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之靠山(泰、鲁、沂、蒙、尼)背水(济、荷、泗)环湖(大野泽、菏泽、微山湖)

(2013-06-15 12:51:24)
分类: 地缘

关于鲁国,如果从人文的角度来解读,相信可以写很多。单是一个研究孔子本人,就可以写成一部巨著了。要是再顺带把儒学拿出来点评一下,估计这个帖子就得再改名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既然本贴没有这么大的野心,因此也就不在圣人的学说上面多加笔墨了,基本的着眼点还是会在鲁国地缘结构之上。对于鲁国的位置,一般都会有个概念,即与齐国分列泰山南北。也就是齐国在北,鲁国在南。这们方向感本... 鲁之靠山(泰、鲁、沂、蒙、尼)背水(济、荷、泗)环湖(大野泽、菏泽、微山湖)鲁之靠山(泰、鲁、沂、蒙、尼)背水(济、荷、泗)环湖(大野泽、菏泽、微山湖)

关于鲁国,如果从人文的角度来解读,相信可以写很多。单是一个研究孔子本人,就可以写成一部巨著了。要是再顺带把儒学拿出来点评一下,估计这个帖子就得再改名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既然本贴没有这么大的野心,因此也就不在圣人的学说上面多加笔墨了,基本的着眼点还是会在鲁国地缘结构之上。对于鲁国的位置,一般都会有个概念,即与齐国分列泰山南北。也就是齐国在北,鲁国在南。这们方向感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太多含糊了。  根据之前的内容,我们已经清楚了,分割齐鲁的山脉可以统称为“泰沂山脉”,这个山脉又由五个相对独立的小山系组成,即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尼山。其中泰、鲁两山在春秋时为齐鲁两国的势力分割线。而沂蒙山以东在大部分的春秋时期为莒国的控制范围,不过后来在齐、楚、吴的争霸战中几经易手。齐国由于在地缘上更具优势,因此在大部分的时候,控制灭国后的莒地相对容易些。在这种时候,沂蒙山或者说整个泰沂山系成为了齐鲁双方的战略平衡线,或者说是争夺的目标。
如果以泰山为起点,尼山为终点,整个山脉大体上成一个反“C”形。尽管一般认为鲁国在泰山之南,但实际上鲁国的初封之地(也就是鲁国的国都)并不是在泰山附近。这个名叫“曲阜”的地方的准确位置是在这个C形山脉的另一个角上,也就是那个被叫做“尼山”的小山系上。据说尼山最早叫“尼丘山”当年孔子的父母在山上祈祷,后生下孔子。因此将孔子取名为孔丘,字“仲尼”。后世之人说是为了避孔子的名讳,而将之改名为“尼山”。其实要避就再避得彻底点,干脆连字里的的“尼”字也换掉,方显对圣人的“尊重”。应该说,当年周公为自己选的封地,位置是相当不错的。 附:鲁国地缘位置示意图

