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2年05月15日
(2013-08-12 15:00:02)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数学资料 |
有效问题(一)
讲分布列时,有这样一道题:数字1、2、3、4任意排成一列,如果数字 恰好在第 个位置上,则称为一个巧合,求巧合数 的分布列。
学生很随意的写巧合数为1、2、3、4.针对这种情况,我举例如下,“在一次考试中需要给四大名著及作者连线,能否有恰有一个连对的情况呢?”学生很轻松的答道“有!”我再追问“能否有恰有3个连对的情况呢?”学生很轻松的答道“有!”我说,再结合这道题想一想,这时,有的同学反应过来,恰有3个连对的情况就是第4个也连对了。学生重新书写巧合数为1、2、4.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问题。
有效问题(二)
讲分布列时,有这样一道题:
一批零件中有9个合格品,3个次品,从中随机抽取,
(1)若取出次品不放回,直到取出合格品为止,求抽取次数的分布列;
(2)若取出次品不放回,求在第一次取到合格品之前已取出次品数的分布列;
(3)若每次取出产品后检测后若不是合格品则放回,同时进行下一次抽取,但抽取次数最多5次,求抽取次数的分布列;
(4)若该抽取为产品检验(检验出所有次品),求抽取次数的分布列。
再讲第4问时,学生最易错,我提问“次数为3时,意味着什么事件发生?” 学生很轻松的答道“前3次把所有次品都取出。” 我再追问“次数为4时,意味着什么事件发生?” 学生也很轻松的答道“前3次取出2个次品1个正品,第4次把最后一个次品都取出。”我又说道“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把抽取次数为11时的概率求出来。”这时,学生都认为没什么问题了。我再追问“次数为9时,意味着什么事件发生?一定是前8次取出2个次品6个正品,第9次把最后一个次品都取出吗?” 这时,有的同学反应过来,次数为9时还有可能把9个正品都取出。
【设计意图】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仔细审题,通过老师的层层追问,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