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教案设计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
1.
2.
3.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
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的。
[教学方法]
文体模式:演绎法、发现法、词语比较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1.
(板书标题)
2.
(幻灯演示“公式”,由教师通俗的解释几点知识与“中心”的关系)
幻灯内容如下:
二、分析课文
1.
(明确并板书:爱国主义;民族团结)
2.
假如把第一部分交给你了,你准备拿什么作为入门的钥匙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从小标题入手。
师:“一段最古的长城”与本文的中心有关吗?是中心思想,还是中心人物?
由《一件珍贵的衬衫》类推一下呢?
3.
学生议论后明确:照应小标题;属于详写;扣住中心思想(情感)。
4.
请速读!划分层次,明确大意。
(学生发言后明确并板书:地理概况,战略意义)
5.
(学生朗读,教师纠正、指导,范渎。请几个学生自由发言谈语言特色。教师可趁机提问一名同学。)
第五自然段很有文学味,其中反阴山比喻成“青铜的屏风”,我以为一如改成“美丽的画屏”更有美感。你说呢?
(学生可能侧重从“青”的角度解释,教师引导学生再推敲“铜”的形象效果。之后,再提示学生品味“安闲地”“沐着”“平静”和“风浪”等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第7自然段,侧重引导学生体会关联词语的逻辑作用,并初步体会夹叙夹议的手法。)
6.
明确:正是因为大青山南麓水草肥美,才招致了两个民族的冲突;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才引来了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前两层都是中心内容的“因”。这样,也就回答了前边的选材和组材两个问题。
7.
朗读后提问:为什么作者反复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并倍加赞赏?
(明确后板书:两大功绩——修筑长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8.
明确:提及秦始皇修筑长城,是为了衬托赵武灵王。
师:作者又写到孟姜女,那么对秦始皇修筑长城是肯定还是否定?
下面听录音,用两种不同的语气读这一段,请大家体会哪种读法更符合作者的本意。
(放录音。学生讨论后发言。放幻灯,提示学生品味下列词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站着”“控诉举世闻名的”“甚至……”“攻击”的表意功能。)
进一步明确:本段叙中有议。作者认为两人修筑长城都是国防的需要,都是不可否定的。这就自然的扣住了中心——爱国主义。
9.
(学生简述“胡服骑射”。)
师:“胡服骑射”更能表现“爱国主义”这一中心思想吗?谁能先从材料的角度说说这两个措施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一方面抵御外族入侵,保家为国;一方面又取他人之长,富国强兵。二者都是以爱国为出发点的。但后者是从本质上增强国力,比修长城更主动,更有实际意义。
师:象“胡服骑射”这样,只要对本国有利的就大胆拿来,这种举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明确:改革。改革的目的不正是为了把国家推向繁荣强盛吗?由此证明“胡服骑射”这个材料也更能表达爱国主义这一情感。
10.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道:“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的说……”
通过反问和反复加强语气。那么如果把这几句议论抒情的语句去掉或换成别的句式又如何呢?
明确:去掉后就不能把人们对赵武灵王两个措施的认识归结到爱国主义上来。由此可见,记叙后的议论、抒情,往往是为了揭示思想含义,帮助人们理解文意。
11.师生共同总结,从整体上把握选材、组材等是如何取决于中心,为中心服务的,并借此鼓励学生再今后学习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
12.布置思考题:
能否说第一部分也流露了珍惜民族团结的情感,第二部分也闪烁着爱国主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