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鄞县大梅山考

(2012-08-13 10:07:51)
标签:

法常

梅山

分类: 文史论文

 

鄞县大梅山考

 

 

 鄞南横溪之梅岭,原是山区小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乡镇“撤、扩、并”,建制撤消,隶属横溪。由是山民外迁,田舍凋敝,渐为外人所罕知。其实,梅岭古谓之“大梅山”,由于唐代禅宗高僧大梅法常在此隐居修炼禅法达四十年,坚持“心佛一体” 的思想影响广泛,“梅子熟矣”的公案流传深远,故唐宋时以佛教名山著称,在浙东文化史,尤其是佛教史上有过重要的一席之地。

“大梅山”之名,据可稽考的文献,首见诸《祖堂集》。该书编撰于五代末(公元952年),在“大梅和尚”条目中,有法常“因至大梅山下,便有栖隐之意”之句。而北宋时释道原编的《景德传灯录》也有“大梅山法常禅师”的条目。宋代奉化籍和尚普济编写的《五灯会元》,有“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者,襄阳人也”的介绍。到明代,著名沙门清濬曾撰《大梅山护圣禅寺重修记》。清著名史学家全祖望在《小江湖梅梁铭》中感叹“大梅山护圣寺所谓梅熟堂者,今已不可复问”,而民国犹有乡里学者作《大梅山记》。四明方志,从宋朝的乾道《四明图经》到民国《鄞县通志》,均有“大梅山”及其佛寺高僧、古迹遗存的记载,而以“梅岭”名其地,未之有也。鄞县“大梅山”作为地理称谓,由唐宋及今,陈陈相因。

 大梅山得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北宋时官至参知政事、授资政殿大学士的鄞县人楼钥,在游览大梅山后曾写有一诗,记述了自己的困惑。兹录于下:

 此山名大梅,驱车入山麓。试问山中人,山名竟谁属?

 禅家开道场,为说梅子熟。仙家指为岩,曾此隐梅福。

 或云古有梅,其大蔽山谷。至今二梅梁,灵乡皆其族。

 他山抗惊湍,禹祠横殿屋。三者尚谁凭,禅师有遗族。

 余皆不可辨,安得究图录。但爱山又山,乔林间修竹。

 楼钥《攻媿集》里的这首诗告诉我们,大梅山得名的由来,宋代就有三种说法。总揽古今大梅山诗文,亦基本如此。一是“梅子说”,即由此地禅宗的开山祖师法常和尚喻作“梅子”而来。清朝倪象占在《鄮南杂句》中有“空山驯虎说禅宗,护圣年年指旧踪。道个大梅梅子熟,不知梅子早成龙”句,这里的“梅子”,源于《祖堂集》等佛典所记,禅宗高僧盐官齐安或马祖道一赞叹法常“梅子熟矣”,就是表彰他始终坚持“即心是佛”的观点,禅法成熟,不改初衷,好象成熟了大梅(树)的梅子。这个比喻无疑是对法常和尚的高度评价,以致其声誉日隆,名声远播。所以文献中有“梅子禅师”(《传灯录》七)之称,或谓“大梅梅子”的,未见“大梅子”之说。法常的法号“大梅”是后人因其住持之地而名,可见,大梅山因大梅法常禅师开山和“梅子熟“的公案而著称,而得名自“梅子禅师”法常,则显得比较勉强。二是“梅福说”,认为是西汉时梅福(字子真)在会稽隐居,曾游踪隐迹于此地而得名。梅福在大梅山逸居生活,最早见于《景德传灯录》。宋罗濬撰的《宝庆四明志》中有“大梅山,县东七十里,盖梅子真旧隐也”,则沿袭其说。明洪武间刻的《大梅山护圣禅寺重修记》记载:“大梅山,在四明郡城东南七十里,汉梅子真尝隐其地,故曰梅山。今山有梅仙岩、仙人井,盖其遗迹也。”明末高宇泰所纂《敬止录》又说:“大梅山旁有石库,相传神仙置药之所”。梅福这里隐居过的传说在当地影响颇广,捕风捉影的风雅附庸也甚多,如明清以来至民国,当地建有祀奉梅福的庵堂多处;梅溪上的五座石拱桥都以“梅”字开头冠名;这里还先后建造过两处“梅岭庙”,这也是五十年代起把这里命名为“梅岭乡”的缘故。正如明朝沈一贯来此游玩后所作的《大梅山》诗中叹道:一从仙尉乘风去,多少青山也姓梅。的确,这里姓梅的岂止是“青山”。梅福在大梅山隐居,迄今尚无确凿可靠的文献予以佐证,见诸文字的,大多有“盖梅子真旧隐”、“盖其遗迹也”之言,表明多为传说,难以信实,但因此有称为“梅山”的或“梅岭”了。大梅山因有梅福隐居的传说,佛仙同山,令人神往,也更增添其神奇色彩,但得名与梅福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就难以令人信服。尽管如此,但从明清及以后有关大梅山的诗文看,相当多的作者还是把偏远灵秀,颇有隐逸之气的大梅山的得名,自觉不自觉地与梅仙联系起来了。三是“梅树说”,以山上曾有过大梅树,故名。四明历来方志、山志均持此说。如乾隆时钱维乔编的《鄞县志》据以前文献曰:“大梅山者,汉梅子真旧隐也。昔有大梅生山中。吴大帝伐之,其上则为会稽禹祠之梁,其下则为它山堰之梁,皆名‘梅龙’。二梁之余,飞入定海,横亘江北,是为梅墟。”这样看来是极其神奇,颇多浪漫,富有想象,大梅山上有这么一棵神奇巨大的梅树,以命其地,则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矣。所以《佛光大辞典》认为:大梅法常之“大梅”,即浙江省鄞县大梅山,位于鄞县东南四十公里,以山上有大梅树,故名。

