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唠叨让孩子“很受伤”
电影《大话西游》中唠唠叨叨的唐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小学生在聊天时,给自己爱唠叨的妈妈起绰号“女唐僧”,“我们家女唐僧一回来,就反反复复地问个不停、说个不停,比《大话西游》还厉害”。一项调查显示,父母唠叨已经同粗暴、不尊重隐私一同被列为青少年最讨厌的父母行为,唠叨显然已对中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就这一问题,记者走访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刘凤华老师。
杀伤一、孩子无主见
家长总希望孩子对自己的话印象深刻些,少犯错误,迫切的心情转化为唠叨的行动后,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因为,“预防针”仅仅替代了孩子一时的心理行为,打多了,只能造成孩子的“免疫力”低下,由于家长终日不停地唠叨,使孩子产生了一种依赖性,面对一些问题不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而在不经意的状态下去做,反正做好做坏自有家长去评断,久而久之养成懒惰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表现在行动上,也反映在思维的发展上,经常受唠叨的孩子往往在学习和成长问题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感。
杀伤二、孩子很叛逆
家长的唠叨会使孩子不能得到尊重,造成他们自我认识不足和麻痺心理,使孩子对什么事儿都不以为然,造成“越说越不听”的局面。即使孩子真正犯错误时,父母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静,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也就高亢起来。
杀伤三、家长形象受损
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批评、报怨,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大多唠叨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要求,见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孩子无所适从,并且感觉父母“水平不高,说都说不清楚”。
因此,选择合适而且针对性强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还能融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加载中,请稍候......