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淑香 270275
【摘要】众所周知,早期教育现已成为当前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然而,人们在重视早期教育之余对其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所以本文在全面反思双生子爬梯实验所验证的结论的基础上,探索其对早期教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成熟 ;学习;双生子
著名的学者巴甫洛夫说过:“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所以很多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尽早开始,越早越好,应该应该超前开发儿童的智力”;还有的人由于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持相反的的观点,他们认为:“当我的孩子进入学校,他就会开始学习,早期教育简直是多此一举……”这是对早期教育存在的两种认识上的误区。面对上述两种极端的观点,本文试图通过格塞尔有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谈一下自己对早期教育的微薄见解。
一: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简介
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Gesell,1880-1961)是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成熟理论的重要代表。20
世纪初,他做了有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以研究动作发展与成熟的关系。在实验中,他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其操作过程是如下:他先让其中一个双生子从 48 周起每天作 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 周。到第 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 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在儿童生理上未达到准备状态(即成熟)时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
他主要强调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是受机体内部的因素,即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他把这种通过基因来控制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maturation)。他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与外环境有关。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成熟(内环境)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学习(外环境)本身并不能促进发展,只是给发展提供了适当的时机而已,同时发展是螺旋状逐步上升的,不同阶段有些发展会重复和不平衡产生,因此该理论亦称螺旋发展理论。基于这样的研究,格赛尔断定,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没有多大的作用。由此,通过这一实验他得出了下述结论发展应遵循的原则——个体成熟的原则。
这是格塞尔理论的核心原则,即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则取决于基因所决定的时间表。在儿童尚未成熟之前,有一个准备的状态。这个准备状态实际上就是生理机制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不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还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巩固。危害严重的还会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格塞尔理论中,准备,是一个解释学习的关键概念。
这里有两点需要着重说明:
一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准备状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不是僵化的或一次性的表现。当一种准备状态达到成熟水平后,另一种新的成熟水平又会处于新的准备状态之中。
二是,成熟是受基因控制的过程,外部环境不能改变它的程序。因此,是成熟决定着学习,而不是学习决定着成熟。这才是格塞尔这一原则的真正含义。
二、对双生子爬梯实验的反思性研究
关于遗传与环境对发展的作用的争论中,格塞尔试图调和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于是通过实验提出了成熟势力学说。他认为儿童的发展由成熟决定的,环境对发展有一定作用,而成熟的作用更大。他所强调的成熟,其顺序则由遗传所决定的基因控制的,所以他更多的站在了遗传决定论的一边,甚至片面夸大了遗传的作用,这是有失偏颇的。但我们应该记住:格塞尔理论的功绩和现实意义在于告戒我们:儿童的成长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的制约,在儿童生理上未达到准备状态就无从产生学习,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仅不好更重要的是没有那个必要,甚至还会给儿童生理心理
上带来负担,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路线,尊重其成熟的客观规律,正如皮亚杰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不能教给孩子一些超越他们生理年龄阶段的材料搞拔苗助长式的教育。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主要揭示的是成熟在复杂的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他还认为学习(外环境)本身并不能促进发展,学习只对成熟起推动作用,只是给发展提供了适当的时机。也就是说学习相对于成熟的价值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只起到辅助作用,格塞尔在20世纪初做的实验结果无疑是客观的,也的确验证了成熟的重要价值。但格塞尔仅观察了双生子的粗大动作——爬楼梯的能力,没有观察早几个月会爬楼对婴儿认知发展的影响,没有观察动作发展对脑的结构与功能发展的作用。实际上,直到1997年,科学家们才发现,“人类大脑的实际构造是由出生后的经验而不是由遗传所决定的。遗传提供的是基础,生活体验塑造的是精神和灵魂。”受格塞尔观点的影响,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只有大脑生长到一定程度,婴儿才会产生各种行为和动作。现在发现,正是运动本身,才刺激了大脑相应中枢区域的生长,促进了脑的成熟。动作发展正是在运动经验与大脑生长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这里的运动经验的获得渠道也就间接突出了训练或者说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也为早期教育的可能性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所以我们应该的出这样的结论:成熟与学习是儿童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只是所起的作用不同,成熟决定着发展的可能性,而学习则是把可能性变成了现实。
成熟和学习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成熟发展机制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整合各种积极因素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三、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的反思对早期教育的借鉴意义
通过以上反思,我认为其反思结果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早期教育不等于拔苗助长的超前教育
随着脑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出现新进展,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早期教育,美国最新的幼儿大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期是0-3岁婴幼儿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的大脑迅速发展,形成今后智力、情感、运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权威的理论依据。人脑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而婴儿时期则是发展这种潜力的关键时刻。宝宝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开始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事物,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取各种信息,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大脑,这是事实。我们应当切不可失的事实早期教育,但是在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认为早期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于是,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前教育和超前智力开发,有的父母认为知识能象填鸭一样填给孩子,至于那些"知识"可由父母随便挑选、在孩子出生不久就教孩子认字、算算术,学外语,甚至在婴儿时期就对孩子某一领域的发展进行专门训练,有些人甚至提前下放小学教材等这种违背科学育儿理念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这种把早期教育等同于超前教育的做法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急功近利表现。
我们认为,0-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3岁看老也突出了早期经验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应当进行必要及时的训练和教育。但是并不是任何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都是有意义的。比如有的家长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身心能不能接受请老师学外语学钢琴,认为只要提早定向培养,教授知识孩子就能成为神童。孰不知这种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理念完全曲解了早期教育的内涵,是一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根据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我们得知,在儿童还没达到成熟的准备状态就强制性地让孩子掌握他们这个年龄阶段不能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这种贪图眼前不顾长远的训练是不可取的。前苏联心理学家列伊捷斯说: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还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也说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所以我们在早期教育中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儿童未准备之前,成人该加催化剂还是等待儿童达到对未来学习产生接受能力的水平?从格塞尔学派提出的四项育儿原则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1、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孩子发展由成熟决定,急不来)
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3、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打一个比方,因为孩子要长大,就给孩子买大鞋,结果不合脚,却阻碍了孩子的行动)
4、不要老是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的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
一个阶段的乐趣。
总之,教育要基于一个基点--教育要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二)早期教育也不等于守株待兔的无为教育
我们强调早期教育不等于超前教育,主要是因为超前教育是一种不科学的教育方案,主要是针对一些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夸大孩子主观能动性的极端的做法而言的,有的家长可能就认为,搞什么早期教育也没什么必要性,因为反正孩子都要接受学校教育,既然成熟前的学习起不了多大作用,那我们不妨顺其自然。其实这种想法又走进了另一个极端,对孩子而言,最大的影响就是错过了各项技能发展的关键期。如研究表明:0—3个月的婴儿共有73种无条件反射,象牵拉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和爬行反射等就是其中的几种运动反射,是婴儿与生俱来的运动本领。研究证明,无条件反射不仅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自然前提,而且在婴儿早期发展中有心理学意义。而这些与生俱来的本领在出生后3—4个月就会消失、但是有适应环境功能的反射活动,在自然消失前若进行适当的练习,这些无条件反射就会变成随意的行为,并将促进婴儿的动作及智能的发展。可以说,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给新生儿进行适当的运动练习,并不是什么拔苗助长,而是顺应了孩子的发展要求,对其身心潜能进行的适时开发结果表明这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总而言之,我们所强调的早期教育,不等同于超前教育或者无为教育,它是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抓住关键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希望我的一面之辞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2、阿诺德·格塞尔《儿童生活的最初五年》1940年
3、wmg格莱因:《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计文莹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二章。
4、《早熟的果实不丰满》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