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吕忠志
吕忠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77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2018-09-13 15:35:07)
转处:黄英琳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tb.asp?id=650215
         曲指算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最后一批进入课改实验县)。如今农村的语文教育现状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最近我走访了一些农村小学,听了一些课,与学生,教师们做了一些沟通。我个人认为农村学校语文课堂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识生字,学习普通话的能力出现明显滑坡。第三声读不到位,儿化音节读不准确,三拼音节碰不出音在一、二年级学生中以经不是奇怪的事情了。课堂上当教师问:“同学们遇到不会认的字时怎么办?”孩子们大多会说:“问同学、问教师、猜一猜”,当然也会说拼拼音。可是实际教学时却很少看到教师让孩子用拼音拼一拼,甚至出示生字时连拼音也不带。诚然,《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弱化了写的要求,但是并没有说不要教,我认为,汉语拼音作为学习普通话和读准字音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作用。教师识字教学时仍然要重视对汉语拼音拼读方法的训练与巩固,课堂上要有意识的让孩子拼一拼,读一读。力求在第一学段让每一个孩子的拼读过关。
        二、写字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点缀。由于识字量的增加,教师教学时经常顾此而失彼。课堂上识字教学形式多样,花样翻新,写字教学往往一笔带过,指导不细、时间不足、评价不到位。长期下去,就出现写不好字,不会写字,写错别字。
        三、阅读教学时语言训练没有落到实处。语文素养是什么?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可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依然是“重说教、弱感悟,重分析、弱积累”。重问答(一问一答)、弱品读。“短、平、快”式的问答,匆匆忙忙的演示,粗放式的浏览依然主导着课堂。其实语文教学,首先是积累,力求通过朗读、背诵使优美的语言烂熟于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其次是运用,从积累到运用必须经历一个加工重组和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简单的说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的过程。我认为语文教师教学时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想办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的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四、课外阅读量难以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仅靠课内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有人说语文素养的提高“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这话有道理,只有广泛阅读才会有丰厚的积累,只有将大量的文字烂熟于心,化成语感滋养性灵,才能熏陶出畅达、洗练的文字。可是当今的农村小学(包括部分城市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150万的要求。产生阅读量难以落实的原因有三;一是如山的作业所挤占课外阅读的时间;二是学校的存书太少,无法满足孩子的阅读要求,三是重视不够,图书室使用率太底。有个别就干脆让锁将军把住图书室的大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