http://s7/mw600/4e2f8643gdf203fba9426&690

作者:扬子江仍在奔流    在下很喜欢您的文章,鄙人是山东的,在这里解答下关于山东文化的分区问题   山东文化的齐文化、鲁文化之分其实在九十年代前是很少人去关注的,九十年代之后,尤其是鲁吹一号--姜某人作为胶东人上台后希图提升山东这个公认的保守的省份的在经商的分量,在历史上打起主意,于是有了所谓重商逐利的齐文化与保守克礼的鲁文化的清晰划分  =============================  兄台提供的资料很好啊!其实人的来源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久了就会习惯中国文化,中国人在西方呆的长了也会西化一样。山东的地理结构注定他内部会存在几个有区别的亚文化的。其实整个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文化多样性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究竟是让他们之间优势互补,还是因此而产生矛盾。
“礼崩乐坏”是目前大家对社会普遍的感觉,其实有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在整个中国都处在转型的阶段时,很多旧有的价值观被打破了,而新的价值观又没能建立起来。换句话说,我们知道现在的“礼”已经被扭曲了,但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礼”,谁又能说得清呢?在这种时候,通过追忆历史上的某个辉煌时期,借以创造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往往倒是能够收到奇效。欧洲的文艺复兴走的就是这条路,这也让欧洲在近代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不过欧洲人并不是最先想到这个办法的,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克己复礼”的概念,希望能够为纷杂的春秋乱世打造一套价值体系。只是在当时,这个旧瓶里面装的新酒还不够多,也没有实现这些理想的地缘基础。直到汉朝中国真正有机会开始实现中央集权体制了,儒家的那些思想才真正有机会在经过修饰之后粉墨登场。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军事思想为主导的“丛林法则”才更具有指导意义。
有一种说法是周公在立国之初就预见到了鲁国会败于齐国。理由是齐国在教化子民方面更加务实(特别是对殷商遗民),一切因俗就简;而鲁国则要繁琐的多,或者说礼数要多的多。如此下来齐国的人民更容易归复,国力也就会比鲁国强大的。(由此还诞生了“平易近人”的成语)。  很怀疑这段故事是后人附会的。因为周人当初的立国之本就是那些在今人看来,繁复无比的“周礼”,也是华夏与蛮夷们最大的区别。至于对待那些新近归附的化外之族,周人倒是非常宽容的,而这种政策的制定者正是鲁国的创立者——周公(在卫国部分有过描述)。也就是说,周礼本身并不是鲁国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
关于鲁国究竟是封建给周公,还是他的长子伯禽的,一直都有争议。就我个人来说,倾向于是封建给周公本人的。只不过由于周公对于王室太过重要,需要在朝稳定局势,因此才由嫡长子前去继承他的封地。  我们之前也曾经说过,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曾经重新进行过一次大的封建,不光封建了一批新的诸侯国,也将之间集中在中原地区的姬姓诸侯国向外围迁移,以扩大周人的覆盖范围。而作为周公的嫡系诸侯国——鲁国,也在这次战略转移之列。  鲁国的最初封建之地是在伏牛山的东侧,那一地区在唐朝之前被称作“鲁阳”,而之后就一直被称作“鲁山”了(即现在的河南省鲁山县)。其实与周公齐名的召公,最被的封地也不是燕山南麓,而是在洛阳盆地的东北角——偃师。这倒符合周公主外,召公主内的分工。  其实不管鲁国是否周公本人封国,都改变不了鲁国在西周时期政治地位,与春秋时期鲁国的二流地位不同,西周时期的鲁国可以说是最受王室重视的诸侯国,将之称为诸侯国之首并不为过。  附:鲁国东迁示意图

http://s6/mw600/4e2f8643gdf2055e6b705&690

矿产的事情本来想放在秦晋争霸时铺开的,既然问到了,就先点一下。在古典时期,最重要的矿藏莫过于铜、铁,所以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这两种矿藏的地分布的地区。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有“矿山”之说,也就是说那些矿石大都在山地之中。那些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更适合种植粮食。这也能够从地理资源方面解释,为什么那些领土覆盖了山地和平原的诸侯国,总是有更强的生命力。  下面两张图,一张是铁矿分布图,一张是铜矿分布图。看过这两张图以后,或许能够有助于解开我们心中的一些疑问。特别是秦国在春秋之时为何总是无法东扩;又比如越人的铸剑技术为什么要高于吴人。  上图