 大梅山以大梅树得名之说,为多数所首肯。那么,这棵大梅树究竟有多大,又是什么树种呢?四明旧志云:它山堰之梁,其大逾抱,半没沙中,不知其长短,横枕堰址。宋朝魏岘在《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中说,“耆旧相传,立堰之时,深山绝壑,极大之木,人所不能致者,皆因水涨乘流忽至,其神矣乎!”总之是又长又粗,名闻遐迩,但各种文献对它的状貌都没有确切的记述,这就给后人以较大的想象空间。此外,关于这棵大梅树的树种类型,文献上都没有确指,但可参证。一是指梅花树,如元代和尚希叟绍昙《题大梅塔》诗:“即心即佛已随邪,况与庞翁乱撒沙。茅舍从兹混尘迹,老梅羞放雪中花”,明朝张立中《请大梅老人还山》诗也有“两脚云岚来海峤,一肩风雪领梅花”之句。但这些恐怕大多是望“梅”生义,缺乏依据,因梅花树没有可咀嚼咬碎的“梅子”和“核子”。二是指杨梅树,则有可能。因为地理条件同样的金峨山、大梅山一带,历史上多植杨梅树。据全祖望《金峨山晚杨梅赋》所言,“图经品其(杨梅)绝胜者,莫如绍兴之萧然山中,而吾乡亚之。不知吾乡之产,其出自金峨山南者,实突过焉。”也就是说,早在乾道《四明图经》撰写的宋代,当地已产杨梅,且品种优良,当是“绝胜”类。那么唐时人迹罕至的大梅山上有野生的大杨梅树亦有可能的了。《宋高僧传》在讲这个公案时,有“梅子熟矣,汝曹往寻,幸能疗渴”的指点,这跟“望梅止渴”的意思如出一辙,而成语中曹操指的是“杨梅林”。况且杨梅树也有文献中提到的“梅子”和“梅核”。三是指青梅类果树。《古今事文类聚》云:杨梅其子大如弹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时似梅子,味甜酸。显然,这里杨梅的“子”(果实)与甜酸的梅子相似但不一样。《山堂肆考》曰,格物总论:梅子有数种:大者如小儿拳,小者如弹丸,如可青噉的消梅、重叶梅、鸳鸯梅等等。这就交代得比较明白了。元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袁桷在《游护圣寺》诗中写道“年年四月黄梅熟,犹忆调羹齿颊酸”,这跟元代日本僧人一丝文守的《古风杂体·大梅吟》诗中所指代的相同(诗引自谭伟著的《庞居士研究》),都是指青梅类的果树。这种指代较为令人信服。

