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二)

(2016-12-25 12:03:32)
标签:

健康

教育

杂谈

分类: 身心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二)

  青少年常见心理偏差综述

                       --------自卑孤僻心理

   自卑心理是由于后进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实际上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这样的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或农村贫困地区。单亲或家庭不和睦的学生,往往也会在干部、富家子弟、有特长的同学面前感到自卑,心理压抑,行为孤僻,自尊心异常强烈,敏感,往往因小事耿耿于怀,影响学习。自卑孤僻的学生大多性格内向,气质类型属抑郁质和黏液质。 自卑的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心重的学生往往很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可是他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是激发起奋起直追的勇气,而是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以偏盖全。 自卑型这类学生也有自强、自重的愿望,也发上进,摘掉后进生的帽子的自信心,也愿意作努力,也努力过,但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或屡犯错误,心理压力又过大,不了解自身的优点与长处,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破罐破摔,形成一种定势”——“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成绩差赶不上队,被同学看不起。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自卑的学生在交往中,虽然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的格格不入。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卑引起,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由于身体原因,如身材矮小、长相不美、身体缺陷等。也有一些自视清高的学生有孤独感。

 

  应对:对于自卑的学生,要教育他们自尊,自信,不畏难。中学生会碰到困难是肯定的,在困难面前不要畏惧。当学生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教师应鼓励、肯定。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还要教育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于自卑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赞扬为主。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扬,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天性。赞扬赞扬可以增加人生的动力,它是一种外在的肯定,外在的肯定可以导致自信心的高涨,可以使人获得动力,发挥其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赏识教育原则,多给掌声,少呵斥。多赞扬学生,用他们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实际上,对于这类学生,批评是有弊无利的。例如对待一个非常自卑的学生,他好不容易举一次手,但回答是错的,教师说,不会你举什么手?这样的指责会让他越来越越自卑,最终可能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再也没有信心回答问题了,假如说,错了,坐下。这个学生的唯一的一点自信就回一扫而光。再假如说,不错,今天某同学表现很积极,请大家为他鼓掌!” 这一次掌声可能会给这位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深刻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信心会倍增,渐渐走出自卑的阴影。所以,培养学生自信心,是克服学生自卑感的强心剂。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实践证明,具有坚定的自信心,会更多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易形成较多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有助于学业成功。相反,如果青少年学生缺乏自信而自卑,就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摆脱自卑就是要让他们多体验成功,让他们获得一种原来我也能成功,成功竟是这样美好的内心体验。教师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大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引发求知欲,促其上进。心理的认知是一种体会,一种感悟,只有真正体会到了,才会感悟到,只有真正感悟到了,才能真正提高心理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坚持赏识教育原则,少进行负面刺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