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中山公园

(2023-09-25 16:15:49)
标签:

旅游

分类: 个人笔记
    中山公园是从西门进入的。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占地23万平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 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

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1928年,孙中山先生死后曾在此停放遗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在辟为中央公园后,除保留社稷坛外,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园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移入园中,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名石。

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格外庄严肃穆。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提议并主持改名为中山堂。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长青园位于社稷坛东边,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这其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西边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


游中山公园

  公园内,居然随处可见奇石堆叠的假山,千姿百态,恐怕江南的名园也难以相比!这些奇石,可能就是广义的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种奇石假山,我生平见到的并不多,比较典型的,还是在上海的豫园见到的。其他零星见到的,形状大多比较简单,远不如这里的“奇”。这里的凸凹空透,瘦骨嶙峋,也可谓“千疮百孔”,犹如长满了根瘤的树根,各具姿态,耐人寻味。有的犹如猛兽出洞,有的如同老猴携子,有的好比巨蟾寻虫,有的仿佛书生参拜……开了眼了,开了眼了!

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能尽情地欣赏玩味的,此番还是匆匆一瞥。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公园里古树遍布,郁郁苍苍,满目葱茏。特别是古柏(侧柏居多),不知有多少年了,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合抱”粗。要说合抱,恐怕也要三个人才能合抱。参加两次游览成都的武侯祠,非常留意“丞相祠堂柏森森”,然而,那里的古柏只是高大,远不及这里的粗壮,古朴苍翠——又一次开眼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古柏还是中山公园的一大景观:

   中山公园古树名木以柏树为主,按类别可以分为侧柏和桧柏,共计602株,此外还有4株古国槐和6株名木云杉。园内古柏大多为明代初修建社稷坛时种植,采用坛庙园林的种植手法,围绕坛墙四周规则排列,株行距统一,纵横排列。南坛门外的粗壮古柏为辽代兴国寺的遗物,历经千年,故称“辽柏”。中山辽柏是北京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柏树。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又走到了护城河,这回是它的南端,公园的北面,可以望见紫禁城的角楼。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宰牲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为祭祀时屠宰牲畜处所,故名打牲亭、宰牲亭。此亭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屋面,建筑面积143.7平方米。明清时期,亭北、西、南有矮墙,与内坛墙相接。北有宰牲院门,为歇山黄琉璃瓦屋面。亭南有奉祀署用房,东、西房各3间,水井1口。亭周围墙及奉祀署用房因残破不堪于1914年建园时拆除。古井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六方形,井口、水井盖板为青白石砌筑,井水供祭祀时清洗、蒸煮祭物用。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兰亭八柱亭位于唐花坞西侧。亭内有一块石碑和八根刻有文字的石柱。石碑高六尺,宽五尺,厚一尺,正面刻有晋永和九年《兰亭修褉图》及《题记》,阴面刻有清高宗御制诗,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中的一个景点,1917年从圆明园购买运来。为保护文物,添置景观,在坛外仿圆明园“兰亭”之形建造。亭面阔5间,进深3间,为七檩歇山、黑筒瓦过陇脊屋面,单檐,四周围廊,檐柱间下设木坐凳,金柱间安装门窗,台明南、北两面筑三步如意台阶。1924年修建长廊时,该亭东、西两端与长廊衔接。“文革”初期,“红卫兵”增曾勒令拆除此碑,公园管理处为保护文物,用三合板木罩护住碑体,木罩外涂漆做成毛主席语录牌才得以保存。1971年公园恢复景观,将在“社左门”内存放了30年之久的珍贵文物“兰亭八柱”清理出来,与碑一起重建兰亭八柱碑亭。新建亭子位于唐花坞以西,连接长廊的西端,攒尖重檐,孔雀兰琉璃瓦屋面,上有黄色宝顶,斗拱为上檐7踩,下檐为3踩,檐柱为八棱水泥柱,金柱为原石柱,亭中树碑屏。亭子台基高0.58米,南、北设垂带台阶各四步,东面与长廊相接,檐柱为红色,一字枋心旋子彩画,建筑面积101.57平方米。亭子南额方之上悬清高宗御题“景自天成”、“引派涵星”匾。

