尽态极妍,与碧水相映成趣。
河湖池塘,但凡有绿波之处,皆离不开杨柳,古人咏柳往往带水传情:
“依依弱态愁青女,袅袅柔情恋碧波”,“丝丝烟雨弄轻柔,偏称黄鹂与白鸥”,“绿垂静路要深驻,红写清陂得细看”,“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无论是赏景还是赏画,视野或画面最佳取景莫过于水畔一角:碧波荡漾,十几条纤细柔媚的柳枝多情地垂下来,更有几枝俏皮的,还款款点水弄波,绿波也欢快地荡漾开来……
特别是吹拂时节,枝枝下垂的柳条缀满了嫩嫩的叶芽,轻轻地舞动起来,让你难以看清,于是,无数的枝条与嫩叶渐渐地连在了一起,如烟似雾,绿影扰扰,十分迷人。
杨柳和水波天生是绝配!杨柳无水则寡情,水无杨柳则乏味,杨柳依依,甚相得也!
沿着湖岸,走过水道拱桥,经过亭榭,杨柳也处处相随,拂人脸面,吸引着你去看波,赏荷,沉浸与夏末氛围中。荷花已经开过了,荷叶也间有枯黄者,即使未泛黄,也难说青翠碧绿了,但是它们依然点缀着绿波。
我们主要是游览了望海楼公园一带,这些仿古建筑群是于1994年动工修建的,2018年才开放。建筑群中包括望海楼阁,湖山真意楼,用汉白玉修建的问禅桥,芙蓉榭和雨宜轩等。
望海楼早年为元代建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复建,是什刹海标志性建筑。《天咫偶闻》记有:“若后海则较前海为幽僻,人迹罕至,水势亦宽。树木丛杂,坡陀蜿蜒。两岸多名寺,多名园,多骚人遗迹。...湖上看山,亦此地最畅。昔翁覃溪先生曾集二十四诗人于湖上酒楼,每月有诗会。一时群羡为神仙中人。”
望海楼三面环水,总体建筑面积7189平米,由主体、阁、亭、水榭等组成,其主体望海楼高15米,滨海临湖,俯可见清流,仰能观青山,是什刹海水系的最高建筑。
望海楼临街的大门门楣悬挂着两副对联,一联是:“望海到太虚,一片烟云摩诘书;观山得欢喜,四时景致太白诗”,另一联目:“乖龙放怀沧海外,湖山凭指点;问鼎畅意山林中,风月任流连”。寥寥几句,便道出了该楼的不凡气势和由此引发的美好情思。其它建筑也都配有文、书俱佳的对联,使整片建筑群落,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望海楼景区我们是由西向东,经过了问禅桥、雨宜轩、芙蓉榭和望海楼。问禅桥是一条石板桥,桥中央还有一个桥身写有“三分明月”的石拱桥。问禅桥上有一尊观音菩萨像,观音菩萨面带慈悲,手持净瓶做泻水状,头顶发髻处有一佛龛,龛内雕阿弥陀佛坐像。雨宜轩和芙蓉榭有游廊连通。
我们先看问禅桥上介绍芙蓉镜石刻文字:
荷花乃花中君子,自古为文人所钟爱。什刹海荷花历来名动京师,燕京岁时记中记述什刹海荷花最盛,六月间侍女云集,凡花开时,北岸一带,风景最佳。而什刹海荷韵最盛之处,当数望海楼西之芙蓉镜。夏来满池青草,粉黛出水,荷香阵阵,荷花尽展其娇媚,幽雅高洁之风情。倒映在如镜清波上,与游园君子互为观照。但见红衣腻粉,花光人面掩映迷离,真不知人之为人,花之为花矣!
诗云:芙蓉榭前芙蓉镜,芙蓉镜里映芙蓉,芙蓉照人人如醉,醉里谁是镜中人!
