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题点评

(2016-06-08 17:01:45)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辅导

    2016年的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的作文题“闪亮登场”了!这套涉及到十几个省份几十万考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高考“主流”方向的作文题在此前一段时间内曾牵动着多少人的心思啊!而2016年这套“主流”试卷到底考什么作文,这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点!

    我们还是先睹为快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内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感谢网络时代,让考场外的老师很快得到了完整版的作文题。

       迅速浏览作文题,端的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倍感亲切”——起码语文教师应该是这样的反应。这里暂且不说是我们预测的“任务驱动型”,而是说作文题的命题意图和导向。这道题十分切合当今的教学需要,教育方向!首先从当前教育动态来说,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培育学生的“国民核心素养”,其中当然包括具体的“语文素养”,或者说,核心素养所包含的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等都与语文素养密切相关。这正是我们急切呼唤的!语文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也正是多少年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或者说广大师生所苦苦追寻的,因此可以说这个作文题符合高考作文对于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察要求。

 其次,近些年国家持续倡导的“国民阅读”也与作文题十分契合。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也搞过一些关于“国民阅读”话题的作文训练,还有“语用题”里也出现过相关的内容,比如国民阅读情况的调查等。还有,高考语文试题通过作文题“郑重其事”地引导学生正视、透视自身的学习生活——语文学习本身!2015年的试题是面向社会生活,走出了校园——我们更多的作文是走向社会——今年这个题目就是要让学生转回了对自身的关注,而且是对语文学科的素养及其作用的思考,意在通过高考题唤起师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对语文素养提升途径的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健康阅读价值观,其指向性、典型性不言自明——“天理昭彰”!

今年的作文题指向了语文意识的培养,语文学习品质的培育,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语文学习方法的探索……特别是关于这一切的应有的思考,其中的“正能量”令人欢欣鼓舞!

除了引导、启迪作用外,作文题还有督促人们反思的意图。十几年的学习,

有多少师生(主要是学生)认真思考过语文是什么,应该怎么学语文,学语文的目的又是什么——是该思考这些的时候了,还语文应有的地位!

尽管语文学习或者语文素养提升有许多共性因素,但是,命题提示你“从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出发”,要求你“同中求异”,表现自己的独到的经验和思考。既有共性,又写个性;既有面,又有点……

    做人与作文,尽在其中!

    再往远看,1984年作文题:有的同学说:“每逢写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

    那是改革开放以来高考作文题第一次直接扣住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记得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老师们也都着实注意了这方面的思考与训练。

    这次,要说有高考“指挥棒”,就该卓有成效了!

    考场下,听到了一些反映,说什么空话、套话,说什么难写云云,这毕竟是极个别的。说这次作文又要写空话、套话的,那是你首先或者说只想到了那些所谓的空话和套话,没有看到考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每个人对语文学习都有独到的体验和方式方法。说难写的正是因为你平时忽视了语文学习,或者只把语文当作简单的工具来对待,从来不去思考语文学习,更没有把语文学习当作“素养”来看。不会写,这次恰恰击中了你的要害,你平时的欠缺!说不会写,不好写,应该将此作为一个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检讨的时机——平时对语文不以为意,轻而视之,非常对不起她!不会写,不好写,只能检讨自己!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语文大千,各显身手!

    作文材料一下子拉的太近,忽然间会觉得“身边无风景”了。还有近些年的作文都把学生的视角引向了社会的大天地,谁都没太顾及身边“就近取材”,这点可能让人“意料之外”。

再回到作文题型上来。这次果然是人们期待的“任务驱动型”,完全是“意料之中”了。我们的专家们很有学术能力,这一年内精心地炮制了一个“新概念”:任务驱动型作文!而且,特别为它制定了规范性的标准。但是不少老师为此困惑、烦恼,总觉得是故弄玄虚,也有人不甚在意,我行我素……

 是的,粗略地看任务驱动型作文与过去的材料作文,特别是新材料作文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而材料作文里就有多头类作文、论辩型作文,这些都与任务驱动型作文有很多相通的成分。但是郑重揣摩,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中说:“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应成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的总纲。阐释型作文以内容或论证为核心,任选角度;任务驱动型作文以任务为核心,要求写作者有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从给定的角度中选定阐述对象,增强了限制性与“防套性”,所以明确写作任务就成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关键。更深层的考虑,任务驱动型作文不是简单的推出“新概念”,而是深层次的作文考查方向与性质的变化,开始改变作文教学和考试的俗套,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发挥独立思考能力,避开空泛的说理和虚张声势地堆砌辞藻,不偏不激,学会质疑和思辨,进行有理有据的逻辑推理和深层次人生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文章。