“兰亭八柱”上所刻的是我国历朝书法大家柳公权、虞世南、楚遂良、董其昌、冯承素及乾隆帝临摹的《兰亭集序》帖。2009年公园加玻璃罩予以保护。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习礼亭位于南坛门南侧,为黄琉璃瓦顶,六角形,建在两层台基上,南北两面石阶,北阶3步,南阶6步。上层台基为石质,台高0.65米,围长22.32米。亭为单檐攒尖,黄琉璃瓦屋面,金龙仿心旋子彩画,朱棂门窗,面北一方为隔扇门,其余为槛窗。下层台基为砖砌,台高0.63米,围长35.76米。该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址在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是明、清两朝专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贡使等演习朝觐皇帝礼仪之用,故名习礼亭,亦称演礼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鸿胪寺被焚,此亭幸免。不久英军强占鸿胪寺做操场,清政府被迫将习礼亭迁至户部街礼部衙门院中。清末,礼部改为典礼院。1912年典礼院为盐务署占驻,19154月移建此亭到中央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社稷坛祭坛(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内坛核心区,正方形、三层,高0.96米,上层周长15.95米,中层周长16.9米,下层周长17.85米,四面各设四步台阶,青白石砌筑。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称“江山石”,社主高三尺五寸,上锐处中高四寸二分,下方一尺五寸五分,埋入土中,与土平。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坛台四周建有矮墙,也称壝垣。壝垣总周长230.4米,高1.36米,厚0.65米,明朝初建时是用砖砌墙,后涂上青、赤、白、黑色。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将壝垣改为用四色琉璃砖、瓦砌成,与坛台相呼应。壝垣四面各有一个棂星门,白石筑成,门洞高2.8米,宽2.55米,门柱高5.45米,门槛高0.18米,每门原有棂星式朱漆门两扇,今日已无存。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拜殿(中山堂)位于祭坛北,是社稷坛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拜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黄琉璃瓦屋面,饰金龙合玺彩画。台基高0.87米,建筑面积950.40平方米。是皇帝祭祀日遇风雨行礼的地方,据载明代以前历代社稷坛均不设拜殿,明太祖朱元璋觉得这样有失帝王威仪,便下旨兴建拜殿。《北京古建筑》一书载:“史料中未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可能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因此,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建筑。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这里停灵,1928年河北省政府和北平特别市政府决定将拜殿改为中山堂。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先后召开过四届、十二次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每年312日和11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隆重举行孙中山诞辰和忌辰活动。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格言亭位于北坛门外,全亭为白石筑成,直径6.6米,高约8米,亭外四周有栏杆围绕。栏杆是以12个球型石墩分4组,每组3个,中间用铁管相连,四周有出口。8根石柱内侧刻有先人格言一则,

东侧二柱:朱子之言曰: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孟子之言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西侧二柱:子思之言曰: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阳明之言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南侧二柱: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武穆之言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北侧二柱:程子之言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孔子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些格言寓意多为治病救人,故又称药言亭或药石亭。此亭为1915年朱启钤的好友、时任总统咨议雍涛,出于既可规戒世人,又可增添景观之由,捐资兴建,是全园唯一一座西洋式亭子。原建在南大门内,后因建“公理战胜”石坊,1918年移至此处。19558月因认为这些格言不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公园奉令将格言亭八根石柱上的字迹全部磨掉。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愉园位于内坛东北角,占地面积7230平方米,建筑面积614平方米。1980年为扩大公园游览面积,将内坛东北角的育花温室迁到天坛花圃,就地修建这一主题景区。这里是供游客观赏名贵金鱼的园林景区,因“鱼”与“愉”谐音故取名愉园,意谓赏鱼之园。整个景区坐北朝南,前部为庭院绿化区,中部为园林建筑金鱼观赏区,后部为金鱼养殖区。建筑为民族形式,采用中轴线两侧均衡式布局,前面正中为重檐蓝琉璃瓦屋面八方亭,东面为单檐筒瓦屋面正方亭,西面为单檐筒瓦屋面长方亭。三亭均悬亭额,东亭“倚霞”,西亭“流云”,中亭“览粹”,由著名书法家陈叔亭书写。三亭以38间半壁廊相连,廊上嵌有金鱼展窗34个,内镶衬玻璃缸展金鱼供游客观赏。廊东端壁上嵌有“愉园小记”石刻一方。廊中、东、西建垂花门2座,东为双垂花门,西为单垂花门。廊前正中有观鱼池,长14米,宽7米,周设围栏,以青白石筑成,取名“乐泉”,池内放养金鱼、锦鲤。廊后为饲养室。愉园西邻中山堂,北倚音乐堂,远望五凤楼,东衬古柏苍松。中山公园饲养、陈列金鱼始于1915年,是全国第一个陈列金鱼的公园。最初是公园董事捐献,由祖上曾在清宫养金鱼的师傅饲养。中山公园的金鱼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游中山公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游雍和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