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课同构”教学研讨课的反思(一)
(2014-05-02 08:34:58)分类: 教学反思 |
我们经历了一场可谓轰轰烈烈的“异课同构”教学研讨课活动。各教研组在事先都做了研讨,教师也备足了课,苦心竭虑……研讨课后,仍是“余波未平”,我们还在认真地反思和总结,以扩大这次活动的效果,与利于下一步的教学改革。
我们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了,即推出“基于问题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出新课堂!既然如此,我想每个教研组长、每个上课的老师都应该明确地认识到,我们这次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切实改变了,我们这次的课堂教学是革命性的,老旧的教学方式要被甩开了,拿出新的东西吧!
参加活动的九个教研组,十六节课,再也不能“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年年岁岁花相似”了。
既然创出新课堂是这次研讨课的大方向,那么我们先就这一点来反思一下老师们的研讨课。首先有几个突出的大亮点急欲评说:
第一、注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整体上看,上课教师都在有意识地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特别是小组合作,多数班级的学生似乎已经很熟练了,他们是自觉地进入位置,积极参与,毫无牵强之感,研讨起来也很有话说,不见冷场——很好的开端,坚持下去,课堂面貌必有大改观!
关于“自主”,我还有个想法,那就是“自主”不仅需要形式,更需要内容实质——让学生有驱动力、有目的地动起来,而这个“动”的表现,却往往是一种静态——静静地思考。即然这样,那么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多个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强调给一分钟,两分钟,再给一分钟……不单是小组合作需要时间,学生的独立思考更需要时间,让他们能够“潜心”探究。外语组两位教师给的时间就很充分,也显得教学行为很真实。
我们看课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动”的上面,这堂课怎么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如何热闹等,但是却忽略了这个“静”的意义,而“静”的功效却是与“动”相当的。学生在“静”的状态下,思维却在剧烈地运转着,他们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在此期间积极释放着,蓄势待发!
实际上,无论是做什么,都要讲求“动静相宜”的,相宜,就相生,相生,就相得益彰!没有“静”的运行,就没有“动”的效果,“静”是孕育着“动”的,催生着“动”的。这个道理,我们不妨从杜雪松的《有无相生》一课受到启发。我们的课堂,教与学相生,思与学相生,动与静相生,听与说相生……这是课堂教学的辩证法!讲求这些,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科学,甚至因融入了哲学思想而富有魅力。
不少的课堂给学生机会演示思考所得,发表研讨结论,还让学生“自圆其说”,或者提出疑惑之处,再由学生解答。
体现“合作”的小组活动有研讨,也有辩论,还相互问答,把获得知识和方法的机会尽可能地让给学生;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了,应该说比以往的“合作”形式的单一有明显的突破。这些合作形式的创新都是有益的尝试,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
再说“探究”。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不仅能够切中要点,而且步步深入,“一探究竟”。探究题有探究的价值,探究题之间很讲求内在联系;探究题本身蕴含着催生“自主”的元素,也蕴含着思维机制。
第二、导学案的栏目设计有新意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我们讲过几次了:精炼,提倡精炼设案。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中就包括诱导学生能够在你的提示下主动发现问题,就是说一堂课的问题并不都是由教师的导学案提供的,它只是一个发动器,助推器,让学生有目标、有主要任务或问题,有兴趣、有一定的遵循地去自主学习,还要和同学、和老师合作学习——导学案也是一个师生合作的“共同体”。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往往具有欲说还休、欲擒故纵的功能,它的价值也往往是通过“留白”来体现的——要给学生自我发挥的机制和空间,而绝不可面面俱到,把每个问题都呈现出来,把练习题都搬上去……这样的“充分预设”,学生还有什么新奇感和求知欲了?他们只能“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去逐一填写答案好了!导学案不宜把教学任务和教学问题一股脑地“和盘托出”,这一点和说评书的道理差不多。特别是面对我们这样重点高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就再不能把以督促学生落实课本知识为主的原始型的导学案拿给他们了,而必须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就是要有所创新,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发展需求,以导学案的高品位的导来满足学生的高品味的学!那么,教学内容的“留白”,教学问题的“留白”,乃至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留白”,何尝不可以大胆为之,让学生来尝试一番呢?一定让他们感到其乐无穷!
