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五大变化、两大热点及四大举措

标签:
教育 |
分类: 校本研训 |
2017年12月,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新课标”设置了18 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著作专题研讨”),其中3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每类课程开设2个学期。其中必修共设8学分,包含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共设6学分,包含6个学习任务群;选修共设12学分,包括6个学习任务群,学生自由选择。
高一学习必修上、下册,高二学习选择性必修上、下册,高三学习选修上、下册。
新教材和课程的五大变化
一、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2003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2017版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
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新版课程标准新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开设2个学期,8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开设2个学期,6学分;
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开设2个学期,设计12学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
这十八个任务群被归置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
必修(8学分) |
选择性必修(6学分) |
选修(任选) |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1学分) |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 |
|
当代文化参与 (0.5学分) |
||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0,5学分) |
||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1学分) |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1学分) |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2学分) |
文学阅读与写作 (2.5学分)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2学分) |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0.5学分) |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
|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5学分) |
||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0.5学分) |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
|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学分) |
跨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
|
实用类阅读与交流 (1学分) |
||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1学分) |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2学分) |
五、明确学业质量
其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
新教材和课程的两大热点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二、革命传统教育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
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
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
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举措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与写相结合。要用“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法渗透”为特色的现代阅读新模式代替以“内容分析、烦琐提问、写法分析”为特征的阅读旧模式,使阅读返璞归真。要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出发,注重诵读、感悟和积累,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举措三:培养阅读兴趣。不能因此把发展阅读能力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课堂,把阅读视线限制在课本上。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资源,跳出教材,放大阅读范围。读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光盘)和“无字书”(自然万物、人情世故等),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阅读、积累感悟、提高能力。
举措四:恰当地运用现代技术,使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互相补充,实现超文本阅读,提高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