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概念为本,实物配对”——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2013-02-24 19:30:12)
标签: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分类: 早期教育、早教经典

       “概念为本,实物配对”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从儿童的认知形成规律来看的话,“概念为本,实物配对”的教学方式适用于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

  先讲依据。

  关于智力,爱德华·赛贡主张“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向概念”就是智力教育;关于认知形成,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过程:感觉---知觉---概念。皮亚杰提出儿童在12岁之前处于具体运演阶段,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蒙特梭利认为12岁之前的儿童处于要依靠具体的实物,使用感觉和体验学习的过程。

  由此,对于儿童认知形成来说,感觉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如果不让儿童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与感官来实体化地体验,就无法使他们产生感受、情绪、意境、精神,而只能形成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

  再讲实物配对。

  一个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内在心理认知的形成都要通过感觉来完成。0—6岁是儿童的情绪认知阶段,这是早期儿童建构自我生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当一个孩子因为外在的事件引发了内在的感受时,就会出现种种的情绪。例如,伤心、愤怒、恐惧、喜悦、孤独、沮丧、快乐、委屈……等等,当这些情绪发生时,成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告诉孩子:“你生气了”、“你特别恐惧!”、“你很愤怒”、“你看上去特别快乐”、“你看上去很悲伤”、“你在表达自己的爱”……这就叫概念或情景配对。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马上就会明白自己内在的情绪是什么,并会去深入体验内在的感受。经常不断地觉察,孩子逐渐就能够学会与自我共处的方法。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就懂得了如何与孩子对话,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认知形成亦是如此。

  一个一岁的孩子碰到了特别烫的东西,成人告诉他“烫”,孩子因外在情境带来的内心感受就与“烫”这个概念配上了对,从而形成了正确的关于“烫”的概念。

  一个四岁的幼儿园小朋友,到超市里去买东西,成人给出“商店”这样一个词语,他就会把内心关于商店的感觉和这个词语配上对,形成对“商店”的认知。

  一个九岁的四年级小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所有能寻找到的不同的实物,例如“推拉门”,在实体化操作过程中,不断感受体验,从而把内心的感觉与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不稳定性、割补及面积的计算方法”一一对应、配对,形成关于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这就是人类历史上历经了近一百年,关于儿童认知形成的常识。

  “概念为本,实物配对”,指的是使人身心一体化的教育。

  离开了感觉,由成人“教”出来的东西,只是知识,而非智力;离开了感觉,神、心、意就会分离:感觉是感觉、认识是认识、做法是做法。分离导致一个人不能与自己的生命融合:虽然看上去已经符合他人和社会的标准了,但是他呈现的只有工具性,对生命还处在无法自知的状态。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忽略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基础教育中,儿童的认知如何形成;二是语文的课程观问题。

  根据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可知,12岁之前的儿童,处于具体运演阶段。这就意味着,这一年龄阶段儿童认知的形成必须经由感觉带来的体验来完成。或者说,他们内在概念的形成要和外在的实物配上对,才能真正成为认知被留存。所以说,一个12岁之前的儿童要在手里拿到实物才能够思考。

  这个基本的认知形成理念在国外100年前就成为了课堂教育的常识。而我们当下的基础教育还停留在以概念解释概念,以头脑思考来代替实体体验的阶段。

  以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概念、词语教学为例。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如果学习“领袖、主义、汽车、医院、商店、毛巾、苹果……”和“碧绿、金黄、飞快、阻止……”等等这些概念和词语时,几乎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些儿童是否形成了对这些事物真正的概念与认知;或者说成人想当然的以为通过这样的教学已经足可以让儿童能写会讲,形成基本技能了。其实大谬。

  正确的做法是,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这些概念和词语相配对的实物或情境,通过眼睛(视觉)、鼻子(嗅觉)、耳朵(听觉)、口(品尝)、动手操作,形成内心体验,进而上升到心理感受,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在此要注意的是,实物配对不是用一些画出来的图片或描述的语言,也不是由教师来提供,而是由儿童自己去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共享,教师可以做的是给儿童提供他们无法获取的材料与帮助。

  再以高年级语文的说明文作文教学为例。传统的做法是教师通过讲解或让学生去自己去总结、归纳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然后进行习作练习,做的好些的教师会给学生很多的文字素材或者部分实物让学生来观察、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但绝大部分限于一个粗浅感知甚至是纯头脑思考的层面。经过这样的训练,也有部分学生话语讲的很漂亮、文章写得很流利,但实际的感受与体验并不深厚,用不了多久,费了很大力气训练出来的写作水平就会灰飞烟灭:只有平庸的精彩,没有动人的力量。

  如果换一种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出两个学习目标:1、分享搜集的说明文章,讨论它们都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其特点的?”;2、运用“从事物的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自己心爱的物品。学生在课堂上首先分享、讨论自己搜集的资料,形成对说明文写作手法的初步认知;然后运用这些方法,展示、表达自己的实物。我曾经在一节这样的课堂上,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极具想象力。我看到他们带来的各具特色的“实物”达几十种之多,关键是,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学会了创造性地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去表达事物、表达心情,对生活充满了乐趣与热爱。这样的语文课堂人文性、工具性齐备:既符合语文教学的课程观,也符合孩子的认知形成规律,充满了人性主义的光辉。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不明白儿童认知形成的基本规律,他们在用自己的经验取代着孩子的体验;其根源在于我们的国家缺乏对儿童心理特点、认知形成的研究,缺乏对一些儿童教育常识性理念的推广。一节语文课的优劣,就是看课堂上学生是在进行大量实体化的体验,还是身体被桎梏只是基于头脑层面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