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般包括:1、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2、个性的健全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耐受挫折的能力;4、能与周围人友好相处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5、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高考研究专家王极盛在对大量的高考状元的研究中发现,高考状元有一个共性特征——他们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一、家长要有积极而稳定的情绪
家长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虽然很少有人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但是,为人父母者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喜怒哀乐有常”还是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因为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一个很小,也是一个很重要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如果父母的情绪不稳定,甚至说父母的情绪喜怒哀乐无常,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此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很难想象,一个喜怒哀乐无常的家长能培养出有积极而稳定情绪的孩子。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各种矛盾是前所未有的。家长,尤其是中年的家长面对的各种压力也是空前的。许多中年家长在单位里是中流砥柱,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家长的孩子大多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多事之秋,即“青春期”。所以,家长整天为生活、为事业、为孩子的前程奔忙。对他们,有时真是:风声、雨声、叹息声、声声入耳;公事、私事、大小事、事事烦心。所以,很多家长把自己的笑容、自己的耐心、自己的好心情都“奉献”给了单位、“奉献”给了客户。回家时,有的家长身心疲惫;有的是情绪低落;有的还没有从单位里的角色转换过来,到家里对谁都“黑”着脸。其实,作为家长,无论你在外面多么风光或者多么卑微。当你打开家门时,面对自己的孩子,所有的人身份都是一样的——家长;所有家长的职责都是一样的——教育你的孩子,帮助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
犹太人有一句谚语:上帝无法无处不在,所以,上帝创造了母亲。言外之意就是,每个家庭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上帝派去培养、教育孩子的使者。所以,孩子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一份试卷,这是一项会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有挑战性的、使我们有成就感的神圣事业。家长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这份试卷。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要尽力答好这份试卷。
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成长结果,不关注或者忽视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在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表现地尤为突出。
我们要认识清楚以下问题:
首先、“过程”和“结果”是相对的。
犹太人有一句谚语:正因为生命有限,所以,我们才要充实地度过每一个“今天”。
对于孩子一生的美好前途来说,我们平时所做的一切,包括大家关注的高考都是重要过程。如果我们把高考作为一个结果,那么,平时的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就是重要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作为结果,那么每一个月的月考就是重要的过程。依次类推。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过程”好了,“结果”总不会太坏;因为“结果”是由“过程”组成的。
其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每个人对什么是“成功”都有不同的观点。我愿意这样来解释“成功”。“成功”就是人在某一个具体的阶段实现了这个阶段的具体的目标。所以,关注过程就是关注阶段目标、阶段行动、阶段结果。而很多对学习、乃至对生活失去兴趣、失去热情的孩子就是由于缺乏目标,尤其是阶段性目标造成的。由于没有阶段性目标,所以,人很容易失去前进的动力。目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三大原因——缺乏同伴友谊;缺乏对学习、生活的热情;缺乏家庭温暖。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们关注结果往往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往往会收到“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结果,孩子会以为我们对孩子的关心是有功利的、是有条件的。我们应该提倡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关注”。“无条件关注”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三、家长应教育孩子合理面对压力
首先、没有人能逃避压力。
对所有人来说压力是客观存在。面对压力,我们只能理智地面对。我国心理学家把中学生常遇到的压力分为七个方面。调查显示,这七个方面的压力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学业因素、自我评价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健康因素、学校教师因素、人际关系因素等。
其次、压力是长着魔鬼面孔的天使。
可能没有人喜欢压力。但是,压力不全是坏事。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孟子就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松下电器的董事长松下幸之助感慨:“想想当年,再想想怎么会有今天,连我自己都感到很奇怪。精神上缺乏紧张感,对身心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再次、如何面对压力?
