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届江苏高三生考前须知

(2016-05-02 08:24:17)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考指导

2016届江苏高三生考前须知

    还有一个多月同学们就要接受高考的检验了,俗话说:只有知已知彼,方能百战而不殆!大考前,同学们必须要十分清楚高考对学科的知识要求及各主要考点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分布情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考前有针对性很强且效果很好的训练,也才能保障胸有成竹地应考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主要考点:

(一)、填空题1--14

   主要涉及的考点有: 1.集合(简易逻辑),2.复数,3不等式,4.统计,5.概率,6.流程图,7.立体几何,8.导数,9.三角,10.向量,11.数列,12.直线与圆,13双曲线与抛物线,14.杂题(函数)

填空题的能力题体现在考试说明中的C级(8个)以及B级(36个)中,近几年,主要体现在:导数,三角计算,解析几何(直线与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与数量积),不等式(线性规划、基本不等式或函数),数列综合,函数综合等.

(二)、解答题15-20

  主要题型有:15.三角与向量,16.立体几何,17.应用题,18.解析几何,19.数列,20.函数综合

二:时间安排(参考意见)

  填空题(用时35分钟左右):16题防止犯低级错误,平均用时在2分钟左右。

7—12题防止犯运算错误,平均用时在2.5分钟左右。1314防止犯耗时错误,平均用时在4分钟左右。

  解答题(用时在85分钟左右):15—16题防止犯运算和表达不规范错误,平均用时10分钟左右。1718题防止犯审题建模错误,平均用时在15分钟左右。1920题防止犯第一问会而不做以后的耗时错误,平均用时在17分钟左右。(19,20题的建议时间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作灵活调整。以便确保使用时得分最大化.)

三:题型分析

  (一)填空题:解题的基本方法一般有:直接求解法;数形结合法;特殊化法(特殊值法、特殊函数法、特殊角法、特殊数列法、图形特殊位置法、特殊点法、特殊方程法、特殊模型法)整体代换法;类比、归纳法;图表法等.

    (二)解答题:是高考数学试卷中的一类重要题型,这些题涵盖了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具有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多、能力要求高、突显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特点,解答题综合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值占90分,主要分六块:三角函数(或与平面向量交汇)、立体几何、应用问题、函数与导数(或与不等式交汇)、数列(或与不等式交汇)、解析几何(或与平面向量交汇).从历年高考题看综合题,这些题型的命制都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和解题规律,从阅卷中发现考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结果常常是得不全分的现象大有人在,针对以上情况,考前几天时间里,同学们要能不断回顾之前做过的典型题目,从知识、方法等层面进行反思从而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考场上能将平时所掌握的知识、学到的方法体现在你的解题中,将你会做的做对,相信你的高考数学一定能取得满意成绩!!!

四:特别提醒:

(1)对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的问题,要特别注意表达准确考虑周密书写规范关键步骤清晰防止分段扣分.解题步骤一定要按教科书要求,避免因对而不全失分.

(2)对不会做的题目: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拿不下来的题目中分段得分.我们说,有什么样的解题策略,就有什么样的得分策略.对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逆向解答:对一个问题正面思考发生思维受阻时,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往往能得到突破性的进展.顺向推有困难就逆推,直接证有困难就间接证

 

跳步解答: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若题目有两问,第(1)问想不出来,可把第(1)问作已知,先做第(2)问,跳一步再解答.

 

缺步解答:如遇到一个不会做的问题,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每一步演算到得分点时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

 

辅助解答:一道题目的完整解答,既有主要的实质性的步骤,也有次要的辅助性的步骤.实质性的步骤未找到之前,找辅助性的步骤是明智之举.如:准确作图,把题目中的条件翻译成数学表达式,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要用的公式等.罗列这些小步骤都是有分的,这些全是解题思路的重要体现,切不可以不写,对计算能力要求高的,实行解到哪里算哪里的策略.书写也是辅助解答,书写要工整,卷面能得分是说第一印象好会在阅卷老师的心理上产生光环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