 大梅山的范围,历来文献都没有交代清楚,但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地理方位看,专指大梅山之独秀峰。它在今清塘村的正东面,原护圣寺遗址的南面,形圆锥,如倒扣的圆锅底,兀然独立,北侧有梅溪支流。乾道《四明图经》曰:大梅山,在鄞县东南七十里,盖汉梅子真旧隐也。山顶有大梅木,……。清倪象占《鄮南杂句》“石库藏书锁翠苔,一峰卓地似飞来”,这“飞来峰”,即独秀峰,就是山顶上有大梅木的大梅山。二是从文化范围看,指的是以独秀峰和法常和尚亲自创建的保福寺、护圣寺为中心,涵盖法常和尚法嗣在这一带所建的相关佛教寺庵及其寺庙所属的土地和山林,也应包括梅福隐居的遗迹,如仙人井(龙潭)、石库、梅仙岩和后人所建的梅岭庙、所命名的梅溪这些区域。大致上指东到现在梅溪水库、塘溪赤堇及象峰村的宝庆寺一带,南到白岩山、道成岙村,西面到双石岭下、酒埕岩和题诗岙,乃至现在的横溪镇区、钱岙村,北到亭溪岭、月涛庵和白云寺。因为宝庆寺和白云寺是法常法嗣所建。道成岙有梅仙得道,由梅止庵经道成岙,过云龙(在那里因除蝗有功,民感其德,宋时建祀奉梅福的“寿春岩官庙”),遂至梅墟,赴普陀山梅岑山(后建有“梅仙庵”)之传说。而钱岙的“五峰寺”,据黄宗羲《四明山志》是法常禅师进入大梅山前曾挂锡修禅的地方。横溪镇区上街王家一带,宋朝时有王安石任鄞县县令,经游全县,考察水利时住宿过的保福寺庄。明朝杨学载《大梅山十咏》诗(见《横溪文化大观·诗画横溪》卷)所吟咏的对象,也包括了上述这些区域。三是从行政区划看,现在指保福寺、梅溪两边的原梅岭乡各村;塘溪的赤堇乡一部分;护圣寺、独秀峰所在的原金峨乡清塘、夏凉和道成岙村;横溪水库、题诗岙一带。

