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抓情语的方法迅速把握《锦瑟》的内容;学习通过揣摩典故的方法来体会《锦瑟》一诗悱恻绵邈的情绪。
2.通过《马嵬(其二)》的学习,掌握咏史诗一般鉴赏方法。
3.背诵两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好问:“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王士禛也摇头长叹:“一篇锦瑟解人难!”
二、作者
李商隐(约811-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奚生,河南人。年轻时以文才受令狐楚赏识,推荐中进士,但他却娶令狐楚政敌王茂元之女。令狐楚之子后当了宰相,李商隐从此被压抑得抬不起头。因此其诗忧郁感伤,常慨叹个人的沦落和世运的衰微,揭示政治的黑暗。由于他多愁善感和复杂的意念,其诗常避实就虚,具有象征意味。其诗想像奇妙,词句精警,色彩浓丽,常镶嵌典故,意境朦胧。今存诗600多首,有《李义山诗集》。
《锦瑟》大约作于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终年46岁。此诗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回忆往事。借助典故、比兴、象征等手法,因此此诗极耐人寻味。
三、学习《锦瑟》
(一)整体感知
1.诵读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赏析:
此诗名“锦瑟”而非咏“锦瑟”(也有人认为是咏物诗),其实无题。盖写无须明言之情感?或与李氏一贯的审美追求相契?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起):起兴。为什么是锦瑟呢?是其音调繁复、清怨?抑或是眼前物?
“无端”,类似“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得无理,其实情痴,而又“谁解其中味”呢?
“思华年”,概括了诗的内容。沧海桑田,回忆“当时已惘然”的情事,自然又生变数,“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下两联以典故写对“华年”之“思”。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颔联(承):“梦(即“华年”)”,是美好的。“晓梦”,美好而易逝。“迷”,“惘然”也。
像《锦瑟》的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结构上要起到“承”的功能,所以它是上承“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而来的,既然首联的意思是诗人听到锦瑟的旋律,想到了逝去的青春,颔联便应该进入回忆才对。
“庄生”一句,用到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即《庄子·齐物论》里梦蝶的故事:庄周回忆自己曾经梦为蝴蝶,悠然畅快地飞舞,完全忘记自己是谁了,忽然醒觉之后,惊奇地发现自己还是庄周。这一刻真是令人恍惚,不知道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
庄子讲述梦蝶的故事,本是为了说明“物化”这个哲学观念,但诗人不搞得那么深刻,只是用它来形容一种似梦似真、疑真疑幻的感觉。此刻沉浸在锦瑟的音乐声中,水样流去的锦样年华在眼前依稀看见,是青春的自己梦到中年听琴,还是中年的自己梦到青春往事,如同庄周梦蝶,恍惚间无从分辨。
这样讲,有点儿把诗句凿得实了,我们不妨把梦蝶当作诗人营造出来的一个意象,一个处处似实、落脚皆虚的意象。
“春心”,向春之心,生死以之。“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纵使“衣带渐宽”而“终不悔”,纵使“十年生死两茫茫”而“自难忘”。春心托于杜鹃,可以让读者想到“不如归去”的呼唤,但归向哪里呢?是回家和家人团聚,还是放弃自己毕生坚持的政治理想?春心托于杜鹃,也可以让读者想到发自肺腑的家国之情,那是一种啼血不止的执念,也是一种无望的执念。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颈联(转):本已“惘然”的“华年”情事,“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可望,空有“春心”而不可即,怎不怅然若失?
