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

(2012-08-23 09:41:38)
标签:

转载

材料真丰富!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的流行歌曲开始蓬勃发展,广受欢迎,成了我国音乐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乐章,扮演着人们抒情、娱乐、教育的重要角色,成了人民生活中不能或缺的精神食粮。三十多年来,流行歌曲穿街走巷、日益壮大,成了“流行”最有资格的代表。

          一、雅与俗的问题

     雅俗文学的出现是源于阶级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不同自然产生阶级的差别,从而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的或雅或俗的不同文学形态。

     中国文学史上“雅”与“俗”的问题,向来是很复杂且具有争论性的,它具有时空性、阶级性等性质。

     论及文学雅俗的问题,首先有必要明确雅俗文学的涵义。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高雅文学有时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宋若云在《逡巡雅俗之间*中文摘要》讲道:高雅文学是“以诗文为主要文类,以受过较高深教育的文人为接受对象”,大众俗文学是“民间讲唱文学,以文盲或农村粗识文字者为主要接受对象”。

     胡适在《国语文学史讲义》中指出文言与白话的雅俗区分、民间与庙堂的雅俗之分,将乐府民歌称作“平民文学”,又指出平民与贵族的雅俗区分。1946年,杨荫深指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白话的文学”。1948年,吴晓铃指出:俗文学“是通俗的文学,是语体的文学,是民间的文学,是大众的文学”]。这时的俗文学含义已经是包含大众性、民间性、通俗性和语体性等多样性的统一体了。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说雅文学是偏向于文雅、具有浓厚文学气息和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文学;俗文学则是具有浅近、通俗、大众化的特点,是比较贴近生活、能为一般平民百姓所接受的文学形态。

     文化有雅俗之别,雅俗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也是中国文学理论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典诗词中,雅俗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一般都表现为尊雅鄙俗。“雅被奉为统摄创作的最高典范和普遍原则”(宋若云语)。中国古代长期有以雅为正的传统,这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提倡、推嵩官方文化,自然而然地排斥或压抑了民间文化。魏晋时期甚至把尊雅鄙俗作为品评人物品藻的重要尺度。

     所以中国古代文学史,近乎是一部文人史,俗文学在文学史中难立有一席之地,从来都难以登文学史的大雅之堂。

     近些年来,随着一些有很好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的词作者加入流行歌曲创作行列,尤其是将古典诗词融入歌曲中,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观,给俗歌词文学漾起几圈波澜。在流行歌词中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雅俗之别。一般意义上,流行歌曲是大众的、娱乐性的、用以抒发民众情感的一种形式,按理属于俗文学类的。尤其随着近些年网络歌曲的疯狂滋长,歌词文化越见平俗、乏味,有一些歌词非常的低俗甚至庸俗,以致使人感慨:俗可忍,孰不可忍。然而,正是古典诗词的加入,使平俗的流行歌曲的活力增强,构成了流行歌曲既有俗的一面也不乏雅的一面的特殊景观。

     其实,文化中的雅俗具有时空性,在不同的历史链条中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歌曲与诗词本为一家,略懂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无疑是十足的古典诗词,是十足的雅文学的。这是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的结果。“凡水井处,无不歌柳词”,当年俗气非凡的柳永的词,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展,在今天也是雅词了。古典诗词的词句和意蕴在流行歌曲中得到再现,使流行歌曲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新面貌。这就构成了古典诗词的雅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俗交融的一道有时代意义的风景。

     二、融合的表现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相融,是古今雅俗之间的一个非常值得去研究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一种偶然,究其原因,既有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渊源上的继承关系(古典诗词中有不少作品正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也有流行歌曲的发展对古典诗词的需要,是流行歌曲在新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网络庸俗歌曲的大量出现时继续保持自身发展活力、魅力的一种需要,是流行歌曲追求发展中的一种自觉探索。古典诗词在流行歌词中倍受重视和欢迎,这个现象,一方面,使流行歌曲拓开了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增强流行歌曲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古典诗词的精粹得以通过流行歌曲而广为传播,使流行歌曲平俗、通俗甚至是庸俗的“骂名”有所改变,形成一种可以广为流传的雅俗相融、雅俗共享的新特点、新形式、新景观,有利于提高流行歌曲的语言表现力及其情感的表达,提高流行歌曲的创作质量和艺术品位。我想,这种现象是更多的人所喜闻乐见的。