 大梅山一带古往今来寺庙众多,但因无山志、寺志专述,今人只能从宋代至民国的各种四明方志及相关佛典诗文中,探寻大梅山上诸多寺庙的兴废脉落。现介绍比较著名或重要的5座寺院。一是保福寺。唐贞元十二年(796)法常禅师初盖庵于山的北麓,名为“北兰院”。后渐成禅宇,初名”金文院”。唐大中元年(874),因梅子真隐居此山,改名为大梅山“报国仙居院”。宋朝大中祥符三年(1010),赐额“大梅保福”。宋仁宗时(1023-1063)重建,改称”慧照寺”。宋淳熙十六年(1189)僧行源重建适斋,汪大猷有记。曾拥有常住田725亩、山林25042亩。(《宝庆四明志》)曾与天童山景德寺并为十方丛林。元朝《延祐四明志》对保福寺的田产、山林已无记载,说明它的经济和影响已经风光不再;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终于毁废。而元诗人吴主一在《游保福寺》诗中表明,其时保福寺还有纪念庞居士参谒法常的“问法亭”。明宣德三年(1428)重建荷衣堂、八年建松花堂;正统、景泰年间(1436-1456),重建山门、佛殿。明时柳亭庵妙心慧和弟子祖兴募集资金,重建保福仙居禅院,沈延嘉作《保福寺重修记》。明末崇祯间(1628-1644)重建庙宇。清顺治间(1644-1661),重建方丈,寻毁。清康熙元年(1662)重建大殿;九年,住持超悟重建大殿、方丈殿、法堂。但以后萎缩、衰败,居民繁衍,村落兴旺。到解放前,仅有3名僧人,10多间厢房。公社化时寺内大古钟被土法炼钢。文革时残存的寺屋和16座高僧的石塔一并拆毁。现在建有10来间平屋作为佛殿。二是护圣寺。在山之南麓,背靠狮子山,左右两侧是虎山和象山,面对大梅山独秀峰,南侧有牛山,上述众山犹如荷花环拱寺院。唐贞元间(785-805),法常禅师被盐官齐安的弟子发现后,再移入山南,于这深处结茅。由于法常道声著闻,学徒群至,开成元年(836)建院,名曰“上禅定”,二三年中,上山求教的弟子超过700人(一说学众满半万指,即五百人)。法常圆寂时有五色舍利,且垒石西冈为塔院,塔旁有义虎冢。会昌间(841-846),寺以例废。唐大中(847-860)复教,重新建造,赐额曰“观音院”,书法大家柳公权书其额。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额“大梅护圣”。有法常禅师的舍利、锡杖、铁鞭和象齿。寺有梅熟堂、荷衣沼,松花亭,盖取法常禅师“即心即佛”之言及所咏之句而名焉;有象池、虎冢,盖以法常禅师驯服狮虎,义虎衔石成师之塔的传说。乾兴元年(1022)僧道宁重建院,有常住田172亩,山25040亩。嘉祐中(1056-1063),主持子蟾复新栋宇,且垦田众多,岁入八千斛,植树计万数,门庭恢廓。宋徽宗宣和(1119-1125)初,经明州郡刺史推荐,成为十方丛林。南宋嘉定中(1208-1224)寄庵师宗相,有兴建之功,尽其私垦横溪之田,工以万计。至今尚有“护圣畈”的地名。元至顺三年(1332)寺院毁于灾。未几,目禅师至,锐意兴复,次年建大殿,造佛像,又崇宝阁,不十年而尽复旧观,占地面积约30亩。寺旧有法常禅师语录,“尝浸梓以传后”,但毁于火。元朝时,复言志造为住持,请郁文海重编法常禅师语录,并请戴良作序。及明朝嘉靖年间(1552-1566),殿圮,就北偏结宇。清朝康熙元年(1662),明旨建僧堂。康熙二十年(1681)住持如常重加兴建,赎回古殿基,铸大钟。清中晚期,因缺水多火,修葺少资,声名无闻,而同保福寺一道衰落。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仅存破屋数间。1984年时仅有天王殿。现在原址为农田和茶园、竹林,在偏北处建有两大殿和两排厢房作为食堂和住所,但珍藏有明朝著名沙门清濬撰写的《护圣寺重修碑记》,整理了象池。2000年新立日本心地觉心和尚大梅山友谊灵迹碑。近10年来,先后有日本、韩国的学者、僧人10多批、共100多人前来参拜礼谒。三是保庆教寺。在大梅山象峰下,今属塘溪镇赤堇象峰村,背倚山,面梅溪,现为梅溪水库。唐乾宁元年(894),大梅法常的法嗣初建,名“宝庆院”。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额“法庆”。元末至正间(1341-1368),住持昙噩修建。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改名“保庆”。永乐七年(1409),圮,独存观音殿。久而复圮。清朝顺治初(1644),住持通融建山门、大士殿和天王殿,慎公继之植树垦田,戊戌年随建伽蓝、祖师殿与东西廊庑。康熙元年(1662),重建佛殿、法堂,二年塑置像设;十八年建禅堂、寮舍,改成禅林。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毁圮。本世纪初,当地群众集资复建起大殿,但目前四面尚被民居包围。四是白云寺。在大梅山东北,现在城杨村的西南白云山腰。唐闽中高之僧獻云披荆而庐,讲经之余,白云弥漫,时时入户,因以名山。古有五代乐安侯孙郃墓。五代晋开运年间(944-946)锡名“白云慈圣寺”。宋乾德五年(967)建。大中祥符三年(1010)赐额“白云延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不戒与火。僧世奇作而新之。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白云”,后圮。正统间(1436-1449)重建佛殿、山门。万历间(1573-1620)复废。清顺治五年(1648)重建佛殿、廊楼。康熙元年(1662)建方丈、影堂。寻毁,重建。1941年5月被日军焚毁。上世纪五十年代又重建。六十年代以后拆毁。八十年代晚期又重建。至今初具规模,但文物遗迹荡然无存。五是五峰寺。五峰山在横溪之西三里,有岭通奉化,下有五峰寺,今横溪镇钱岙与姜山镇丽水山西村的交界处。建于五代晋天福六年(941),是法常未入大梅山所住。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赐额“五峰崇福”。后废久。明崇祯间(1628-1644),有僧结茅于麓。清朝顺治间(1644-1661),白云僧重建殿宇。今废不治。六是东山禅寺。在横溪之东,现大岙村北,今名“东山岙”。相传谢灵运游此。唐鄞令谢凤采箐茅憩焉,因以谢安东山事名之。唐大顺二年(891)建,名“安国院”。南宋淳祐七年(1247),丞相郑清之增田重建为功德寺,请赐“慧福”额,后建有郑清之墓道。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东山”,后圮。明永乐间(1403-1424),僧并入金峨寺。清朝康熙间(1662-1722),释真元复建僧舍。有丞相祠堂。今寺、祠、墓俱废为茶园。

