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列讲座一:关注数学阅读提高数学素养

(2020-09-09 09:23:28)
标签:

杂谈

教育

文化

分类: 数学学习
                         系列讲座:关注数学阅读 提高数学素养

   说到阅读,许多人都认为是文科学习的方法,而理科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做题,其实这是个误区。阅读是我们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效率最高的学习途径之一,在数学的学习中,它同样是非常有效的,下面通过几个侧面,谈谈数学阅读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阅读引言把握整体

   一般来说,一部书的引言是对编写该书的意义指导思想的概述,主要内容的简单说明以及读者对象和阅读此书的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还会介绍作者及合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而一个章节的引言常是这章节内容梗概。涉及思想方法,学习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背景等。

   阅读引言对我们来说至少有下面的好处。首先,是帮助我们做出选择,比如我们想补基础的就要回避竞赛辅导类和加深扩展类的书籍,这些都可以通过阅读引言明确他的读者对象。其次,让我们对所学的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如,高一的集合和命题一章的引言是这样的“集合是一种数学语言,集合可用来表达某些运算的结果,有时也用来表达数学规则中某些条件和结论。”“在数学中,命题常用作数学规则的逻辑表达形式。常用的真命题有时称为定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分必要条件则是用来表述命题条件和结论关系的简要叙述方法。本章中,我们将介绍集合语言,讨论集合的相互关系及基本运算,讨论命题和充分必要条件的用法,为在今后学习使用集合语言和命题打下基础。”

   当阅读完这段引言后,我们对本章的内容及要求就会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系列讲座:关注数学阅读 <wbr><wbr>提高数学素养

系列讲座:关注数学阅读 <wbr><wbr>提高数学素养

系列讲座:关注数学阅读 <wbr><wbr>提高数学素养 

  会学习的人,都有一个科学记笔记的良好习惯。笔记记录的一般都不是课本中现成的东西,是我们学习的补充和提高。如果不去看笔记,这个笔记的价值就不复存在。所以,我们要及时阅读笔记,整理笔记。

教材与笔记兼顾着看——形成体系。笔记上的内容常常是教材的补充,双管齐下,可以形成完整的体系,给我们全面理解相应部分的内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我们在学习二面角求法的时候,教材中给出了用三垂线定理和定义两种方法,老师一般还会补充射影面积法 、作棱的垂面法、向量法等。二者结合起来,对二面角的求法就全面而周到。

  边阅读笔记边整理笔记——完善与提高。由于课堂上笔记记的比较仓促,笔记内容会有一些速记的符号、有的是提示性的片言只语、有的是思路梗概。总之,会显得支零破碎。如不及时整理,时间长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记的是什么意思了。在阅读时,应给符号的意义进行解释,对提示性的语言进行补充,对思路梗概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笔记完善,我们还在完善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七、阅读史料 开阔视野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同学很势利,很少去阅读数学史料,因为高考不考。其实,读些数学史料对提高自己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毅力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阅读数学史料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我们中华民族在数学研究上有骄人的成果。古代巨著《九章算术》、《墨经》、《周髀算经》、《海岛算经》,……;现代成就《杨,张定理》,《歌德巴赫猜想》……这些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层出不穷的数学家:祖冲之、秦九韶、刘徽、杨辉…陈景润,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他们是我们华厦的自豪。

  这些都能激发我学习数学的激情。

  读数学史料,可以激发我们学习的兴趣。许多数学难题让我们跃跃欲试、许多趣题让我们流连忘返、许多划时代的成就让我们赏心悦目、许多数学家的动人故事感人至深、许多神奇的数学应用让我们为数学的博大精深而折服!

  阅读数学史料,端正我们的治学态度。我们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祖亘几代人孜孜不倦的研究圆周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贝努利家族三代人投入级数研究,推动了级数研究的进步,这些无不激发我的学习毅力和不懈努力的精神。许多数学家为一点点的误差,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毫不厌烦的验算,这都给我们树立了严谨治学的榜样。有的科学家在成百上千次的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执著的进行探究,最终获得成功,这无疑提高我们勤恳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数学大师华罗庚,苏步青热情培养年轻人并虚心接受后生的建议,成为虚心做人、宽怀助人、严谨治学的楷模。

  数学史料值得一读,也应该读一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