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懂孩子的暴躁

(2015-10-13 08:22:23)
标签:

育儿

教育

健康

分类: 家有儿女

                          读懂孩子的暴躁

          很多长期在普通高中任教的老师都认为,沉重的升学压力和弥漫于全社会的功利而浮躁的文化,使得当下高中生的心理压力普遍达到了心理的临界点。他们经常会表现得非常焦虑、暴躁,有时为了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小事便会大发脾气、摔东西。据网上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孩子的暴躁期已从初二、初三向高二、高三迁移。专家分析,这与高中的学业压力远远超过初中,以及孩子的心理成熟期普遍延后密切相关。现在有超过七成的高中生的父母形容自己是坐在火山口上,因为孩子就像一座活火山,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喷发。有些父母甚至伤心地发现,自己对孩子越是百般照顾、百般迁就,孩子就越是情绪反常。不管有事没事,他(她)总是大喊大叫地把父母冲到南墙,久而久之,父母也会被这种不良情绪所困扰,使原本良好的亲子关系日益紧张起来,甚至无法沟通。

      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为何动辄缺乏耐性、脾气急躁,不能和颜悦色地与父母交流?面对家中的这个火药筒,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

      孩子暴躁,源于父母对其仍像小学生一样严加管束和呵护(讲述人:王芳  公司职员)

      我姐姐的孩子可以说是我看着长大的。从小学到初中,她的成绩一直不错,还有艺术特长,对父母言听计从,是个人见人爱的乖孩子。姐姐也早就把她作为自己的全部精神寄托,对其管束得非常严格,从生活到学习再到交友,姐姐全要做规划。然而孩子一升入高中,脾气就突然大变,跟姐姐势同水火:姐姐让她服用的维生素,她统统吐掉;姐姐强烈反对的朋友,她偏要交往;她宁可冻病了,也不穿姐姐递来的羽绒服;姐姐让她少吃垃圾食品,她反而大吃特吃……更让姐姐伤心的是,女儿动不动就对她大吼大叫:烦!烦!真烦!你能不能别来烦我?”“真希望我不是你生的!”“等我填高考志愿时,打死也不填本地学校了!这样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姐姐的耐性终于被她磨没了,母女俩开口就枪火,只能由当父亲的姐夫去做传话筒。为这,姐姐在我面前没少掉眼泪。

      那段时间,我翻阅了很多心理方面的书寻求解决办法,结果大有收获。书上说,暴躁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随着思想和心理的成熟,高中孩子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他们很渴望周围的成年人,特别是父母认可自己的成熟,渴望能自己独立地处理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长大了。可往往爱子心切的父母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还像对待小学生一样来对待他们,这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发泄愤怒情绪。侄女所说的高考要考去外地,正是对妈妈事无巨细的管束的一种反抗。于是我首先建议姐姐对女儿的态度要作出适时的调整,实行有节制的关照有节制的建议,这才是预防孩子反常情绪泛滥的拦洪坝。比如,在生活问题上,不要做管家婆,要统大放小,给孩子适当的自由选择权;在交友上,不必限制孩子的交友圈,只需对其朋友点评几句即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反感父母一上来就对其朋友存有偏见。时间长了,朋友的弱点自然会暴露出来。一旦孩子发现父母料事如神,慢慢地就会乐于把朋友带回来给父母看并参考父母的意见了。

案例二:

     只有让孩子学会制怒的有效方法,他们的心情才能得到真正的调节(讲述人:张君,公务员)

      我儿子今年上高二,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读书,年级排名50名左右,上重点大学应该不成问题。但这孩子比较内向,每当他被老师误解或被同学开玩笑后,出于好面子的心态,他总是隐忍着,但只要回家一面对父母,就立刻变成了无所顾忌的火药筒,把火全撒到我们身上。

      一开始,我和老婆以为他是学习压力大造成的,所以总是对他迁就,没想到这倒助长了他的气焰,认为我们怕他,更加变本加厉。有一次我哥实在看不下去了,找他谈话:你这样经常伤害疼你爱你的父母,心里就不愧疚吗?他愣了一会儿,才说:有时候也后悔。我哥生气地反问他:既然后悔,为什么事后不跟父母道歉?儿子却奇怪地说:道歉?一家人还用道歉?父母还能真生儿子的气啊?于是我哥告诉他,正因为是自己的亲人,才会被儿女伤人的话伤得更深。儿子不知道,每次他发完火消气了,我们却一连几天缓不过劲儿来,总感到非常伤心,甚至有些寒心,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和他相处。

      正当我束手无策之际,我哥向我推荐了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她告诉我,孩子发怒时,父母对其忍让是可以的,但不能听之任之。等孩子情绪稳定后,一定要严肃地指出他表现过分的地方,让他明白,父母之所以没有硬碰硬地与之交锋,不是向他妥协,而是体谅他的身心压力,不希望他的坏心情变得更糟。她还传授给我一个制怒的好方法:当儿子情绪激动时,让他用毛笔书写安静安详安宁和悦欣悦等字样,字写得越慢、越大,安定身心的效果越显著;也可以学习瑜伽,进行打坐、冥想。同时,她建议我多观察一下究竟哪些事可能引发儿子莫名的暴怒,并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施以不同的制怒方法。这有利于孩子在遇到类似的压力时形成条件反射,打开头脑中的制怒开关,逐步减少与父母发生正面冲突的几率,使家庭气氛逐渐变得融洽。