栏目的创新,是这次导学案的一大亮点。栏目的设计不单要有科学性,还十分需要讲求一种别样的“魅力”,或者说审美效应。新颖的导学栏目会让人眼前一亮,产生激趣作用,甚至是励志效果,会让学生跃跃欲试; 它还能令人产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去兴致勃勃地发现新大陆。这次有几位老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地尝试,让人“心有戚戚焉”。如程玉玲的“自主所得”、“他山之石”、“且去争鸣”,梁萍老师的“热点面对面”、“方法锦囊”,陈淼的“寻本溯源”、“开心应用”,都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此几点“必须”的要求,其中第一点就是“导案整体设计简明、有效,有所创新”,注意,简明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的导学案一定是“浓缩”的思想与艺术,“浓缩”才意味着“精华”,“浓缩”才意味着给学生创造了无数“生成”的空间,而不是让学生亦步亦趋地按图索骥,完全按照老师设定的路线中规中矩,不越雷池一步!
程玉玲的导学案简明、新颖,孕育着激励创造思维的机制,可以作为典范共大家参考。
第三、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权
我们暂且放下这次研讨课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各教研组推出的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研讨,加以明确——但是我们学校现在举办的每一种教学研讨课和大赛课之类的活动,都必须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新课堂,即体现和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的课!不管确定了什么活动主题,出新是不变的宗旨。我们十分关注谁的课堂教学有新意,有新气象;可以说,这次研讨课要说谁的课有亮点,那主要就可以理解为有新意。
我们看评分标准的第一项的要求:①有目的地渗透、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改变就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造新型课堂。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出来,所谓的新意就是要改变传统老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自主与合作恰到好处地相互结合,充分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切教学设计都“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最大化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程改革后,每个教师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角色,像一篇文章所说,教师要“洗心革面”。洗心,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革面,代之以新的面貌,塑造新“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才可能转变,课堂才可能面目一新。
做得好的课堂,教师能够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提出了问题后互问互答,有质疑有指正,安排了活动后又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自己去探寻知识,并将知识间的联系、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和需要补充、纠正的问题趋于最令人满意地讲解。
那么以上述观点来对照反思我们的研讨课,其“亮点”也就在于执教者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尽可能地动起来——主动起来。关于这个“动”,还有两点要强调:一是这个“动”,是有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地自主性地“动”,并不一定都是学生“随心所欲”地动,而主要是基于教师这个“主导”发挥了“导”的作用而动,我们绝不能“放开手脚”,把一堂课都推给学生尽兴无原则的表演,而老师只做个旁观者。一定不要忘了,尽管你在人格上是和学生完全平等的,但是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使命只能增多;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不单是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管理者等等,更是技术的掌握者,研究者,传授者——学生的“动”多少、“动”的如何是老师教出来的。二是这个“动”,不仅仅是外在的“动”,看你课堂学生有多活跃,发言怎么多,气氛怎么热闹,而主要是看学生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状态,思维的活跃程度——学生是思维运动的主体!要看学生的思维是不是得到了教师的策略地调动与开发,将其推向高潮。
第四、教师表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
这次上研讨课的教师,不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课堂教学都表现了一种从容,或者说一种成熟老练。尽管教学功力与创新能力有差异,但是都可以说是“上得了厅堂”的老师,无愧于重点学校的打造。教师教学设计的逻辑性、重难点的把握、教学言行的表现、对学生的调动和知识训练、落实的到位都值得肯定,要是避开我们新课堂的宗旨不说,这些课都可谓之“好课”。
教师的说或者讲的能力都非同一般,有的娓娓道来,有的铿铿锵锵,有的抑扬顿挫,有的……都可谓句句动人,声声入耳,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或魅力,比如常爱华、吴晓静、唐永波、杜雪松……都表现了上乘的基本功,到哪里都可以一展身手。
最好的就是问题设计,问题设计都切中了知识重难点,而且准确地体现了教学思路,步步设疑诱导,紧紧引领着学生在探寻的路上前行。问题的设计大多精当,发挥了它的有效性,或者设疑激趣,或者开启思维,或者催人探究,或者引发辩论,或者鼓励创新……
教学设计都是那般地富有逻辑性,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由旧及新,由浅入深,由果探因……有的是归纳式,有的是演绎式,有的综合几种思路……让人觉得是顺风行船,非常顺畅。
当然,如果按照这次研讨课的标准来衡量,存在的缺憾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我们后面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