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考语文试题的几点变化
(2022-06-18 18:15: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考动态 |
一、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考语文试卷内容的变化
1.重视考查课内小说
【例1】《淮南子·说林训》:“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下列人物行为与之最相似的一项是(
2.重视时代语境下知识的迁移运用
【例2】如果《品质》中的格斯拉弟弟遇到马云,马云给其以下建议,他最有可能接受的一项是(
【例3】如果我们今天把下列古人请来担任某些社会职务,以其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大众,你认为不合适的一项是(
3.重视古今文学观念的会通
【例4】余光中在《青青边愁》中说:“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假设我们要写一段话表达对余光中这句话的认可,下列不适合作为论证辅助材料的一项是(
文学不朽的观念和文学价值的崇高,是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经典共同高举的旗帜。岁月流逝,但文学是永恒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一环就是“拓展文化视野”。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些强调的都是培养贯通古今视野的必要性。
4.重视名著阅读
【例5】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常借助沟通的技巧让对方对自己有个好印象,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时的表现:
下列情形中,说话者采用了与例句类似说话技巧的一项是(
【例6】《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中国四大名著,我们今天谈论小说,往往认为小说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虚构性文体,因此,就题材来源来说,文学史家一直把《红楼梦》当作真正的小说,认为其他三部还不算真正的文人小说。你能从鲁迅的文段中获得这样说的依据吗?
新高考对名著的考查同以往对情节的记忆和复述有所不同,或将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增加更多开放性试题。既符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又符合《课程标准》提倡的“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5.重视对社会热点的评论
【例7】2018年高考结束后,一位录取到北京大学的女生王心怡,写了一篇《感谢贫穷》,文中写道……
……
6.重视试题的开放性、自主性、选择性
【例8】《怨旷思惟歌》中的昭君与《汉宫秋》里的昭君,你更喜欢哪一个,表明你的观点并作阐述,100字左右。
【例9】假设王昭君出塞时匆忙,未及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告别,到达匈奴生活安定后,她写了一封家书给父母或兄弟姐妹,想想她会写什么,试还原这封信,不少于400字。
【例10】据说大青山一带有很多昭君墓,都称为青冢,徒有其石而无碑文,请你撰写一则墓志铭,不超过100字。作为撰写者,在墓志铭的最后要加一落款用来表明身份,你可以假设自己是任何人,如:元帝、李白、匈奴民众、昭君儿孙、今之浏览者、当今某文化名人……
二、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考语文试卷形式的变化试题
1.以学习任务群为中心来编制试题
《新课标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卷(二)》就是由“测试情境与任务”“测试材料”“测试试题”三个部分构成的,分别对应的是“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整套试卷都是以“昭君出塞”这一故事为中心。
测试情境与任务
测试材料
【甲】《汉书·匈奴列传》中的王昭君故事
【乙】马致远《汉宫秋》
【丙】朱大可《王昭君高歌欢乐颂》
测试试题
(1)依据目前A组和B组的人物构成,请你推测之前分组的标准是什么。
(2)研读杜甫王安石的诗,两诗中的昭君形象有何共同点?诗人刻画昭君形象的着笔点有何区别?
(3)以下文本都有把王昭君嫁于匈奴看作昭君个人命运悲剧的倾向,除了作为起因的匈奴求亲之外,这些文本分别把责任推在了谁的身上?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王安石《明妃曲(其二)》
《怨旷思惟歌》
(4)请自行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旦”“外”“云”“科”等杂剧知识,然后完成下列任务。
(5)研读《怨旷思惟歌》,完成下列任务。
(6)研讨《王昭君高歌欢乐颂》,完成下列任务。
(7)回到最初的“任务”,你的意见是把王昭君归入A组还是B组,在人物后面的括号里填上相应作品的名称,并阐述这样归类的理由。
试题的编制有一个中心任务,即“如果请你拿主意,你将把王昭君归入哪一组,说出你自己的结论依据”。围绕这个中心任务,针对具体的测试材料,又有各种类型的小任务,比如“请自行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旦’‘外’‘云’‘科’等杂剧知识,然后完成下列任务”“研读《怨旷思惟歌》,完成下列任务”“研讨《王昭君高歌欢乐颂》完成下列任务”。解决这些小任务之后,又回归到中心任务:“回到最初的‘任务’,你的意见是把王昭君归入A组还是B组,在人物后面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作品名称,并阐述这样归类的理由。”以这种形式来编制试题,就会形成“提出中心任务—解决小任务—回到中心任务”的任务群,所有试题都围绕“昭君出塞”来展开,以任务群为导向,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注重古诗文默写的情境性、时代性、关联性、趣味性
【例11】假设陶渊明、杜甫、王维、李白、屈原、白居易等都是微信好友,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当天,发一个朋友圈,其他人应和或跟评,试就以下情境,猜测他们各自所说的内容,用他们各自的诗文名句来表达。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下雨了……
王维:这时节,来点雨,那就是天然氧吧,“
苏轼: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杜甫@王维:唉,一样的秋,差别怎么这么大呢,我这夔州地界却是“
李白@杜甫:老弟,你又想长安了吧,何苦跟那些人混,“
屈原:“
白居易@屈原@杜甫:你俩没见过面吧,倒是知音,“
这种类型的古诗文默写,创新之处在于:
一是增强思维性。这种形式的试题有别于机械式的记忆默写,而是需要经过反复斟酌和思考才能作答,这体现了《课程标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要求。
二是增强关联性。打破了以往默写题各句之间相对独立的情况,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
三是增强情境性。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古代诗文内容的理解。
四是增强时代性。将古代人物现代化,以交友对话的形式,用“微信朋友圈”“聊天”的方式,拉近考生与古代人物之间的距离。
3.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主的现代文阅读
以往的高考语文试题的文本阅读很少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出现。《课程标准》要求“跨文本阅读”“跨媒介阅读”,反映了信息时代的阅读特点,紧跟时代发展,意在拓宽学生阅读范围,将语文教学与生活接轨。学习任务群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强调必须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例12】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5,16题。
【甲】(节选自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乙】(节选自百度百科《蚂蚁死亡旋涡》)
16.综合阅读【甲】【乙】两文,以“我们不需要被设置的生活”为中心写一个语段,要求用到“个体”与“群体”这一组概念,并用到【甲】文中的“特立独行的猪”和【乙】文中的“蚂蚁死亡旋涡”这两个名称及其含义。要求120~160字。
【例13】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7~21题。
【甲】选自《庄子·让王》
【乙】节选自狄马《荒谬的苦难美学》
21.如果把贫穷也看成是一种苦难,【甲】文赞美甘于贫穷、不以为意的原宪,而【乙】文在批驳赞美苦难,他们是否矛盾?请做出分析。
例12通过【甲】【乙】两个语段的综合,既要求“写一个语段”,又要求辨析“两个名称及其含义”,符合“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例13则更侧重考查学生综合材料形成观点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考语文试题将出现很大的变化,有的是宏观层面的变化,有的是微观层面的变化。总体上,试题将更加新颖,更加生活化,更突出自主性、开放性,更侧重于核心素养的考查,更依赖于学习任务群的指导,值得我们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