     流行歌曲的歌词也是一种流行文学,这种文学是通俗的、大众化的,是一种既灵活也有约束的 “低级”文学。在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中,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创作的形式上,唐诗宋词都为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开拓形成了另一种风格,确定了另一个发展方向

     探究古典诗词在流行歌曲中相融现象,一方面表现在形式上,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诗词配曲式,词句提取式,语言改造式,意境化用式。这四种形式,基本上达到了合乎需要地把古典诗词的精粹灵活应用到流行歌词中的效果,发挥了古典诗词在流行歌曲中的“取之所需,化为我用”的应用程度的最大化,充分体现了它们雅俗相融的灵活性,也体现了语言功底深厚的一些填词者(词作者)在探索中努力和智慧。

     一、诗词配曲式。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广为传颂,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专辑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足见其魅力。另外,罗文《满江红》、徐小凤《别亦难》、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童丽《月满西楼》和《春江花月夜》等等,广受欢迎,其魅力及影响毫不亚于邓丽君《淡淡幽情》。

     歌诗本一家,“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杨海明),古典诗词与音乐有扯不断的因缘关系,古词新唱,促进经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更使世人得以享受一种温馨、安宁、优雅、纯淳的音乐文化大餐,带给人们的是与当今低俗的歌曲完全不同的听觉享受。

     二、词句提取式。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容易被广大词作者经意不经意地使用着。每个歌曲作者肯定都或多或少的掌握着古典诗词中的名言经典等一些知识,只需要基本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可以构词成篇了。只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古典知识基础和灵感、技巧、创作激情等条件,使用这种方式创造出好的作品是有难度的。取用不当,则主题不好控制;运用得少或不妙,则与一般的流行歌曲难有异同,有标“旧”立异之嫌,而且对改变流行歌曲平俗的状况和文化格调的提高也没有多大好处。如欲运用,则应该是古今雅俗之间的融洽生辉,应该努力发挥古典诗词词句在歌词中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典诗词中的名句精粹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有着强大的文化辐射影响,起着以点带面、以一胜百、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取古典诗词中的精粹部分,特别是那些熟为人知的名言精句,恰当地穿插融合在歌词写作中,用来增强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扩大歌词内容的表现力。这种提取方式通常在歌曲中具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听众也容易和乐于接受。以下徐雯的《梅花三弄》,便是一首不朽之作: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白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 (徐雯—《梅花三弄》)

     不论是标题还是歌词中使用古典诗词的词句,这方面的例子都是非常多的,如黄安《新鸳鸯蝴蝶梦》、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蔡琴《明月几时有》,李政《一剪梅》,张伯宏《床前明月光》,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某些词句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种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例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

     心有灵犀/一点通体/只盼做鸳鸯不羡仙境/远隔地心/白头不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艳柳绿/不如望你/谈着天下谁敢不识君/流水无情/佳人有意/不与你喝醉/难违天理 (花儿乐队—《鹊桥汇》)

     这首歌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着同一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汇合起来,构成回环不绝的天造一对地设一双、心心相通的意境,引人思绪入鹊桥,流连忘返。歌词情意绵绵,音乐轻快流畅,《鹊桥汇》尽管有堆名句砌熟语之嫌,但其凭着轻快动听的乐曲,歌词借音乐的东风,传唱八方。从这个角度说,古典诗词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流传”扩大影响,也不失为诗词与歌曲融合的一个有意义的例子。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句提取式可以让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宝库中汲取所需,在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素材营养中健壮成长。

