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解题速度慢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018-02-08 11:05:13)
标签:

杂谈

教育

育儿

文化

分类: 数学学习

       

       数学解题速度慢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做题速度慢的原因必须知道

      做题速度慢的大部分原因是对数学题目不熟练,造成对题目不熟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种:

       (1)数学基础较差:对知识点本身不熟悉、解题思路不熟悉(思维方法不熟)、分析能力不足;

       (2)能力不足:计算能力不足、写字速度慢、阅读速度慢、接受信息能力不足(即不了解题目表述涵义);

        (3)性格原因:马虎、粗心都可以归结于急躁,很多同学读题时快速读完却不了解其表达内容,或者是还没读完就开始写答案了,往往要反复回头,浪费时间。或者干脆做错;

        (4)做题习惯不好:很多同学拿到数学题闷头就做,事先考虑都不考虑,发现做错了才回头看。也有的同学看到题目不认识,就犹豫要不要先做,导致不知不觉的浪费时间。

你属于哪种呢?

二、提高解题速度的方法

1、熟悉基本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解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对一些基本的、常见的问题,前人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解题思路和常用的解题程序,我们一般只要顺着这些解题的思路,遵循这些解题的步骤,往往很容易找到习题的答案。

2.审题要认真仔细

      对于一道具体的习题,解题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审题。审题的第一步是读题,这是获取信息量和思考的过程。读题要慢,一边读,一边想,应特别注意每一句话的内在涵义,并从中找出隐含条件。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读题、思考的习惯,心里着急,匆匆一看,就开始解题,结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信息,花了很长时间解不出来,还找不到原因,想快却慢了。所以,在实际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审题要认真、仔细。

3.合理分配数学答题时间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做题速度问题,原则是“稳中求快,准确第一”,没有准确性的快更不可取。高考数学考试尽量从前往后做,但要合理分配时间。基础题固然重要,但后面的大题分值也不小,所以要注意答题时间。

4.认真做好归纳总结

      在解过一定数量的习题之后,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类似的习题一目了然,可以节约大量的解题时间。

5.熟悉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

      解题、做练习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全部,你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则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们在解题之前,应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做简单的练习,先熟悉、记忆和辨别这些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其涵义的本质,接着马上就做后面所配的练习,一刻也不要停留。

6.学会画图

      画图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把解题时的抽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从而降低了解题难度。有些题目,只要分析图一画出来,其中的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几何题,包括解析几何题,若不会画图,有时简直是无从下手。

     因此,牢记各种题型的基本作图方法,牢记各种函数的图像和意义及演变过程和条件,对于提高解题速度非常重要。

7.先易后难,逐步增加习题的难度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简单的问题解多了,从而使概念清晰了,对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步骤熟悉了,解题时就会形成跳跃性思维,解题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在学习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先去解那些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习题,以不断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随着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增加难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知道了这些方法,你须照实去做,该掌握的知识点要反复练习掌握,下面这些解题技巧或可助力。

1.三角函数题

       注意归一公式、诱导公式的正确性(转化成同名同角三角函数时,套用归一公式、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时,很容易因为粗心,导致错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数列题

    (1)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2)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假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假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

    (3)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构造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很简单(所以要有构造函数的意识)。

3.立体几何题

     (1)证明线面位置关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简单;

     (2)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存在性问题、几何体的高、表面积、体积等问题时,最好要建系;

     (3)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围)与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围)的关系(符号问题、钝角、锐角问题)。

4.概率问题

     (1)搞清随机试验包含的所有基本事件和所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2 )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

     (3)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

     (4)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

     (5)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

     (6)注意放回抽样,不放回抽样;

     (7)注意“零散的”的知识点(茎叶图,频率分布直方图、分层抽样等)在大题中的渗透;

     (8)注意条件概率公式;

     (9)注意平均分组、不完全平均分组问题。

5.圆锥曲线问题

     (1)注意求轨迹方程时,从三种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着想,椭圆考得最多,方法上有直接法、定义法、交轨法、参数法、待定系数法;

     (2)注意直线的设法(法1分有斜率,没斜率;法2设x=my+b(斜率不为零时),知道弦中点时,往往用点差法);注意判别式;注意韦达定理;注意弦长公式;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

     (3)战术上整体思路要保7分,争9分,想12分。

6.导数、极值、最值、不等式恒成立(或逆用求参)问题

     (1)先求函数的定义域,正确求出导数,特别是复合函数的导数,单调区间一般不能并,用“和”或“,”隔开(知函数求单调区间,不带等号;知单调性,求参数范围,带等号);

      (2)注意最后一问有应用前面结论的意识; 

      (3)注意分论讨论的思想;

      (4)不等式问题有构造函数的意识;

      (5)恒成立问题(分离常数法、利用函数图像与根的分布法、求函数最值法);

       (6)整体思路上保6分,争10分,想14分。

四、五种数学答题思路

       另外,在高考时很多同学往往因为时间不够导致数学试卷不能写完,试卷得分不高,掌握解题思想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找到解题思路,节约思考时间。以下总结高考数学五大解题思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提分。

1.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思想是指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函数关系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模型去解决问题。同学们在解题时可利用转化思想进行函数与方程间的相互转化。

2.数形结合思想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一部分是形,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它既是寻找问题解决切入点的“法宝”,又是优化解题途径的“良方”,因此建议同学们在解答数学题时,能画图的尽量画出图形,以利于正确地理解题意、快速地解决问题。

3.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用这种思想解选择题有时特别有效,这是因为一个命题在普遍意义上成立时,在其特殊情况下也必然成立,根据这一点,同学们可以直接确定选择题中的正确选项。不仅如此,用这种思想方法去探求主观题的求解策略,也同样有用。

4.极限思想解题步骤

     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一、对于所求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量;二、确认这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三、构造函数(数列)并利用极限计算法则得出结果或利用图形的极限位置直接计算结果。

5.分类讨论思想

     同学们在解题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解到某一步之后,不能再以统一的方法、统一的式子继续进行下去,这是因为被研究的对象包含了多种情况,这就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归纳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很多,数学概念本身具有多种情形,数学运算法则、某些定理、公式的限制,图形位置的不确定性,变化等均可能引起分类讨论。建议同学们在分类讨论解题时,要做到标准统一,不重不漏。

     掌握数学解题思想是解答数学题时不可缺少的一步,车车建议同学们在做题型训练之前先了解数学解题思想,掌握解题技巧,并将做过的题目加以划分,以便在高考前一个月集中复习。还有,车车的这些方法一定要在平时训练中加以实际应用尝试一下,不能只是看一遍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