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二中校长叶翠微的教育启示:真正的好学生都是玩出来的!
2017-08-14
叶翠微校长自称“教育玩家”,很多杭二的学生离开学校多年后对他都念念不忘。学生们说:每年高考送考,他都会穿着红T恤,给学生加油。他的办公室里,也经常有学生敲门进去,和他探讨问题 ...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15/2393461ccaca462b81a1833338cd31eb_th.png
叶翠微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
他的教育理念,很先进,也很朴素,比如:
-
做校长要敬畏天命、敬畏公理、敬畏常识
-
培养学生,要把学生当人、使学生做人、让学生成人
-
好学生,都是读出来的
...
他是怎样把二中的学生送入世界名校的?他教育孩子的理念哪些值得家长们借鉴?世界名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叶翠微校长曾作了题为《真正的好学生都是玩出来的》的演讲,分享了杭州二中四个“成功学生”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个四个故事的核心都在于
“兴趣引导成长”,相信它会带给你答案!
真正的好学生都是玩出来的
我是校长,我也是老师,同时是一个教育管理者。但是我更想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教育玩家。我喜欢玩,我也期待带领一群孩子玩到世界名校。
德国哲学家席勒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曾任斯坦福大学招生主任的朱莉·海姆斯,给全世界陷于焦虑中的家长们,提出了八条建议,对此我极为赞同:
1. 给孩子自由时间
/ Give Them Unstructured Time
2. 教给他们生活技能
/ Teach Life Skills
3. 教他们学会思考
/ Teach Them How to Think
4. 为辛勤工作做准备
/ Prepare Them for Hard Work
5.
让他们自己规划人生 / Let Them Chart Their Own Path
6.
让承受挫折成为“日常” / Normalize Struggle
7.
选择大学时不要只盯着那几所顶尖名校 / Have a Wilder Mind-Set about
Colleges
8. 倾听他们的心声 / Listen to Them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15/5e8306f3f9f14bf1998ce336538ad124_th.png
这其中,第一条就是,“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这是基于人的成长的基本事实,我始终觉得会玩的孩子,才会学。在我的学校里面,我也能够找到很多诸如此类的案例。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15/f3bce8d26fd8422b92d13ba96204bc0e.jpg
这个“牛津”男孩,很会选玩伴
比如说有个小伙子,张维加,2007年从杭州二中保送到北大,现在在英国牛津大学。他已经在Science杂志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近20篇高质量论文,并且在2012年成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最年轻的会士。这个会士放在中国是什么概念呢?偌大中国大概也只有十来个人有这样的资质。
当年在二中学习的时候,他就是个学霸,也很有特质——他很会选玩伴。他选择的条件是:跟自己同寝室朝夕相处的话,你要每年至少读50本以上的经典书目,并且互相进行分享。正是在这样一个基于玩伴的高质量头脑风暴里面,他经常有些奇思妙想。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15/462ad57ecf984422b661b52b903565ca_th.png
在高二的时候,张维加就向我提交了一本近20万字的论文,说的是生物进化的问题。我当年就是学生物的,但是当我看到他的论文以后,坦率地说我都不懂。
所以这样我就动了个脑筋,就给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打招呼,看他能否给我找专家看看这篇论文。但此后一个礼拜、两个礼拜,直到一个月都没回信,我坐不住了,又打电话过去问,不知道那篇论文教授们看得怎么样了?对方沉默了一会,对我说了一句话:“校长,实事求是地讲,没有人看得懂。”
然后我又联系北大招生办主任,帮我找个院士看看。院士很快就给了答复,说张维加的论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本科生的水准。当然,他毕竟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还有一些瑕疵。他现在被英国人誉为八十年代以来最有学术潜质的中国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15/dba22d42ebdd40258098d9ecd3d0ce24.jpg
这个“伯克利”女孩,在跑步中悟到成长真谛
这个女孩叫刘雨中,今年 Science 杂志新年首刊封面文章的第一作者,是2009年从杭州二中出去的。她在材料科学方面很有见识,所以本科一毕业后,美国5所顶尖大学都希望她去做博士,她最后选择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刘雨中在二中时,就是普通班里的一个普通的孩子。她喜欢跳健美操,更喜欢中长跑,经常能跑5千米以上。我曾经问她,为什么你这么痴迷于长跑呢?她笑着说:“我感觉到,在每一次长跑的过程当中,我能够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
跑过长跑的人都知道,一般跑到四五千米的时候,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咬咬牙就过去了。但如果这个时候把脚步放下来,那么游戏就此结束。
那么这个孩子就是在二中的学习过程中玩体育,玩中长跑,在玩的过程当中找到怎样去认知自己的生理极限,从而又转化到自己的智力活动和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坚持坚持再坚持,最终取得学术成就。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15/6b56be1dbc894dc48b7ebe4ff0bce554_th.pn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15/cadb060c9a0042e6acad4f5167ba02bd.jpg