 此外,据徐曾惠等编的《梅岭志》,大梅山历史上曾有过这些寺庵,择要举之。一是与纪念梅福相关的。梅岭庙,在俞山村东南,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1980年毁于火,现集资重建。梅岭庙,在吴徐村北,分祀梅福,原有大殿5间、两排厢房,中间有戏台。上世纪四十年代毁于火。梅停庵,在五都头,旁有凉亭,据说是为纪念梅福从题诗岙进大梅山隐居时曾在此停留。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梅隐庵,在吴徐村南桥头,为纪念传说中梅福在吴家山隐居。梅止庵,《鄞县通志》作梅子庵,在大梅山独秀峰之东,上山坑村里岙西南的沙坪。明末杨学载《大梅山十景》诗作为题咏之一,旁多竹林,有古杏树和老梅树。民国时住持名庆斋。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庵堂废圮。二是佛寺(庵)。庆梅庵,在独秀峰东侧山脚,约建于元时,明朝重葺,杨学载有诗。清末民国初改为寺,胡彤父有诗。青山寺,在钱家山的寺岙畈,建于何时无考,衰败于明初。灵台庵,在陈婆岙的中央山,建于明末(1647)。《金峨寺志》载,住持履平法师(1607-1673),41岁时建中山灵台庵道场,原占地约5亩,有大殿和厢房,拥有山林和耕田各数十亩,清嘉庆间僧道元重建大殿后两层楼房。后毁于火。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尚成修、成慧离寺。1968年庵堂拆毁为农田。月涛庵,在西北段亭溪岭的南侧,据称有200多年的历史。现有两大殿。旁有民国时建的众安塔。三是祭祀神灵的。如岩灵庙,在钱家山,祀裴肃,1972年毁于火灾。三将军庙,位于芝山村的东边,祀唐宰相裴度等。原庙旁多参天古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建校舍用料需要被拆毁。楼墓庙,在横溪周夹,祀唐代吴越王时镇海节度使楼茂郏,上世纪70年代毁于火灾。横溪镇区原有楼将军庙,俗称横溪大庙。花石庙,在亭溪岭下周夹,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梅溪龙王庙,俗称龙王堂,坐落于芝山,祀仙人井龙神。建于清代,原有大殿5间,两边各有廊房,有固定戏台,演龙王戏。干旱之年,祀请“龙星”。上世纪六十年代拆建为原梅岭乡政府。

 大梅山在法常禅师以前,有车禅师(《景德传灯录》及明朝时尚存的寺院碑碣记载)、道悟禅师(唐大历十一年至建中初年)和闽中高僧獻云等先后居是山,有庵所,但都陋敝且不闻名。有名的佛寺和寺院群的形成,有稽可考的,据黄宗羲《四明山志》,所言,都是法常和尚禅名远扬后所建,他的法嗣及再传弟子继之广大,宋时一度蔚为大观,由朝廷确认,保福寺和护圣寺均成为十方丛林。他的再传弟子们且在大梅山各地风水绝胜处相继建造若干寺院,又有僧侣在各处陆续盖庵,从而形成了寺院群体。同时大梅山上大梅法常、大梅法英、大梅居煦、大梅文慧、圆通慧明、无作文述和无学祖元、东明慧日、昙噩等高僧迭出;庞居士、新罗迦智、日本道元、源心和心地觉心等国内外四方僧侣居士,长途跋涉,不畏艰险,修炼求教;舒亶、楼钥、汪大猷、郑清之、袁桷、戴表元、戴良、沈一贯等文人墨客络绎登山,“入大梅护圣,观法常舍利”,参高僧大德,大梅山遂成佛教名山。因此袁宾主编的国内第一部禅宗专科辞书《禅宗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把大梅山与普陀山、天台山、云居山、云栖山、径山相提并论,同列为浙江省六大禅宗名山之一。大梅山作为浙东的文化名山之一,在“梅仙在四明”、“宁波唐宋佛教”、“中日、中韩文化交流史”和宁波文学史等方面,都有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扬广大之处。而大梅山还完全可以依靠上述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展文化休闲和山水旅游。那么,这些不厌其烦的考证和阐述,就可能为大梅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生态环境的重塑,山水名胜的修复以及寺庙建设的布局,提供一些文化上的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