     三、语言改造式。这里的语言改造,主要是指具有深厚古文功底的作者以仿古的字词、意境、节律描述当代的情感、事件、意愿、审美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的气息,充满古典诗词的味道,以致一般不熟悉古典诗词的人难以分辨它是否来自古诗词。这类作品在言词上、句式上、意蕴上、甚至内容上都与古典诗词的风格形神皆似,是古典诗词作品的现代形式的再现。这类的作品很多,不乏成功之作,例如何炅的《看穿》、张晓松的《中华民谣》、陈涛的《英雄谁属》、吴奇隆的《转弯》、(晏菲《黄鹤楼(现代版)》)等等,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如李叔同的《送别》,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首《送别》是现代人的作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这首婉约词风很浓的《送别》,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唱出了一种痴情,一种哀怨,一种无奈,一种眷恋,音律和谐优美,它的言语、意象、无不体现了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发展,有巧夺天工之妙。再来看看一首《转弯》:

     天苍苍/路漫漫/人在人海里流着浪/风在飞/心在盼/爱在爱情里靠个岸/夜夜夜里高唱/唱尽人情冷暖世情如霜/深深深情几许/如果一刀能夠化作两断/就让一切在這地方松綁/峰已回路已转/此情何苦枉断肠(吴奇隆《转弯》)

     不论何炅“醉了红颜/也罢/断了琴弦//问天涯/放了天下/也罢/送给人家” 的 《看穿》,还是胡歌“壮志凌云几分愁/知己难逢几人留/再回首/却闻笑传醉梦中/笑叹智穷不知今况/终成空”的《逍遥叹》;不论黄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涛尽红尘俗世几多娇”的《沧海一声笑》,还是吴品醇“古往今来又一春/百花怒放燕争鸣/独杯空照月无影/留得残烛待天明”的《忆长安》,展现的都是优雅深淳的歌词文化享受,古韵今吟,耐人寻味。

     这给了我们启示,借助流行歌曲“流行”的翅膀,古典诗词也可以像流行歌曲一样广泛流传开来,甚至可以比网络上很多低俗、庸俗的流行歌曲更为流行。它在与流行歌曲的恰当相融中,可以用古典诗词的“优雅”融合流行歌曲的“流行”,骏马配英雄,必定能成为文化的草原上最活跃最美丽的风景。

     四,意境化用式。从古典诗词里吸取营养,保留或化用古典诗词经典中的美好意境,借古韵抒今意,用当代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来。这种形式常常借用引人入胜的古典诗词的意蕴,让听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可以感受着中国千百年来的优美古典意境富有的精粹文化魅力。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无数精美的意境、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意象、不计其数的缠绵的故事和使人向往的动人乐章等,无不使这类流行歌曲充溢的浓厚的历史情怀和文化意味。意境化用式能够以广阔的历史文化、古典情怀为背景下,开拓流行歌曲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增进听众对歌词的理解和接受,从而促进流行歌曲的内涵的提高。其中动力火车的《当》的歌词是这样的: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在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当太阳不在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 (动力火车—《当》)

     又如陈小奇化用古典诗词意境的典范之作《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毛宁—《涛声依旧》)

     《当》是汉代乐府诗《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的意境的化用,依然是表达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涛声依旧》的语言风格是现代的,但歌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明显是借鉴于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种意境化用的歌曲还有高胜美的《青青河边草》、陈瑞的《白狐》、张学友《楚歌》、屠洪刚《精忠报国》、周华健《刀剑如梦》、羽泉《辛弃疾》等等,都是广受称颂的。意境化用式创作的歌曲,如将经典重现一样,显示出非凡的魅力,常常是流行音乐中的宠儿,不会因岁月的更替而受冷落。

     当然,这些形式并不是完全“井水不犯河水”的,实际上,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准确地说是与当代白话文)的融合是自由的、灵活的,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很多歌词都是同时兼合着几种形式,只要能恰当好处地将古典的精华和现代的风格有机融合,最大限度满足大众的精神生活需要,传承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审美思想的流行歌曲,都是值得肯定的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融合的更多更好的途径还有待词作者去努力探讨。词作者必须精益求精地追求好的作品,把提高歌曲的质量、艺术品味为己任,创造更多适合人们去欣赏去感受去领略的好歌曲,这是时代的召唤。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