沧海”两句在律诗结构上要起到转折的作用,这个转折首先表现在形式上,就像电影手法一样:上一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近镜头,是局部的、细节的画面,至此镜头一转,突然出来了远景,沧海月明,蓝田日暖,都是宏大的、壮阔的景观。诗句行至此处,豁然开朗,顿时从颔联那小小的、局促的悲情中跳脱出来,境界为之一开,这就是律诗中一种高明的技术手段。
我们再看一下这一联的形式美。律诗的规矩,颔联和颈联必须都是对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已经是非常工整的对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更加工整巧妙:“沧海”对“蓝田”,地名对地名,海水对高山,这还不够,而“沧”是暗绿色,恰恰和“蓝”相对,“海”又可以和“田”相对;两句之中,一山一水,一明一暗,一阴一阳,一珠一玉,处处都在对比,这一联对仗工整,措辞绚烂。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共性很明显:都是绝美的,也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关联,找不到。冲突,两个意象的冲突感非常强烈,这首先是律诗对偶句的普遍特点,而对仗之格外鲜明,冲突激荡,正像叶嘉莹所感受的那样:“私意以为义山乃藉二种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人生中种种不同的境界和感受,所以这两句乃处处为鲜明之对比,因为唯有在对比中才能夸张地显示出境界之不同的多种变化之可能性;如此则无论其为明月之寒宵,无论其为暖日之晴昼,无论其为寥落苍凉之广海,无论其为烟岚罨霭之青山,无论其为珠有泪的凄哀,无论其为玉生烟的迷惘,凡此种种乃都成为了诗人一生所经历的心灵与情感之各种不同境界的象喻。”(《迦陵论诗丛稿》)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尾联(合):中间两联用典抒情,尾联则直抒胸臆,点明“惘然”的情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一联在结构上是“合”,要为全篇收尾。这句里的“可”借作“何”,所以“可待”就是“何待”“怎待”,用法和李商隐《牡丹》诗里的“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一致。“可”也可以看作反训,理解为“不可”,“此情可待成追忆”便是“此情不待成追忆”。只有这样解释,前一句的“可待……”和后一句的“只是……”才能呼应得上。这一联的意思是:此情难道要等到追忆的时候才觉得惘然吗?只在当时便已经这样觉得了。“此情”有什么具体的指向吗?一点儿都没有,只是种种前尘往事,是庄生晓梦,是望帝春心,是沧海月明,是蓝田日暖,百感交集,无由得说。诗句里有一种浓烈的宿命感:种种往事,当时当地便已生惘然之情,如今被锦瑟勾起回忆,岂不是更加惘然吗?诗人只点出了当时的惘然,而当惘然之事成为了追忆,情绪上岂不是变本加厉吗?这就是诗人的言外之意。我们评价一首好诗,一般会说它“言尽而意不尽”,而李商隐这个结尾比“言尽而意不尽”还要高明一筹,是言外之意比言内之意更深了一层,构成了一种递进的关系。
从“可(何)待……”到“只是……”,句子转折不是说当时惘然,以后不惘然,而是说——想想我们的一般情况,美丽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在当时的感觉和在事后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当时只道是寻常,过后回忆起来,才会生成既甜蜜又惘然的感觉。而李商隐的表达是:那些美丽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不必”等到成为回忆才会生出惘然之感,就在发生那些人生经历的当时便已经有这种感觉了。而这种“当时”的惘然,也就是“庄生晓梦迷蝴蝶”式的亦真亦幻的感觉。
3.小结:
读此诗,可从首尾两联入手,首联交代诗的内容,即“思华年”,也就是“自伤身世”;尾联点明情感,即“惘然”。中间两联遥寄婉曲的典故,以一连串的典实和比喻描述韶华流逝、怀才不遇、理想成空的经历给他心灵留下的深刻印痕。抒情诗的功能本是坦露胸怀、展现心灵,而不便于叙述具体事实,李商隐也正擅用迷离惝恍而韵味隽永的意象,状写由无数事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倾吐多年郁积于心的感受。此诗的中间二联,是四幅奇丽图景,美到极致,也浓缩凝练到极致,以富丽精工的语言间接地写出“思华年”之事,以及蕴含的“惘然”之情感。恰与首尾二联的直抒胸臆,浑然地构成一曲哀婉伤感、变奏丰富、令人回肠荡气的标题音乐。
此诗究竟是写什么?是不可说的爱情?是深沉而不能自已的悼亡?是九曲而两难的身世和仕途?还是……其实这些不必深究。此诗丝毫未写平生行事,故试图考索诗句背后的事实,往往徒劳无功;但它又涵盖了诗人一生的坎坷境遇,故读者不妨根据已知的作者生平去体会领悟诗之神味。诗人所思的“华年”本身或许就包含了迷离惝恍的情路,委曲求全的仕途。总而言之,写的是“思华年”的“惘然”之情。
只是,一切,“当时”已“惘然”,更别说回忆之下的今日了。尾联道出一个失意者回顾平生时的怅惘和迷茫之感,也很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链——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4.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1)朦胧的意象
(2)哀怨的基调
(3)凄迷的意境
(4)华美的语言
(5)象征的手法。
5.方法总结:
看作者:知人论世(见生平)
看情语:词、句子,通过“思华年”“惘然”等情感词把握诗的情感: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
看结构:律诗有一套严谨的结构,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构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组,这四组构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也就是说:首联要给全文开头;颔联要承接上文,也就是承接首联,顺势下笔;颈联要转折;尾联作总结。一首律诗就像一篇小型八股文,我们得知道如何从它的结构规则来读。