再欣赏望海楼好雨宜轩的对联。
东面牌匾:藏经楼
对联:触目随吟皆合道,惊心喜赏雅韵书。
南面牌匾:
对联:为人如静海微雨,处世盛高山大川。
西面牌匾:
对联:四季多有佳处,人生本无浮沉。
雨宜轩对联:春望晴光秋望雨,荷宜月色柳宜烟。
望海楼景区东面有一出口是月亮门。月亮门不远石碑上题《望海楼记》。碑文如下:
望海楼记
望海楼起于幽燕之地,紫禁城以西,什刹海滨,四朝龙脉之所聚,自古人文荟萃,风流辐凑之地。当此帝王之都,南掌江淮,北达朔地,东环沧海,西拥太行,足形势之胜,为万世不拔之宏基。玉泉通潭海之幽深,如东海而有际;王气与清流同体,成宏之雄图,共寰宇而无极。自古王府云集,民风醇厚;共地利及山水,齐人和与天时者,望海楼也。
望海楼水控三海,山观西北;背燕山之峻高,临通海之清流。画楼齐钟鼓之高,飞阁与紫禁争胜。登楼四望,八方尽览,廓然大观:山影横空,水光接天。芙蓉映日而悦目,晴波舞柳而赏心。依绿云能观荷,戏清莲可知鱼。佩鸣玉以比洁,齐绛雪以争芬。落霞共飞雁之轻盈,仙蝶绕满袖之余馨。林肃方知冬来,花落犹见春在。倚水心山清而坐,袖三分明月以归。临碧水而意清,憑云栏而志远。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抚今追昔而四知,爱山乐水则雨渲。情溢于外,会心不远——浩浩乎如憑虚而御风,飘飘乎欲乘龙而登天!湖山真意,欲辨忘言!
登楼阁之高,思江海之远。处小院之深,照内心之静。俯仰六合,不觉天地之大;纵横时世,何羡鱼跃龙门。胜友如云,尽得意之欢;琴心若觉,见独乐之趣。渊明有知,不称桃源之奇;太白若在,何需行路之曲。幸甚至哉,此乐何极,是为记。
说到此时,我们可以看看有关资料了:什刹海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2000年批准的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什刹海地区面积是最大的。
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什刹海景区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
13世纪,蒙古灭金在的宫殿毁于大火,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刹海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是紧傍积水潭而选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墙位置是依积水潭东南岸的距离而建的。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
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内城保留了原有民俗文化的富于老北京特色的传统风景地区和居民保留地区。东部银锭桥横跨湖上,站立桥头可饱览西山秀色,故有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之美称。
什刹海毕竟不比西湖,“景点”随处可见,每经一处都有公园,都可以让你流连忘返。什刹海虽然风景宜人,也可以长时间地观赏,陶醉,但是也许能够“以点带面”——时间不足,以此自我安慰吧,就算“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大约游了一百米,我们就找到一个出口,经过一条小巷出去了。
在醇亲王府门外叫来了随行的网约车,再经地安门外大街驶向什刹海南门去了。很快就到了,那“熟悉”的湖水一角——昨天来恭王府已经路过此处,在车上就被这绿柳雕栏和石碑掩映的什刹海南端深深地吸引了。今天特地到此圆个小梦,况且公路对面就是北海公园的北门,是我们的下一站。
我们先走道玉雕围栏:前面,狭长的湖水漫向北方,钟楼竟探出头来;西侧,牌门鼓楼,雕梁画栋;东侧,水榭画舫,依依相傍。
这里也是杨柳依依,垂拂绿水;这里也是荷叶簇拥,点缀清波。
我们沿着东岸走道一株大柳树下,简单地午餐。有大树遮挡,有游人穿过,很难十分惬意地边吃边赏景湖光水色,原想像那次在西湖孤山公园的湖畔那样,一个人静静地吃着东西,欣赏着波光粼粼的湖水,鸳鸯戏水,垂柳戏水,别有情调!
不能再往里面走了,走出来过公路,进入北海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