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一)

(2017-12-12 09:16:1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研札记

说到课堂教学的艺术,势必和课程改革联系起来。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对待新旧教学策略与模式等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课程改革,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教学实践,都在呼唤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一线教师的心声是:新课程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于是,一些新策略、模式、课型地也就应运而生了。

课程改革要有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大势,满足新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但我以为也并不是要颠覆传统的教学方法,面貌“焕然一新”。观其现在的所谓新课堂有一个明显的走误区现象:凡是新的就是好的,“欣欣然地蹩进去……”而过去的全都抛之脑后,“以见其彻底革命”;而“新的策略和模式”,不管是否适用,虽即仿而效之,生搬硬套,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态。

即使是新的教学模式、策略,如果简单套用,且形式化,表面化,程式化,

其结果只能是生硬,单一,乏味,其性质还是回到老路上去,甚至是一种倒退。我主张,新的教学策略、模式我们一定要探索,要学习,要推行,但是务必领会、把握其精神实质,更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 ,使之如出己手。“拿来主义”还是我们面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而前提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大胆拿来!其后是必须有辨别,取其精华。我的态度是辩证地来看,灵活地运用,有创造地运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一定集自身教学之精华,创出能够体现自己教学个性和智慧的教学策略和模式。这样,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人尽其长,得心应手了。观念明确了——以人为本,那么无论是策略,还是老教法,都是可行的,也是一种殊途同归嘛!

“总之,我们要拿来……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课堂不能自成为新课堂……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面对课堂教学的新新旧旧、林林总总的教学策略与模式呢?我这里的主张是,讲求创新,推陈出新;无论旧方还是新略,都要遵循人本化,辩证化,多元化的原则。
下面谈谈课堂教学策略与模式的运用与创新的几个原则和艺术性。
一、人本化的课堂教学

说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其核心思想毫无疑问地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教学方式和策略、模式等等都要以此为灵魂,讲求教与学的自主、平等、民主,即人本化。具体说来,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老师们要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等并不是要你脱胎换骨,与过去的传统教学一刀两断,“重新做人”;不错,教学观的转变是很大的,也应该是彻底的,如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的人本教学观,对教师来说需要一场彻底的革命,但是再革命也不是把什么都抛弃了,就好像由吃中餐变为吃西餐,许多用料和加工还是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关联的。

有道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课堂教学怎样改革,都要遵循“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或者说,只要讲求了教学人本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一切恰到好处,那么无论是传统教法,还是新的教学策略、模式, 都可能是最好的!

我们的传统教学思想不乏对教学方法创新的追求,古人即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则更进一步。说到底,我们讲求教法、策略等等,从新课程理念来说,不就是为了达成有效教学吗?而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必须把关注的目光转到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上来。那么,是用老方法,是行新策略,最根本的依据是“人本”,每一个方略都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使其焕发学习的主动性,并学会学习。这就是所说的教学策略、模式的“人本化”。而做到“人本”,必须讲求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在尽量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教学内容多层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同需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一方面将原有的教法更加贴近了学生的实际,一方面试行新策略,比如我们尝试的“导学案”教学,教师开始设计的导学案未必适合每一个学生,反倒让许多学生很不适应,于是我们又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改进了方法,将导学案设计的任务由师生平分,一半由教师设计,另一半则由学生“量体裁衣”,自我设计,也就是自选问题探究。还把一律是问题的导学案变成了方式多样化的导学案,有半命题,有温馨提示,有任务驱动,等等,这样就把试题化的被动式的导学案变成了以导为主线的讲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学案了。

教学人本化讲求民主、平等,教师与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经验。于是我们特别注重师生互动,把师生沟通的主要传统途径——提问的方法做了许多改进,如采用互问式、反问式、带问式、自问式等等,学生主动说话的机会大大增多了。

另外,在课程评价上,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重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激励作用,注重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采用更加全面公平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

如请学生鉴赏《庖丁解牛》第一段,一位学生赏析得头头是道,我的评价只是说“好,很内行!”怎么内行,却把评价的机会让给了学生——已知他说得好,你来求证!特别是对主要问题的探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是否积极行动,十分大胆发表见解,是否越来越内行……不仅会讲,还有会评,评是高级的学习。

这样,学生以评价者的姿态来看问题,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主动性,资质得到了提升,他们会尽力使自己进入角色——就不能愧对这个展示资格的机会!他们还会在此过程中,努力使自己变得内行,按知识规律思考,说话;凭其个性而创造性地表现自我。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辩证化的课堂教学

关于传统教学方法利弊和取舍,特别是传承、创新,关于新课堂教学策略、模式的创新,以及所涉及到的种种相关的因素,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和处理,才能保证种种新旧教学策略、模式的人本、科学、有效,富有生命力。