看典故:大量用典(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从原典中生发诗意的联想,借以传递情绪和感受。)
四、学习《马嵬(其二)》
华清恩幸古无伦,
犹恐蛾眉不胜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
只教天子暂蒙尘。
在轻松幽默的揶揄中,包含极严肃的批判主题,几乎直接将唐明皇与周幽王、杨贵妃与褒女划上等号。如此吟咏当朝至尊,除唐代而外,历朝罕见。这当然缘于唐代政治较为宽松开明,但更主要的还是李商隐的胆识与勇气,这种毫无顾忌“指斥乘舆”的诗毕竟在唐代也并不太多。题旨与此相类的尚有《马嵬二首》,讥笑唐明皇“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背景介绍
(1)相关历史事件
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一般多归罪于贵妃,斥之为祸首。此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的锋芒直指玄宗。
(2)写作背景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2.整体感知
(1)诵读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内容赏析: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
【提问】首联中用典,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马嵬之变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卫士击筹报晓。
【提问】颔联两句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虎旅传宵柝”写的是逃难生活的不安适。“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鸡人报晓筹”写的是宫中生活的安乐,也暗示唐玄宗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但“无复”点出了这一希望已幻灭,“无复”与“空闻”相对,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马嵬之变这一天,也是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盟誓,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同驻马”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七夕笑牵牛”对照“六军同驻马”,两相映衬,就表现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和讽刺: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提问】尾联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宠爱的妃子,而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却有更美满的婚姻,这一对比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首——仙山寻妃——用典
颔——马嵬之变——对比、反衬
颈——七夕之盟——对比
尾——为什么?——对比、反问
【提问】本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用倒叙手法,先说寻仙,后说兵变一事。颈联也是倒叙,七夕之事在前而后说,驻马之事后发而先说。
【提问】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颇为后人称道,请同学们分析诗歌的巧对。
【明确】对偶最整齐的是中间两联。“空闻”对“无复”,“虎旅传宵柝”对“鸡人报晓筹”;“此日”对“当时”,“六军同驻马”对“七夕笑牵牛”。最妙的是其中的“六军”对“七夕”,“驻马”对“牵牛”,这是两组借对,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子。“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借对往往富于幽默风趣。
3.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警告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可荒淫误国。
4.此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表现何在?
答:讽意至深:否定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结尾设问深化议题。
用笔至细:倒叙方法;
5.对比鉴赏:对比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和李商隐《马嵬(其二)》,总结咏史怀古诗在取材和技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昭君村
所咏之事:昭君出塞
所抒之情:同病相怜,叹人伤己。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陈迹为题材,借怀念古人、凭吊古迹、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引发出对自己身世或时局世事的感慨。或怀人伤己,或借古讽今,或理性反思,以寄托哀思、感慨兴衰、讽喻时政等。
6.小结咏史怀古诗
(1)特点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语言风格:含蓄蕴藉、苍凉深沉。
(2)鉴赏咏史怀古诗基本方法
准确把握诗意。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和意象迅速把握诗歌大意。
弄清史实、典故。平时书上出现的典故和历史事件要熟知。
对接诗人、时代。要知人论世,为判定主旨做准备。
确定诗歌主旨。确定诗歌是伤己、感怀还是讽今。
品味所用技法。
浓缩为:结合诗意,弄清史实——知人论世,体悟感情——调动储备,分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