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中山公园

标签:
旅游 |
分类: 个人笔记 |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
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1928年,孙中山先生死后曾在此停放遗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在辟为中央公园后,除保留社稷坛外,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园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移入园中,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名石。
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格外庄严肃穆。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提议并主持改名为中山堂。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长青园位于社稷坛东边,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这其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西边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种奇石假山,我生平见到的并不多,比较典型的,还是在上海的豫园见到的。其他零星见到的,形状大多比较简单,远不如这里的“奇”。这里的凸凹空透,瘦骨嶙峋,也可谓“千疮百孔”,犹如长满了根瘤的树根,各具姿态,耐人寻味。有的犹如猛兽出洞,有的如同老猴携子,有的好比巨蟾寻虫,有的仿佛书生参拜……开了眼了,开了眼了!
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能尽情地欣赏玩味的,此番还是匆匆一瞥。
后来才知道,原来古柏还是中山公园的一大景观:
兰亭八柱亭位于唐花坞西侧。亭内有一块石碑和八根刻有文字的石柱。石碑高六尺,宽五尺,厚一尺,正面刻有晋永和九年《兰亭修褉图》及《题记》,阴面刻有清高宗御制诗,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中的一个景点,1917年从圆明园购买运来。为保护文物,添置景观,在坛外仿圆明园“兰亭”之形建造。亭面阔5间,进深3间,为七檩歇山、黑筒瓦过陇脊屋面,单檐,四周围廊,檐柱间下设木坐凳,金柱间安装门窗,台明南、北两面筑三步如意台阶。1924年修建长廊时,该亭东、西两端与长廊衔接。“文革”初期,“红卫兵”增曾勒令拆除此碑,公园管理处为保护文物,用三合板木罩护住碑体,木罩外涂漆做成毛主席语录牌才得以保存。1971年公园恢复景观,将在“社左门”内存放了30年之久的珍贵文物“兰亭八柱”清理出来,与碑一起重建兰亭八柱碑亭。新建亭子位于唐花坞以西,连接长廊的西端,攒尖重檐,孔雀兰琉璃瓦屋面,上有黄色宝顶,斗拱为上檐7踩,下檐为3踩,檐柱为八棱水泥柱,金柱为原石柱,亭中树碑屏。亭子台基高0.58米,南、北设垂带台阶各四步,东面与长廊相接,檐柱为红色,一字枋心旋子彩画,建筑面积101.57平方米。亭子南额方之上悬清高宗御题“景自天成”、“引派涵星”匾。
“兰亭八柱”上所刻的是我国历朝书法大家柳公权、虞世南、楚遂良、董其昌、冯承素及乾隆帝临摹的《兰亭集序》帖。2009年公园加玻璃罩予以保护。
社稷坛祭坛(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内坛核心区,正方形、三层,高0.96米,上层周长15.95米,中层周长16.9米,下层周长17.85米,四面各设四步台阶,青白石砌筑。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称“江山石”,社主高三尺五寸,上锐处中高四寸二分,下方一尺五寸五分,埋入土中,与土平。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坛台四周建有矮墙,也称壝垣。壝垣总周长230.4米,高1.36米,厚0.65米,明朝初建时是用砖砌墙,后涂上青、赤、白、黑色。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将壝垣改为用四色琉璃砖、瓦砌成,与坛台相呼应。壝垣四面各有一个棂星门,白石筑成,门洞高2.8米,宽2.55米,门柱高5.45米,门槛高0.18米,每门原有棂星式朱漆门两扇,今日已无存。
格言亭位于北坛门外,全亭为白石筑成,直径6.6米,高约8米,亭外四周有栏杆围绕。栏杆是以12个球型石墩分4组,每组3个,中间用铁管相连,四周有出口。8根石柱内侧刻有先人格言一则,
东侧二柱:朱子之言曰: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孟子之言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西侧二柱:子思之言曰: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阳明之言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南侧二柱: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武穆之言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北侧二柱:程子之言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孔子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