有人说:适度的压力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那么,多大的压力叫“适度”?当然,我在较真。其实,面对压力每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1)每天繁忙而有序地学习
繁忙而有序地学习是快乐之源、是对付压力的最好手段。俗话说的“无事生非”就是指人们在无事可做时就会生出烦恼。现代人口中最常说的一个字:忙。其实,如果我们能做到“忙而有序、忙而有效、忙而有闲”,我们就能有效地对付压力。“忙而有序”——我们可以把自己要做的事分出轻重缓急,各个击破,就能做到“忙而有序”。忙而有效——只有做到“忙而有序”,才能做到“忙而有效”。忙而有闲——学习、工作之余不要忘了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样工作才会更有意义。
(2)要学会表达情绪
情绪表达的第一个层次是自我表达——即让自我意识到情绪的性质、特点、产生原因等等,也就是将情绪的认识提高到意识层面上来。比如,把自己烦恼写下来,然后想办法各个击破。
情绪表达的第二个层次是向他人表达——即向我们周围的人,尤其是我们信赖的人表达我们的情绪。交流可能是减压的最好方式,当你有压力时,切记:“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
情绪表达的第三个层次是运动表达——即通过运动来舒缓自己的情绪。科学家发现,有规律的运动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状态,减低焦虑、促进睡眠、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激能力和增加自信。专家建议,坚持任何一项运动两个月以上,你就会感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的改善,而且两个月的时间足以使很多人把体育锻炼保持为一种习惯。
情绪表达的第四个层次——升华。我们常说的“把压力变成动力”、“化悲痛为力量”“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就有类似的意思。
最后,再罗嗦一句:
压力是长着魔鬼面孔的天使,我们要学会善待压力!
家里有即将上小学的孩子的家长,都在为孩子能尽快适应入学做着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准备,但您想过应从哪些具体的细微处着手训练吗?请看:
松松升入幼儿园大班了,无论是面对新的老师、新的教室环境,还是新的活动时间安排,都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不愧是受过几年幼儿园教育的小朋友。可让妈妈没想到的是,在大班老师召开的第一次家长会上,松松除了得到老师的夸奖以外,还领到了一项小小的“家庭作业”——练练如何正确拿笔!难道幼儿园要求孩子使用什么特别的笔吗?
回家以后,松松妈妈不折不扣地“传达”了老师的建议,松松爸爸的第一反应是老师在开玩笑。不要说现在的松松经常拿笔写字画画,想当初,松松不到1岁就会抓着画笔到处涂鸦了。在松松爸爸的眼里,自己的孩子天生就会拿笔,让孩子专门练习拿铅笔,实在是一件无足挂齿的小事。
的确,和许多爱孩子的年轻父母一样,松松的爸爸妈妈非常关注孩子成长中的一些“大事”。比如说,给孩子创造机会和同龄的小朋友交往,经常接触新朋友,以锻炼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培养自理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好的行为习惯,教导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准则等等。显然,松松爸爸***这些教育都是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有成效的,但他们忽略了一些同样重要的东西——这个年龄儿童应具备的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要知道,对于像松松这样即将进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否具有良好的运动技能也是顺利适应学习生活的重要基础。
写字、翻书这类小事,是孩子学习时必然遇到的,但如果要做好,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并非轻而易举,需要孩子具有相当水平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运动能力才能胜任。有的孩子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就会影响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由于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一般情况下,父母往往对这方面发展的能力不很敏感,而学校的老师却常常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松松的爸爸妈妈应该感谢老师的及时提醒。
当然,有些孩子的运动能力发展一时表现出落后一点,家长也不必紧张,及时抓紧锻炼,迟早是会赶上其他孩子的发展水平的。除了极少数孩子可能需要去看医生。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应注意发展孩子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运动能力。下面列出的是五六岁幼儿应该具备的5种重要的基本技能,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帮助孩子有针对性地练习:
握笔,用剪刀
握笔写字或是用蜡笔做图画似乎是每个上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做的事情,由于这项本领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感觉和记忆技能做支撑,有些孩子还是掌握不好。要想让孩子拿好笔、用好剪刀,一定要多做练习。父母可以安排孩子做一些有趣的练习活动。比如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小镊子,请他试着往大大小小的碗里夹豆子,或是用剪刀剪剪小草棍什么的,孩子可能会比较有兴趣。
拍球,接球
说起来有些奇怪,松松只有一个乒乓球,还是他的好朋友亮亮给的。松松的爸爸曾经说过,我的儿子将来又不是做运动员的料,不必在玩球上浪费时间。其实,不管孩子将来是不是有希望做下一个姚明,他依然要练习拍皮球和接球,因为孩子需要发展基本的“手——眼协调”和反应技能。达到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这样就能较好地建立大脑反应和肌肉动作之间的记忆联系。要知道,许多运动明星也是这么练出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