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孩子施行“精神虐待”
少年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最关键的时期。专家指出: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尊重孩子,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第二,注重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第三,家长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最重要的是,家长不要对孩子施行“精神虐待”。
有调查表明,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里,90%以上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好,几乎100%的家长认为最苦恼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差,而身体好,思想好都排在后面。可见高期待已成为我国未成年子女父母的重要情结。这种情结一旦产生,就容易使家长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精神虐待”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溺爱,也大于打骂体罚。
有过被“精神虐待”经历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行为上的障碍,比如自卑、焦虑、自私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社会。
“精神虐待”有多种表现。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者发现了孩子的思想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便采用警告、恐吓、揭短、讽刺等方式来治服孩子,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精神。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产生骄傲情绪,常用挖苦的形式拿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照自己孩子的缺点,使得自卑这团乌云遮盖了孩子的心灵。当“精神虐待”成为一种惯性时,便会诱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甚至产生敌对情绪,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孩子的心理发育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千万不要对孩子施行“精神虐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