    下面我们具体审视这道作文题。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事实上这道题目向我们展示了三种语文学习的途径,给人的第一感觉都很重要,但是真正选定一个,自然需要仔细权衡比较。根据张开在谈到高考作文 “六条标准”,衡量一番,这道作文题首先具备了可写性,这自然是人考生“倍感亲切”的写作材料,直接切中了他们“火热”的学习生活!引导考生道出的是真实经验,避开了说套话、空话,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的特点,也体现了选择性;再者作文题的探究性也很突出,考生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深入思考这些行为的本质和意义等。

        那么首先,考生要吃透“三条途径”的特点,为回答“哪种途径有效”做好准备。作文题并没有像去年那样,问你三个人中“谁”,更具风采,但是“任务”仍然是明确的: “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而且,还必须“从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出发”。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选择性在此体现出来了。

       我们的写作的具体任务都有什么呢?

       1.要写好这篇作文,我认为有必要先行明确“语文素养”,注意不要偷换概念,偏离题意,然后才好十分诚恳地谈论提升的有效途径。但是,也不能大谈“语文素养”,甩掉了提升途径,那样也不切合题意。另外,语文素养提升的途径,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文章不能纠缠概念,要注重理性分析。

       2.动笔是要考虑,三条途径,你认为那一条更重要,更实际,更有效。虽然材料中没有“更”字,似乎淡化了选择性,没有明确地让你谈哪一条途径更怎样,也许正是这个“模糊”,就使得“任务”不太明晰了,但是任务驱动的“选择”机制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何况作文题要求考生“比较”呢。

        结合写作材料,当然应该是三条途径都重要,都有实际意义,而你最终必须结合你的学习体会,侧重肯定一种途径才好,才特别符合题意。这就要求你的作文必须对三条途径进行比较性地分析论证,表明了这次作文是运用了 “比较的写法”,是在比较中说明你的理由,哪一条对你来说最为有效。思辨性要在论述中充分地体现出来。高考作文不仅考察写作水平,同时也在考察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在这道题中,考生的“思辨”过程尤为重要,抓住语文素养提升途径与方式,才抓住了这道题的写作命脉。

       3.从实际出发,三条途径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甚至可以说缺一不可,那么我们能不能综合起来谈呢,尽管让我们“比较”了?无论从命题导向来说还是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来看,似乎都不太适宜。我们只能做出选择,唯一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绝不是让你上来就把其他两条途径给否定了,取此舍彼,而是耐下心来,合理比较,在分析了三条途径各自的作用后,再突显出最重要的一条。关于这一条的论证,一定要有探究性,让人认为切实可行。

       4.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论证一般是就事论事,特别是这次还要求你“从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出发”,那么主要的事实论据还是你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当然可以适当地补充和丰富,即别人语文素养是怎样提升的,只是不能让他们喧宾夺主,你才是“主人公”。

       5.从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比较”、“阐述”、“”看法和理由”,鉴此,毫无疑义,这是要求你写一篇议论文。通过多方比较,进行辩证地分析,逐步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观点鲜明、牢靠,理由充分、扎实。关于文章体裁这一点,我想考生一般不会出现什么犹疑。

      

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课内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分别指向课堂基础课专修,课外拓展和实践能力。这些途径都和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联系起来了,应该很有话说。当然,要想写得有创见,有高度也并非易事。都有话说,那么就要在思辨性上和论证的高度或深度上见高低了。那种只流于谈论学习成绩的好坏的文章总嫌见识浅陋。

实际上,作文材料一开始就给考生一个提挈,把你提到了一个高度来看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显而易见,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关乎“终身发展”,从社会的角度看关乎“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那么,我们无论从哪个途径阐述语文素养的提升,最终的归结点还是要上升到前面的两个“高度”上来。

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选择哪一条侧重谈都话说,关键是选好切入点或者落脚点,即从哪个方面选择恰当的事实,才更典型,更有说服力。

 

      侧重谈社会生活实践的,可能会写留心处处皆学问,比如你是不是有意识地去纠正广告牌上面的错别字,有意识地模仿主持人,怎样规范得体地表达……

还可能写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家人、邻里聊天,你怎么纠错,你怎么求教,你去做义工的时候怎么讲求表达艺术,你通过习作怎样提高了语文素养,你的参加演讲、辩论赛又是如何受益……

 又是一年高考季,重视语文正当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