http://s11/mw600/4e2f8643gdf206a8cab2a&690

http://s2/mw600/4e2f8643gdf206c3bef41&690

我在之前也曾经说过,如果当初周公让鲁国和齐国对调一下封地,可能最终的结局就大不相同了。只是无论是出于与王室保持密切关系的原因(周王在西周时期的大部分时期,其实就坐镇洛邑了),还是选择相对更有利的地形防守的因素,周公将自己的封地建在泰山之阳都是最佳的选择。  尽管鲁国在初封之后没多久就搬迁了,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就是无论是在中原地区的西侧还是东侧,寻找到“靠山”都是必须的。对于周王也必须时时祭祀的泰山来说,让周公的后代去看护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相比其他诸侯国而言,鲁国在春秋之时并没有争霸的意思,这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因为鲁人以恪守周礼为荣。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鲁国深知自己的政治地位来自于王室,或者说如果不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局,鲁国挟礼以自重的辉煌是不能重现的。  如果地理条件允许,鲁国人的心态并非不可能发生变化。只是在进入春秋之后,他们最终会发现,如果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泰沂山脉的腹地,那么等不到鲁国成为中原的霸主,齐国人就会越过泰沂山脉,逼迫他们离王室更加近一些。因此鲁国人依靠残存的政治影响力,来联合泰山以西的诸侯国,共同对抗齐国反而更为现实。当然,这也正是那些眼红齐国坐收渔盐之利的内地诸侯国所希望见到的。
提到曲阜,我们就必须提到一条古代名水——泗水了。与江河淮济四渎不同的是,泗水是一条南北走向,没有独立入海口的河流。准确的说它应当是淮河的支流。只是现在泗水基本已经不存在了(只在上游有一段大部分时候没水的河床)。
解释一下那两张图(铁矿分布图与铜矿分布图),其实上这两张图并不是为了解释在古典时期,哪一区域的铜铁出产量高,而是让大家清楚哪一区域的的铜铁自给的可能性更低。
让我们回到鲁国的话题上来。  一般而言,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一条与其命运息息相关的主要河流,比如渭水之于秦国,汾水之于晋国,汉水之于楚国。对于鲁国来说,那条发源于蒙山,绕曲阜而过的古泗水就是鲁国的命脉所在。之所以要在泗水前面加上一个“古”字,是因为这条河流目前只有上游还残存了一段河道。因此尽管泗水在古代的名气颇响,但今人知道的并不多。  泗水的命运被改变,很大程度还是因为那条母亲河——黄河。我们知道,黄河下游经常在山东丘陵的南北摆动,其南线基本就是夺淮入海。只不过淮河与黄河都是东西向的河流,如果不借助其他南北向的河流,黄河很难侵夺淮河的入海口的。也就是说,那些上游与黄河接近的淮河支流都面临着被黄河侵占河道的危险。很不幸的是,在公元1128年,黄河由北线改经南线,并且在此后600多年间都没有再回到山东丘陵的北边,而这一次为黄河提供南下河道的就是泗水。   我们很容易将黄河的多变归结于天灾,而实际上黄河之所以为害华北平原,更多的却是因为人祸。正如这一次的改道,就是因为刚刚建立的南宋政权(公元1127年)为了阻止金军南下而主动挖开黄河南面的提坝的。这种以水为兵的做法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在900多年之后,同样为了对抗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蒋委员长又做了一次。如果单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的战术意义还是很大的。无论对方是骑兵部队,还是机械化部队,黄泛区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道天险。问题是这种仅仅为了军事利益,人为改变黄河流向的作法,对于沿岸的居民来说却是巨大的灾难,其所造成的后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掉。  实际上改变河流的走向并不一定就会带来灾难,对于人类来说,改变自然的能力很大程度都是通过控制水流来体现的。当然,这些改变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今天的三峡工程,莫不如此。
就泗水本身来说,古人对它的改造并非开始于南宋那次不负责任的决堤行动。在长江下游的吴国开始强大,并进入中原争霸的时候,泗水的命运第一次得到了改变。对于长江以南的吴国人来说,越过长江,将势力范围扩大至江淮平原并非什么难事。只不过当他们再想将兵锋指向中原以及山东丘陵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了。换句话说,马匹是立足于江、淮流域的诸侯国的短板,如果没有其他可供利用的资源为吴国人运送兵员及后勤补给,希望争霸中原只能是一种奢望。   对于谙习水性的吴国人来说,用河流来承担物流任务,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他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一条河流将江、淮、济、河四渎连通起来,以让吴国的力量通过这些河流扩散到它们周边的地区。