这个“哈佛”女孩,就爱计算机
第三个人,也是个女孩,郭文景,她不仅颜值高,她还是哈佛大学2016年面向中国区招收的第一个本科生。
去面试她的招生官亲口对我说,郭文景是他们这么多年以来,在面试过程当中遇到的最难得的人才,“几乎完美”,他用了这样的词。
这个女孩靠什么打动了哈佛大学?当然她的托福考得不错,SAT也考得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她的计算机可以玩到极致。
大家知道,中国父母对女孩的教育,往往期待的是——琴棋书画、气质、形象、形体。但是郭文景在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定力——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不动。
她父母问我说,校长,我们这个孩子这样一幅秉性,你觉得好不好?她父母告诉我,她在网上主要是阅读,痴迷于各种基于信息学的竞赛活动。
我说,“好啊,就让她钻进去吧。”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高二的时候,郭文景就作为中国信息学比赛的女生第一名进入到国家集训队,然后她又去美国参加比赛,成为全美的中学生里面的女生第一人。
那么我就想说,如果孩子对某一个学习领域有兴趣,或者说对某一个新的学习工具有感觉的时候,父母要理解,要支持,并且在支持的过程中慢慢提升其兴趣的层次,从爱好走向专注。
在专注的过程当中,迈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因为郭文景喜欢电脑,很多美国的网络公司都已经提前预约了她,其中硅谷有家公司给她的承诺就是一个月薪水不少于2万美金,只要帮他们看看哪些软件有纰漏。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15/fe8b0e1bfbeb4047a05a8ea4a41da455_th.png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只要我们的孩子有兴趣,我们的父母给他一个良好的支点,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很大作为。郭文景现在哈佛大学,事实上全美最好的6所大学,比如说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都曾给了她offer。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15/1c259e284db041e3ada34d87018401b7.jpg
高考VS兴趣,这个男孩决心“以兴趣为主”
第四个孩子,俞家琛,他是浙江省新高考的第一代,面对着很多新的话题,新的挑战。2016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俞家琛同学取得一等奖。
可他在干什么?他整个学期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做自己心仪的一个课题。他就觉得,为什么家里卫生间的异味不能很快被去除。我们往往用的是化学方法,那能否有生物的方法呢?
在跟他父亲沟通了以后,他几乎把家里面变成了一个实验室。这还觉得不过瘾,他让父亲帮忙在浙大借一个实验室给他,然后整整一个暑期泡在里面,将各种植物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找到了一个良好的配方,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厕所里的异味。他凭此在今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当中拿到了一等奖。
俞家琛的文化成绩并没有在杭州二中占到前5%,但是他身上有一个特质,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能够全身心投入。
在投入的过程中,他也要面对的各种压力,比如高考。可贵的是,他敢于在这些问题上做出判断,以自己的兴趣为主。正是如此,他才能够拿到奖项,也因此被一些知名大学提前锁定。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15/547f605cf62a47819dd681040810ac89_th.png
我通过这4个非常典型的学生的故事,只是想告诉大家,杭州二中虽然有很多学霸,但是他们的产生不是偶然。“一个真正的学霸是会玩的,一个会玩的学生肯定会走得很远。"
最近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提交了一份报告,叫《力挽狂澜》,这个报告基于二战以后的数据,发现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分数越来越高,证书越来越多,但是学校感觉到这批学生并没有达到他们所期盼的高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辍学了,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销声匿迹了。
究竟应该用怎样方式来遴选学生?
怎样去引导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
他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提倡更有意义地帮助他人,参与社区服务和参与与社会共同利益相关的活动。
一个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社区,要有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这是哈佛大学招收学生的第一标准。
2.对于学生的道德理念及对他人的帮助的评价应反映对家庭和社区多层次的贡献,跨越族、文化与社会阶层的界限。
孩子作为一个家庭成员,要具备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也就是说孩子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学习者,与学习无关的事也要参与。孩子怎么参与的,怎么来证明他的参与,这是哈佛在关注的第二件事。
3.重新定义成绩,营造不同经济条件出身的学生可以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减低过多的成绩压力。
来源:综合“校长派”,“今日教育传媒”,杭州二中官网等,经小E整编而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