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孔雀东南飞》公开教学优秀教案

(2015-12-08 17:23:09)
标签:

转载

孔雀东南飞(公开教学优秀教案)

转自 安徽岳勇志

教材分析:《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爱情美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1)互动教学 (2)启发探究式教学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课前检查字词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四)重点突破 
1、大家读了文章,都认为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 
点拨: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对她命运不公谴责。 
兰芝离家时:善良 
兰芝的再嫁: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 
2、(讨论)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 
点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一直到“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钟情,叛逆 
3、(讨论)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 焦母蛮横无理 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 作用:衬托 
(五)难点突破 
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兰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阅读下面文字,寻找原因。 
*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其得自由。 
*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 
点拨:真是“不顺父母”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莫须有”的罪名,是封建礼教在作怪,一段美丽的爱情,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夭折了,封建礼教才是罪魁祸首。 
3、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结 
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放乐曲 
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一、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三、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

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

二、释题

1.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3.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三、自读全诗,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实字音、词义,特别是一词多义(“相”、“谢”、“适”)及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2.理清情节线索,根据故事发展阶段,拟定四字小标题。

3.鉴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四、学习、探究

(一)字、词落实

1.一词多义 。

谢家来贵门:辞别        始适还家门:出嫁

谢  阿母谢媒人:谢绝     适 处分适兄意:依照

多谢后世人:告诉        适得府君书:刚才

 

相见常日稀:互相                  何乃太区区:愚拙

及时相遣归:我              区区

儿已薄禄相:命相、相貌            感君区区怀:真情挚意

相  会不相从许:你                    君既若见录:我

好自相扶将:她                 见 (例:见笑、见谅)

登即相许和:他                    见愁煎迫:被

 

2.古今异义。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     可怜体无比:可爱       不久当归还:回来

本自无教训:教养         主薄通语言:话语       处分适兄意:处理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   叶叶相交通:交叠相通

3.偏义复词。

公姥、作息、父兄、牛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

取:娶;   帘:奁;   纫:韧;   丁宁:叮咛;   藏:脏

(二)把握情节

1.听名家范读,进入氛围。

2.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3.概括故事情节发展。

开 端:从“十三能织素”至“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 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再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 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尾 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发展线索: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4.明确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据: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

2.两类人:受迫害者;迫害者

刘兰芝: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焦仲卿: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①对未来的预想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别后重逢时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通情达理

③殉情场面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4.刘兰芝为什么不容于焦母?焦母心目中的媳妇是何种形象?

人格尊严 维护权威

(四)艺术特点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情形相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③铺陈的酣畅淋漓

A.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B.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C.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五、总结全文

六、课后背诵

七、板书

刘兰芝 “请归”: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顺刚强

焦仲卿“求情”:爱情坚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个性化语言 “别母”:伤心绝望,痛切哀怨,以死抗争

焦母“逼遣”:恶语训斥,专断蛮横,霸气十足

“阻死”:软语诱哄,声泪俱下,苦苦哀求

刘兄 “逼嫁”:贪财慕势,自私冷酷,市侩嘴脸

八、资料补充

1.《木兰诗》中的铺陈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关于封建礼法

①《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按当时制度,“婚姻”是指两个家族建立通婚的关系,作为当事人的男女双方都只是家长、族长手中的工具而已,根本不能自主。

②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到了东汉时期,“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更成了神圣不可动摇的道德原则。《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③《大戴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七去”又命“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