这条预想中的河流并不是天然存在的,但那施工难度也并非想象中那样大。首先,鉴于吴国控制江淮平原并没有太多地理上的障碍,所以将淮河与河、济两水连接起来就可以完成物流任务了;其实黄河与济水本身就是相交的,因此摆在吴国人面前的主要问题就是将济水与淮河连接起来。  鉴于济水和淮河都有很多支流,那么将一条济水南面的支流与一条淮河北面的支流连接起来的方案,所需的工程量将是可以被接受的。最终鲁国西侧的泗水(淮河北支流),与菏水(济水南支流)被选定为最佳拍档。  当然,当吴国人可以在鲁国人的家门口挖掘运河时,也就意味着鲁国人希望向中原扩张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争霸游戏的主角成为了那些边缘国家。只不过由于地理的接近,鲁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能够控制住菏水以东地区的。也就是说,菏水、泗水成为了鲁国西面的地缘平衡线。  对于鲁国人来说,周公为他们选择的这块风水宝地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背山,能够在获得“水”的保护,也是鲁国能够生存到战国末期的重要原因。而济、菏、泗三水无疑是保证鲁国西、北安全的重要屏障。这三条河流在历史上甚至先后形成了三个著名的湖泊,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在鲁国附近。
作者:klx021     不知楼主有没有讲到江西。我是江西人,想知道江西在古代地缘上的位置  =============================  怎么说呢,江西在古典时期的地缘地位并不算高。春秋时就是楚国与吴国的过渡地区,所谓吴头楚尾。这种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江西的地缘封闭性所造成的。不过这种封闭性也不见得是坏事,在古典时期江西所受的战乱相对要少一些,尤其是鄱阳湖平原以南的地区。这使得江西的小农经济特别发达,一方面能够为战乱后的中国提供储备人口(包括避难);另一方面“耕读传家”的形态也有机会传承下去(所以才子比较多)。  如果从现在的地缘情况来看,江西也有点两不靠,一直在为到底是做珠三角的后院还是长三角的小弟而徘徊。其实谁的后院也不做也不是件坏事,做后院就意味着接受产业转移。江西的那些青山绿水是以后独树一帜的资本,也暗合世界的潮流。无论发展什么产业,只要把环保评估放在第一位,什么时候成为一个模板也未可知。
鲁国或者说泰沂山脉南边的那三个大湖。这三个湖分别是:大野泽、菏泽,以及微山湖。如果从现在的认知度来看,微山湖无疑是最高的。当年铁道游击队就是活动于此,那首“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不知被多少人传唱。微山湖的湖址其实就是古泗水的一段扩张而成的,具体的形成时间是在明朝。在此之前也曾经反复形成过湖泊,这一方面是与那一地区地形的洼陷有关,而决堤南流的黄河水则为它提供了额外的水源。不过在春秋时期,黄河还是走的北路,因此现在微山湖所在的位置还是泗水的中游。    与泗水相对的就是菏水,这条济水的支流在古时候也经常因济水水量暴涨而倒灌成泽,古人将这一湿地称之为“菏泽”,现在它也作为山东最西部的一个城市的名称。只是无论是古渮水还是“菏泽”都已经不存在了,继承了菏泽这个名字的城市以出产牡丹而闻名于世。   实际上在先秦时期能够位列华北名湖泊的是“大野泽”(巨野泽),与北面的黄河在改变流向之时形成了“巨鹿泽”(大陆泽)一样,济水也在流经中原地区,并开始拐向泰山以北注入黄海之时形成了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大湖,这个湖就是“大野泽”。只不过随着黄、济两水的变化,大野泽在历史上的面积也并不是固定的。在五代时期由于黄河数次决口并向南漫流,湖水的面积被大大增加了。由于在湖面中间有几处丘陵高出水面,因此一湖中有山,山外有湖的景象也被称之为“水泊梁山”,而湖水本身也因此而被叫作“梁山泊”了。由于地形易守难攻,“八百里水泊”也成为了一些不满现状的“好汉”们落草之处。只不过现在无论是大野泽,还是扩容后的梁山泊都已经不存在了,只在北边还留有些许湖水,被称作“东平湖”。即使如此也还是能够位列山东第二大湖。    在鲁国兴盛时期,大野泽至泗水一线都是它的势力范围。而菏水左右则经常成为卫、宋两国与之拉锯的区域。
在说完鲁国西侧那些河流湖泊的前世今生后,我们要回头看看鲁国的那些靠山了,毕竟相比于河流来说,山地所能提供的保护更加牢靠些。就鲁国国都曲阜的位置来说,尼山和蒙山是地缘关系最为密切的两座山脉,其中尼山甚至与孔圣人的身世联系在一起了。由于史记中记载孔子的父母“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由于有“野合”二字,因此有关孔子的出生问题变得无限八卦起来。但不管怎么说,尼山在圣人出世的事情上出过力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成人后的孔子来说,在尼山求子当然不会是他的追求,圣人需要有一个更有气势的地方来暗合他的理想。人们常说“站得高,望得远”,登高远望确实能够让人豪气顿生。总之,视野的开阔与否确能影响到一个人的胸怀。于是当孔子的视野还局限在鲁国的时候,他选择了在曲阜东面的蒙山登顶来感受世界,因此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说。如果从地理位置来看,蒙山之于鲁国来说,的确有制高点的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