案例三:

     父母批评孩子一旦有扩大化的倾向,便会促成甚至强化双方的情绪对立(讲述人:吴洪,某私企老总)

      在我们这些高中生的家长身上多少都有点儿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们公司的不少同事,高一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致使其成绩出现下滑,到了高二时,才心急火燎地给孩子请三四门家教恶补。而此时,父母对孩子批评扩大化的倾向也比较严重。当孩子一次月考没考好时,可能会默认父母对他的批评,心里也很懊恼;但如果父母老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细数他中学以来的种种罪状的话,那么90%以上的孩子会跟父母顶牛。

      我儿子刚开始也这样,上高中后,孩子的自尊心变得更强了,双方之间对立的情况就更多了。我儿子就曾恼火地对我说:我每天都学到凌晨1点钟才睡觉,比高一时用功多了,你为什么还不能表扬表扬我呢?后来,我跟他平心静气谈了一次。他说,我可以批评他,但我也应该了解像他这样的高中生能默不作声地接受批评,其实心里就已经知错了。可我却依然不解气,非要把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这有意义吗?我仔细一想,也对!孩子反感父母搞批评扩大化,正因为父母恨铁不成钢的这一举动,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有成见、不信任。于是,我知错就改,送给了他一块表示抗议的牌子——正面写着抗议批评扩大化,反面写着“STOP!数到10再唠叨!允许他在我和丈夫情不自禁犯错误的时候,举牌抗议。果然,这个办法很好,儿子每次举牌时都一脸笑意。而我一开始玩这种情绪急刹车时很不习惯,但一直坚持下来之后,我越来越感受到反对批评扩大化带来的好处了:儿子情绪好了不说,我们家的亲子关系也比过去和睦多了。

案例四:

     当你要质疑孩子的诚信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讲述人:杨颖,报社记者)

    高二时,我女儿以刚刚踩线的分数被分进了快班,成绩排名随之由普通班的优等生降至快班的落后生。这变成了她情绪的一个转折点,尤其是遇到高标准、严要求的数学老师后,她对数学的兴趣不升反降,让我和丈夫都很头疼。为此,我特意找了一位名师给她恶补,果然立竿见影,她的数学成绩一下上升到了90多分。可是数学老师却怀疑她作了弊。数学老师还当着我的面问女儿,能不能以人格担保自己没作弊,女儿说,但我听得出她的声音发虚。后来我偷查了女儿的博客,才知道上星期她去老师家补课,从一名其他区先考的同学手中看到了全市统考的数学试卷。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我和丈夫的心情非常复杂,女儿考得差不要紧,但不能丢掉了诚信二字。丈夫想狠揍她一顿,可思量再三,我们最后放弃了这种硬碰硬的做法。我们先找数学老师说出了实情,恳请她假设孩子是诚信的,对女儿的数学学习提出新的要求。我们没有点破女儿的谎言,而是再三提醒她要补足漏洞,拿出经得起考验的学习成绩来。

     在老师的帮助和女儿的刻苦努力下,她的数学成绩渐渐有了回升。她考上本科高校后,终于给数学老师写了封信,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她说她本来设想,如果数学老师把她的作弊行为上报学校给她处分的话,她就打算破罐子破摔的。同时,她也准备好了在父母指责她不知羞耻、丧失诚信的时候,跳出来拒不承认的。但是她完全没有想到,最终我们和老师都保持了富有震慑力的缄默,我们信任了她,而她为了对得起这份信任,拼尽全力证明了自己也有能力学好数学。作为过来人,女儿告诉我:当父母对着孩子吼叫的时候,倔强、暴躁的孩子往往会为自己百般辩解,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时父母选择缄默时,这种安静的氛围反而会让孩子去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走错了方向。女儿的这段经历提醒了我:孩子犯错时,父母不要急于去揭他们的伤疤,最好是点到即止,给他们留有冷静与反思的空间。

专家观点:

     在孩子的整个青春期中,高中阶段是反常情绪和暴躁性格的高发期,而在高中阶段,高二和高三年级又是暴躁情绪的顶峰期,针对孩子的无端发火、动辄呛人,很多父母不知所措:有些的父母一退再退、听之任之,最终在孩子心目中丧失了教育者应有的权威。一旦家长成为孩子精神上的仆人,孩子肯定在性情上更肆无忌惮、暴躁无常。而有些父母则采取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方式,又走了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心中的郁闷无从宣泄,最终使亲子关系越发对立、越发疏远。

       其实,最富于建设性的做法是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其宣泄,在他(她)情绪好转之后再沟通。父母可通过以下3个问题帮助孩子认清暴躁情绪的由来和危害,让他(她)逐渐学会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问他:

    1你的反常情绪是从哪儿诱发的,你真正恼火的对象是谁?

    2你可以用什么方式,既不伤害父母又可以排泄掉内心的焦躁不安?

    3每次发过火之后,你是觉着完全畅快又解决问题了呢,还是被失态的懊丧所笼罩?

      如果孩子在发火之前,习惯于想一想这3个问题,那么大多数孩子就不会选择以对父母发无名火的方式来宣泄压力,而是会逐渐学习用上网倾诉、做运动或用幽默来化解压力,排解积累在心里的不快。这样,父母教育和感化的潜能便出来了,亲子关系也会在这一非常阶段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