当前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体现着新的教学理念的策略和模式等,但是新的事物的推出并不是对过去传统的全盘否定,这里就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教法的新与旧并不完全等于正确与谬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如果能够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着新与旧的关系,就能解决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种种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内容、策略。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于是便形成了三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习内容、教学策略的关系。其中与教学策略的关系中的“旧方新略”的矛盾在课堂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越发明显。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把教与学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辨证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阶段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传统教法或策略中不乏创新性的有生命力的元素,掌控得当,就会凸显出优势来;而所谓新课程的方略也不免含有形式化、被动性或单一化的成分,掌控不好,也会现其弊病。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我们的教法只要着眼于学生的学,有利于学生的学,那么我想,对于传统方略,只要我们“扬其所长”,开掘了它的人本因素和创新性的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就能在新课堂的教学中“发扬光大”;而新的策略也必须领会其精神实质,方能见其所长。否则,可能是徒有其表,有其名而无其实。

   

我们课堂改革所处的阶段的特殊性在于新旧交替的漩涡中,旧有的教学方式和模式等等仍然根深蒂固,新产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又以强有力的生机冲击着过去的一切,而其要冲激的是固陋、保守的成分,要催生的是科学的思想。“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那么传统教学绝不是不辨真伪优劣,统统淘汰,许多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模式等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们就是当年创新的产物,仍然适应课改的大潮。有些“老教法”,即使有些不适应的成分,只要“剔除糟粕”,推陈出新,便是一个新面目。

这么说来,辩证法不可不讲,尤其是对待旧有的,传统的教法和模式,讲求批判性继承,是一以贯之的法则。

 

我们都承认,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是教学方式的进步,而“满堂动”,“满堂争”似乎更进步了实则不然。从实践的层面上看,不一定哪种方式最好,只有看学生的接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满堂灌绝对行不通吗?灌输式呢?列宁对灌输理论进行了系统而丰富的阐述,为了提高理论的灌输效果,他对灌输原因、灌输主体、灌输客体和灌输方法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学习列宁的灌输理论,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并且知道教育主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如何分析教育客体差异性,怎样实施有效的灌输教育等。当然,列宁的灌输是有其特定的含意的,我们这里不做细致的探讨。

曾听过几位老师“满堂灌”的课,其一是《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导入后,十分投入地分段朗读,如醉如痴,每读完一段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潜心体会,细细品味,而后教师再细细品鉴。这样,朗读、问答,品鉴一脉相承,也可谓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融洽的氛围,学生完全入境了,听课的老师也入境了,大概是共鸣吧?如同白居易等人倾听琵琶女的演奏那般……琵琶女与白居易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沟通,她没用什么创新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发诸自然,恰到好处地“投其所好”,故而极大第满足了“学生” 的需求。你能说,这种传统方法不可行吗?

我们就称这种“满堂灌”为讲读课吧?当然,这种讲读课是大有讲究的。我曾经对一些年青教师说,同样一篇课文,我读和你读效果可能就大不相同;同样一个脚本(教案)我教和你教效果可能就大不相同;同样是讲读课,我上和你上效果可能就大不相同。非讲读课不好,关键是能否以人为本。

再比如,有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猜读法、讲读法、尝试法、比较阅读法等等,真的很多,我们现在运用不也是得心应手吗?我们面对已经运用得很纯熟的教法怎能毅然割舍,如果精心开掘,推陈出新,不一样生机勃勃吗?另外我们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法——各取其长,各取其新。

我们再看看新模式。

听了一些“新课堂”的课,推出了一种新模式:目标定向——整体感知——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质疑问难”,一时间,语文课堂上,被一些教师奉为法宝,成了“惯用伎俩”,堂堂课都是要学生“质疑问难”,而且表现形式都是让学生挑出最喜欢的一句话来,挑出你最不喜欢的一句话来;堂堂课都是所谓小组合作,所谓探究,互动……老师们为了向这些指标靠近,不顾质量而追求形式,造成满堂动,满堂说,满堂放,甚至满堂闹等肤浅、虚假的课堂。况且让学生挑出什么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分小组讨论讨论等等,并不一定是“以人为本”了,而是以此代彼,换汤不换药罢了;其合作、探究也未见得把握了这两项工作的实质意义而令其恰到好处,往往是抛两个问题给学生过一阵风罢了。即使这种做法还有一些可取之处,你用我用,堂堂课都用,岂不让人乏味,新的策略也很快令人产生陈旧感了。

    新近流行的教学模式,如先学后导、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式……都有其科学性,但是诸多模式,我们很难认定哪个最好,只能讲求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无论是旧方法,还是新策略,只要适合新课程的实施,即“以人为本”,就是好的,就是具有创新性的,符合了课程改革理念的。总之,只要辩证地对待,那么旧方新略总相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