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能力
(2020-05-21 09:49:49)
【内容摘要】注重积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重视对课内典范语言的积累,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广泛涉猎语言材料、范例,在语言的实践运用中积累,以发展语言作为语文新课堂的主旋律,让“积累”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积累中学习,在积累中运用,在积累中发展语言。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积累,提出:只有注重积累,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为学生的表达直接依赖于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语言积累、语言经验越丰富,表情达意也就越流畅,越准确生动。我认为应从积累入手,以发展语言作为语文新课堂的主旋律,让“积累”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积累中学习,在积累中运用,在积累中发展语言。
一、重视对课内典范语言的积累。
“课文无非是个例”(叶圣陶语),能成为例子的语言内容我们认为是典范语言。熟读和内化典范语言是完成语言积累的捷径。在课内要通过朗读、通读、赏读、熟读、背通,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在读中感悟作品语言内涵,能自然而然地把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根据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一方面增加了课文的篇数,另一方面在《语文天地》中,专设了“抄一抄”“读一读,背一背”的内容,加大了朗读、背诵的份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真正把握住教材的这个特点,充分注重学生对典范语言的积累。
1、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积累”有记住、累积的意思。但语言的积累,决不是语言的死记硬背。语言学习也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语言积累也是知识的积累。因此,语言积累就成为必须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建构过程。新课标教材文质兼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图文并茂。这已经为语言的理解和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引导学生在赏析中进行积累。学会赏析是积累的前提,它可保证所积累语文知识的质量。在教学中,我们采用“赏析教学法”,通过对优美词句段的赏析,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让学生在赏析中有所积累。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尤其强烈,因为它是一种潜在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它能使“依赖他人的学习”、“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我学习”。在赏析前,我们先让学生做个发现者,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找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写出欣赏的原因,以备课堂上赏析之用。在进行这一步骤时,学生要以读为本,反复读,仔细想,认真写。由于学生可自由选择,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有感情朗读或背诵。今天的教学,崇尚读。但是,只生硬地指导读,即使学生能按照老师指导的模式读得有板有眼、高低起伏,但学生能否真正领悟到了文章的感情呢?其实“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欣赏的句子,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体会文章的内涵。
<2>.采用换词、删词、增词对比法。有的文章,用词造句匠心独具,即使是非常普通的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都有很强的表现力。在读中再进行比较,这样使学生懂得运用语言应反复推敲,也锤炼了学生准确用词造句的能力。所以教学中经常性的引导学生比比读读,想想议议,可增加学生感受语言、实践语言的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始终置身于无拘无束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去敏锐发现、自主学习、积极进取、创新求异。
<3>.仿说,仿写是最高层次的赏析。维果茨基指出:在儿童的发展中,模仿尤其会带来人类的智慧和才能,并引导儿童走向新的发展水平。因此,仿说[写]最能体现出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材本身为学生提供了不少创编的机会。
3、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读写分离,重理解轻表达。学生的语言积累的工作难以做好。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加强阅读教学中的口头语言实践。但是,口头语言的表达毕竟与书面语言表达是有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坚持先说后写的前提下,加强读写结合,加大作文的密度。当然,加大作文密度并不是违背规律,而是应循序渐进,结合课文语言素材精心设计练习,从易到难,重点反复,难点强化。具体形式上,可以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片段与成文相结合,自由作和统一相结合,既可以分步练,也可以集中练,总之,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这样,学生在不断的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有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的语言积累。通读、博览、理解、表达运用,多管齐下,以语言积累为轴心进行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 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广泛涉猎语言材料、范例。
语言积累首先是一个量的积累。这单靠课文典范语言的学习是不够的。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即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它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如何达到这个课外阅读量的目标呢?这就有待于教师的指导、督促、检查。
1、推荐书籍,让学生多读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又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说明既要读好书,又要多读书。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帮助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我们不仅指导学生去读故事、背诗歌,还鼓励他们只要有阅读兴趣,凡是适合自己年龄和口味的书都可以拿来读。
<1>根据年龄特点和兴趣推荐书籍。在低年级时,由于学生认识水平较低,识字也较少、我们就推荐以注意童话,寓言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小等书籍。随着学生识字水平的提高,识字量的增加,我们向学生推荐征订了几种有益书刊,如《读写天地》《小火炬》《快乐语文》《少年文摘》等。
<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要求推荐脍炙人口的小文章。例如在教学“读书”这一主题单元,在学完《小小的书橱》这一课,我们推荐学生看《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同时也推荐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此作为教材补充,丰富学生的积累。
<3>推荐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越。
<4>结合重大节日推荐书籍。比如在国庆节指导学生读各种描写祖国的小诗歌,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开展活动,使学生保持阅读兴趣的持久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基于这一心理,我们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满足其成就感。比如:我们制定了“阅读记录表”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制定了班级统计表,每月评选几名阅读小能手。期末评出阅读大王。设计了事比赛”“诗歌朗通会”“成语超市”等一系列学生活动,为他们创设表现自我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我们还定期布置、收集学生的手抄报、读书卡,进行展示、评比,并对学生平时的摘抄本进行交流。
3、指导学生注意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语言。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与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同样,语言的学习资源也应该拓展,要注意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语言。除教材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听广播,在看电影、电视过程中注意一些生动语言的表达方式。平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语言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平日生活中做语言积累的有心人,时常留意丰富多彩的口头语言,扩大积累。
三、在语言的实践运用中积累。
言语本质上是习得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美国教育家杜成说:“让儿童从做中学”,积累语言是为了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不运用语言,语言的积累是没有意义的。积累是表达的基础;而运用能强化、深化发展原有的积累。只有通过运用才能真正使语言内化,完成语言知识的建构。
1、语言模仿表达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的引导学客生在语言模仿表达中丰富语言的积累。语言模仿表达,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和运用短时间内有感知理解的语言素材。如词语的模仿表达,可以采取模仿造句、连词造段等方法。段落和篇章的模仿表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类似题材的模仿说话。另外,看图复述文章内容、变加换人称复述文章故事情节、排练课本剧等方法,也是语言模仿表达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2.语言的创造性表达中丰富语言的积累。语言的创造性表达是指以感知理解的语言素材为依据,扩展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语言素材不必拘泥于原来的材料。语言的创造性表达,通过语言的相互激发作用,把以前积累起来但未能有效梳理语言素材进行有效重致组合建构。
参考文献: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