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不良暗示”影响宝宝身心健康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尤其是那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譬如妇女和儿童,更容易接受暗示。
案例:
小芳的奶奶告诉心理医生“小芳的妈妈先天头脑就有点毛病,小芳出生后,奶奶就觉得孩子很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小芳今年8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似乎不太一样。先天不足,脑子不正常,学习上有困难,成绩始终位于班里的后十名,我真担心芳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奶奶越说越激动,“我们已经带芳芳看了好多家大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就是没查出什么毛病。”“芳芳主要是脑子有问题,这毛病主要与她妈妈的身体有关。”奶奶反复强调。
当医生将目光转向小芳,小芳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我也挺着急的,不知怎么办好。”小芳奶奶又说:“每一次看病我都将她脑子可能有问题的事情,还有影响学习的事情给医生说一遍。”
诊疗:
经测定,小芳智力水平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学习成绩不好问题,完全是由于小芳家人不良心理暗示的结果。这种不良的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造成了小芳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困扰。
相关研究表明,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情绪受到波动,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健康。小芳就是由于不良心理暗示导致其学习困难。而往往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身边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父母等。如果长期对某人施加不良心理暗示,更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思维过程,使人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儿童来讲,不良的心理反应更易于形成和固化下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
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对于儿童的正常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起到促进或限制作用。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尽量多给儿童积极健康的心理影响以及实际的帮助和引导。此外,让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或许更重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认知,更有利于他们成年后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