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省级中考统一命题
(2022-04-24 17:12: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公共文件 |
谋在高处 落在新处 干在实处 积极稳妥推进省级中考统一命题冯守权 聚焦省级中考统一命题 中考作为广大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后重要的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涉及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备受全社会关注。辽宁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充分考量中考命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将中考改革与落实“双减”融会贯通、综合发力,初步形成省级中考统一命题的“辽宁模式”。 谋在高处深刻认识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命题是考试的中心环节,命题质量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检验。辽宁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政治高度,从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出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五育并举”,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站位、加强领导、强化保障,把省级中考统一命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谋划、整体布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激发深度思维、学生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中考命题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导向作用。落在新处充分发挥省级中考统一命题在助力“双减”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深刻领会“双减”精神、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双减”瓶颈,让“双减”成为基础教育整体性变革的新引擎,是中考命题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辽宁省把落实“双减”要求、巩固“双减”成果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链条中全面思考,系统规划,精准定位,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作为省级中考统一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在“双减”背景下推进作业改革和考试命题有机衔接,“以考改促课改,以课改推考改”,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做到学什么考什么,以学定考,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面强化作业管理,全力摒弃题海战术,让“备、教、学、评”协调一致,使课程、教学、考试、招生工作有机衔接,形成中考改革与落实“双减”融会贯通、综合发力的新格局,确保辽宁省“双减”成果可持续、不反弹。干在实处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落实落地中考命题的政治性、导向性、专业性都很强,要提高命题质量,必须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切实可行。辽宁省坚持“试点先行、稳慎推进”的原则,一是选取盘锦市作为试点城市,建立以评价学生基本素质发展水平和学科学习水平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018年—2020年连续三年由辽宁省教育厅为盘锦市组织中考命题工作,为辽宁省中考统一命题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二是促进完善辽宁省中考命题工作制度,研制了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审题人员工作手册,明确中考命审题业务五大原则、工作流程和基本要求,以及学科多维细目表研制和审核制度等一系列工作机制,为全省中考统一命题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三是依托辽宁教育学院教研专家,构建了集全省优秀师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命题专家库,每年开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操的命题业务培训,大力提升试题命制水平,为全省中考统一命题提供高水平命题队伍。四是加强中考闱点建设,精心选择试卷印制甲级资质单位作为中考闱点,做好严格的保密工作、要求及流程,为辽宁省统一命题提供安全的命题场所。五是强化经费投入,将中考命题和培训经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专门配备中考命题专用电脑等保密设备,为全省统一命题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下一步,辽宁省将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尤其是刚刚召开的全国中考命题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中考改革省级统一命题相关工作。一是从2023年开始进行地理、生物学的省级中考统一命题,到2024年实现全省中考统一命题。根据各地不同学情,采取命制多套试卷的方式,由各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二是坚持正确导向,落实“双减”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在试题命制中注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合理把握试卷难度,不出偏题怪题。三是建立中考命题质量年度评估机制,强化试题政治性审查,对评估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提升试题命制水平。四是进一步强化中考闱点建设,做到安防设备更新换代、疫情防控精益求精,全力保障中考命题工作顺利开展。辽宁省将不断推动省级中考统一命题,提高命题质量和水平,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者系辽宁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辽宁省教育厅厅长) 中考命题:取消考纲才能服务于全面育人李萍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充分表达了国家持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立场,有利于初中学校实现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通知》中指出,“各地要认真落实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的规定要求,坚决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再一次强调了取消考纲是当前考试命题改革的必然之举。但是,对于长期使用考纲实施命题和教育教学的人们来说,或许会在新条件下产生思想上的顾虑和专业上的疑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项举措的政策性和科学性内涵,即只有取消考纲,课程标准才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中考命题也才能因此而有效地服务于学校全面育人。 第一,取消考纲并把课程标准作为中考命题的唯一依据,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课程层面的集中体现,它的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理念的践行和国家育人目标的实现。而制定中考考试大纲的本意,是根据考试的性质和要求将课程目标与内容“细目化”“操作化”,便于师生组织复习和针对性备考。从实践效果来看,考试大纲的“细目化”逐渐演变为“狭窄化”,“操作化”则演变为“程式化”,课程标准所蕴含的育人目标无形中被考试目标替代,由此导致有的教学内容被删减或削弱。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考纲不仅指挥着考前复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代课程标准成了整个初中阶段教学的“指挥棒”。考纲说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学生就练什么,课程标准被置之高阁,与一线教学实际上处于分离的状态。因此,取消考纲并把课程标准作为中考命题的唯一依据,是科学审视客观现实之后的理性设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只有取消考纲,才能使课程标准的统领地位得以体现,进而使教育的本真得以回归。第二,取消考纲并把课程标准作为中考命题的唯一依据,是引导学校摆脱应试教育思维的必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考试大纲的运用已经成为导致学校“以考定教”的应试教育思维的直接因素。这是因为考纲缩小了国家课程标准关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范围,规定了各学科知识点在考试中的权重、题型、范围等。可以说,这些规定越是具体和固定,命题的局限和套路就越明显,作为结果,学科教学活动就越僵化,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应试倾向也越严重。取消考试大纲,以课程标准作为中考命题的依据,将教学标准和考试标准合二为一,符合“教—学—考”内在一致的教育原则。中考命题因此得以摆脱考纲的桎梏,从关注考点转向关注学校教育宗旨和学科教学目标,真正发挥评价“指挥棒”的正面导向功能。学校则因此得以彻底摒弃直接用考试大纲指挥教师教学的功利思想,摆脱积重难返的应试教育思维,逐渐形成“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素质教育新思维。第三,取消考纲并把课程标准作为中考命题的唯一依据,是符合教育评价规律的可行方案。取消存在多年的考试大纲,对命题人和学校、教师、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想必有许多人会心存疑虑并对此种举措的可行性有所怀疑。应该说这样的疑虑和怀疑都属正常,但只要我们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统筹规划,科学探究,就一定能够在实践中使各种疑虑和怀疑逐渐消失。事实上,有些地区已经先行一步,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山西省从2014年开始,就明确“取消考试科目说明,以课程标准为考试命题的唯一依据”。山西省基于学业水平考试的立场,适应毕业、升学“两考合一”的需要,对试卷的容量、难度以及不同难度试题的比例等做出规定;以命题多维细目表为抓手,将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要素融入其中,确保试题的目标指向、内容权重等与课程标准全方位对接。山西省在命题实践中,系统分析,科学归纳,构建了中考命题“一核·六维·四手段”的理论体系,促使课程标准的简约性、教学实践的丰富性与考试命题的精准性达至和谐,不仅使中考命题质量稳步提升,而且有效引领了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总之,取消考纲并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既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只要不忘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坚定遵循教育和评价规律,中考命题就能够发挥正面导向作用,间接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成为与学校教育有机融通的教育工作必要环节。(作者系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考试命题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报》2022年4月22日第10版)
后一篇:围绕“四个评价”展开课堂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