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说整本书阅读会对“人”产生更大的作用

(2022-07-29 14:29:11)
标签:

教育

分类: 文章转载


一、人文阅读很重要的就是建立人与书之间内在的生命关联

  在人文阅读中,名著或有一定深度、长度的作品从来就不应是拿来“看看”的,而应一页页地读。但很多当代人对名著都是敬而远之的,他们更愿意看精练的内容简介,以获得这本书的基本知识和常识,有了一定的谈资就够了;还有一些人只是想获得一种大众化的、普遍流行的“感悟”,如“在平凡的世界,我们照样可以不平凡”,有了这样的“感悟”,似乎《平凡的世界》整本书的灵魂也就了然于胸了,不必再读了。在当代,那些深厚的人文著作就真的只能存在于简介和评论中吗?当代青少年也没有必要再一页页地读了吗?

  不是的,在我看来,从内心的丰富程度上看,人可以分成“自来水”和“河流”两类。自来水,龙头一开,一直流去,目标明确,无迂回,不转折,不拖沓,无处不在的实用主义意识和功利性、目的性的行动准则雕刻着这类人特点。而河流则不是,它们曲折潺湲,甚至会汇聚成潭,跳溅为瀑,与风儿窃窃私语,它是充满反思的,充满人类应有的各类情感的,它是有生命的、丰富的,它对抗的是只把人当作达成目标的简单工具的观念。

  人的一生究竟是做直来直去的自来水还是一条宽广潺湲的大河,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人文考问,也是存在争议的。但可以确定,有条条大河流淌的社会,是包容、懂得尊重自己也懂得尊重别人的社会,因为人们讲情感、有情怀,也是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的社会,是不拘于短期功利目标的社会,是有长远未来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完整、丰富、有血有肉的人组成的社会。而完全由自来水式的人组成的社会是冰冷的社会,每个人都直奔自己的“主题”,人与人之间没有缓冲,不会欣赏、成就他人,只等别人欣赏自己,成就自己,缺少情感,缺少理解,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强目的性必然会与其他人的强目的性发生冲突,也很可能会形成一个“他人即地狱”的紧张型社会。个人认为,社会不可能没有功利性和目的性,但做人无论如何都还是需要有一些情怀的,不能太过功利。

  如果青少年时代没有培养良好的趣味、灵性,没有完善的精神发育,人就极容易变成典型的“自来水”。避免成为“自来水”的重要方式就是加强个人的人文素养,而人文阅读,尤其是阅读优秀、深厚、经典的人文书籍,便是加强人文素养最核心的手段。人文阅读,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破除“自来水”意识,将人“读”成一条美丽而潺湲的大河,成为一个有血有肉、健全、丰富的人。

  伟大的作品,尤其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名著往往有着人类普遍而内在的生命性意义,表现的是人这个物种精神上的某种共性,因此往往会让人自然而然地“由彼及此”,产生丰富的自我关联和共鸣,将自我的内在体验与书中的内容高度融为一体,此时便构成了人与书相互的“辉映”关系,书中的内容在字里行间聚成光芒,一下子投放到我们的生命场中,将我们的生命经历一下子照亮了,我们会不自觉地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理解自己,反观自己,这样人与书就建立起内在的生命关联。

  这是一本书的大幸,何尝不是读它的这个人的大幸!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读书的“人”便构成了书的“一部分”,书也会再次“活”了过来,有了一次新的生命。而上述过程必然是通过一页页地读一本与你生命有共鸣的书才能产生的,它的意义和价值是从字里行间体会或感悟出来的,不可能从别人那里听来。

二、我们的“大马林鱼”在哪里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讲述了老渔夫一连84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没有屈服,依然出海,终于在第85天钓到一条大鱼。大鱼拖着船往深海里走,老人顽强地与大鱼搏斗。两天两夜后,他终于杀死了大鱼。后又遭到鲨鱼攻击。老渔夫虽杀死了鲨鱼,但最后他只拖回了一副鱼骨架。小说一个著名的题旨,早已人人尽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如果因为看过这个总结式的题旨和故事梗概,就认为已经了解了《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不需要再细读它,你很可能就会错过一次获得启迪的机会。我有幸与《老人与海》有过一段共同的生命旅程。

  老人与大鱼的对抗是触目惊心的,这是一场艰苦而持久的对抗战、拉锯战。开始,老人与大鱼之间存在着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抗性关系,但随着人与鱼之间的对立关系越发严峻,越来越剑拔弩张,老人对大鱼的理解也越发深入,甚至对大鱼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与钦佩:

  “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海明威《老人与海》)

  ……

  原文详见中国教育新闻网

  《人民教育》杂志2022年第12期,原题为《整本书阅读何以对“人”发生更大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